书城文化中国食俗
3134000000006

第6章 中秋月饼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每逢中秋皓月当空,人们都会全家团聚在一起,边品月饼边赏月,享受家庭的幸福、生活的美满。提到中秋,人们必然会想起月饼,中秋月饼已经成了团圆美满的代名词。那么,你知道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何而来吗?

关于这个问题,民间有很多传说。一说是关于唐太宗的。唐太宗李世民北征突厥,八月十五凯旋回京,当时有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太宗献饼祝捷,太宗接过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的圆饼,笑着指向空中的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说完,唐太宗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另一则传说和唐玄宗有关。相传唐玄宗年间的一个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李隆基在宫中赏月,身旁道士罗公远变法术将手中的拐杖扔向空中,化为一道银色的长桥,罗公远邀玄宗同游月宫。两人走过长桥,眼前忽现一座宫院,上面写着“广寒清虚之府”,罗公远告诉玄宗这就是月宫,他们在月宫受到热情款待,不仅吃了可口的仙饼,还欣赏了天仙们表演的轻歌曼舞。回到人间后,唐玄宗命人仿制月宫的仙饼,因为这种饼是月中之物,而且形状像圆月,所以人们称它为“月饼”,此后,便产生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众说纷纭,还有人说中秋吃月饼是为了纪念元代末年的农民起义,更有甚者将月饼与远古传说中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中秋节与月饼并非自古就有关联的。虽然我国古代就有春天祭日、秋天拜月的传统,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始于唐朝初年,直到宋代才盛行起来,此时,吃月饼的习俗才逐渐产生,但并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只有宫廷才有中秋吃“宫饼”的习惯。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月饼是蒸出来的,制作方法还未定形,只是一种发面饼而已,在民间俗称“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说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朝,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才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明朝时的中秋节,已经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了,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都会自己制作月饼馈赠亲友或自己食用,有史料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还会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人喜爱的中秋佳节必备食品。明朝的月饼已经出现了很多种馅,大小和形状也有很多种,名称更是多种多样,典型的是山西地区,不仅有为男人准备的月牙月饼、为女人准备的葫芦月饼,还有专为儿童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等小巧的月饼。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而且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清人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介绍:“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当时的月饼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的月饼到处皆有,月饼已经成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中秋美食,和现代非常相似。

现在,月饼不仅是中秋节必吃的节令食品,也作为一种传统糕点四季生产。月饼的形状除了传统的圆形外,还有方形、八角形、三角形、长方形等,不仅如此,我国各地的月饼还各有特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品种。在各地的月饼中,较受欢迎的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潮式月饼及川式、滇式月饼等。京式月饼是北京的传统食品,也是北方月饼的代表,它在制作中吸取了宫廷膳食的特点,多采

用冰糖、青丝、玫瑰、麻油等作为原料,出名的品种有提浆月饼、翻毛月饼、红月饼、白月饼等;广式月饼把北方月饼和西式糕点融为一体,皮薄馅大,别具特色,面皮用砂糖糖浆、油料、饴糖等和面制作而成,馅一般有豆沙、椰蓉、五仁、腊肉、腊肠等,广式月饼不仅在国内十分畅销,在国外也享有盛名。另外,苏式月饼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具有皮酥、馅香、色黄、油润的特点,多为果仁、果料馅;潮式月饼主要品种有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等,饼身较扁,饼皮洁白;川式月饼融合了四川民间百技,是兼备广式、苏式月饼的传统风味又掺有四川风味的一种月饼,代表品种有玫瑰月饼、水晶月饼、冰糖月饼、金钩月饼、叉烧月饼、八宝月饼,其特点是糖多、油重、味浓、甜咸适口,油而不腻;滇式月饼主要起源并流行于云南、贵州及周边地区,其主要特点是馅料采用了滇式火腿,饼皮疏松,馅料咸甜适口,有独特的滇式火腿香味。

虽然现在的月饼都是企业生产,讲品牌、讲销售,但举国上下卖月饼、吃月饼的景象还是只有在中秋节才能看到,因为只有中秋赏月和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才能体会到“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的感觉。我国有一些地方的人民,中秋吃月饼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呢。

在江南,中秋吃月饼有一种传统—“卜状元”,把月饼切割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是状元,放在下面;中等的是榜眼,放在中间;最小的是探花,放在上面。摆好以后,全家人扔骰子,谁的点最多,谁就是状元,依次为榜眼、探花,很有意思。

在山东潍坊地区也有一种中秋吃月饼的特殊习俗。在中秋节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蒸“月”,所谓蒸“月”就是将面粉发酵,上面做各种花样,有的是嫦娥奔月,有的是花好月圆,有的是富贵安康等等。等到中秋节的晚上,小孩子都会在门前用小板凳摆上这些蒸出来的“月”,上面用蓖麻叶子盖上,插一支香,坐在小板凳上念叨:“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糯粘猴了,盖瓦屋楼了;念煎饼了,骡子马一大天井了。”这些都是祝福的话,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实,古时候中秋节有很多习俗,如赏月、拜月、舞火龙、闹花灯等等,但这些都已经没有以前那样盛行了,只有赏月及吃月饼的习俗久盛不衰,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加进了新的内容,因为人们已经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美好词句不仅使中秋月圆成为千古美谈,也让人们铭记了中秋月饼这一人间美味,使中秋月饼带上了与家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意味,象征着人间的幸福和团圆,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和谐美满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