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314700000003

第3章 制度大观——了解历史的基点 (3)

清朝初期,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广泛的不满。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的方法进行揭露和反抗清朝的统治。清朝为巩固封建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字狱”是指写诗著书中直接或者间接攻击清政府的统治,触犯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时,朝廷就对知识分子采取无情的打击和残酷镇压手段。

为严厉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清政府共兴起了100多起文字狱。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这样几起:

戴名世之狱。戴名世,安徽桐城人,他留心明朝史事,访问明朝遗老,研读野史,于公元1702年刊印《南山集》,其中采用了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一书中有关明末清初史实,记载南明桂王时事,触怒了清朝,戴名世被杀害。戴名世、方孝标家属受牵连数百人,男女老幼均被充军。方孝标已死,也被戮尸。

总督、巡抚由来

总督与巡抚均是中国明清时期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明代始设。

总督又称总制,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以所辖专务为职。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明正统六年(1441),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成化年间,近于定制。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位在巡抚之上。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另有漕运及东河、南河总督三员 。光绪三十二年 (1906),东北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名曰东三省总督。 

巡抚又称抚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宣德五年(1430年)渐成制度。巡抚初设时,仅负责督理税粮、总理河道,后才偏重军事。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统领全省民政、司法、监察及军事大权。

总体讲,总督权力较巡抚大,辖区较巡抚广,级别较巡抚高。总督的作用是:以文臣钳制武臣;协调各省、各镇关系;统一事权,防止各省、各镇互不相属,互相推诿。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军事控制权的加强。

什么叫京察和大计?

中国明清两代对文武官吏定期进行考绩的制度。京察在中央官员中进行,六年一次;大计随地方官员朝觐进行,三年一次。四品官以上由本人自陈,由皇帝裁定;五品以下具册奏请。京察大计特别卓异的,不次提升;不合格的,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八法”,分别予以革职、冠带闲住、致仕、改调等处置。清代考察则发展为“四格八法”之制。四格是才、守、政、年四项标准,才分长平短,守分廉平贪,政分勤平怠,年分青中老,综合四格决定官员的加级、升职、留任、降调。

什么是廷寄?

廷寄是清王朝发布和传递皇帝谕旨的一种机要信件,并形成一种文书制度。

清朝初期﹐皇帝颁发谕旨都由内阁传抄各衙门递发执行。这种传达方式不易保密﹐且比较迟缓。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机处后,廷寄形成制度。军机处办理皇帝的上谕档簿有五种,其中用寄信形式寄发的称“寄信档”。由于寄信是由居内廷的军机处发出的,所以称之为廷寄。凡有关重要又不便由内阁明发的谕旨﹐就由军机处廷寄发出。

皇帝向军机大臣指示机宜后﹐军机大臣即拟旨﹐经皇帝修改阅定后﹐再由军机处密封发出。据事情的缓急﹐于封函注明驿递日行里数﹐或300、600里不等。廷寄谕旨只许受命者本人拆阅﹐不许代拆。受命大臣领旨以后﹐须将接到廷寄的时间﹑承旨寄信者衔名﹑谕旨的内容以及如何办理的情况﹐向皇帝复奏明白﹐以保证旨意的落实。这一套廷寄制度,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效率。

南书房由来

南书房始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旧为康熙帝读书处。初由翰林学士入值南书房,为文学侍从,称为“南书房行走”,后逐渐参预机务。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雍正朝自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预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能经常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书房亦作为皇帝研讨文学处得以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

顺天府尹究竟是一个什么官职

清代北京地区称为顺天府,其长官称顺天府尹。顺天府由于是中央机关所在地,所以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知府二至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然在直隶总督辖区内,但府尹和总督不存在隶属关系。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区由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双重领导”,大的举措要会同办理。北京城垣之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

满清八旗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满族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首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改革牛录制,以旗帜作标志,将本族及下属包衣奴隶分编为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又将黄、白、蓝旗镶以红边,红旗镶以白边,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每旗(满语称“固山”)下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皇太极时,又把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共同构成清代八旗的整体。满洲八旗中的正黄、正白、镶黄称为“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军,由皇帝直接统帅,其他五旗称为“下五旗”,由满洲贵族统之。编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或“旗下人”。

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职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者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积极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兵同为清廷统治全国的工具,分驻首都及全国重要地方。在某些地区,八旗也作为行政机构,与州县系统并存。清亡后,八旗制度才全部瓦解。  

什么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起初,努尔哈赤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亦称八王)“共治国政”,共同处理军国要务。后又设八大臣以资辅佐,称议政大臣。1637年(崇德二年),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最终确定。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最终形成。“议政”是一种正式的职衔,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最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极大,皇位继承这样的重大决策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甚至议政王大臣会议有权罢免皇帝。满清入关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有了进一步的扩大,皇权受到了极大限制,康熙曾设南书房对其进行有效抵制。雍正年间又设立了军机处,一切政事均由皇帝"乾纲独断",议政王大臣会议便名存实亡,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者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议政王大臣会议终被取消。

什么是军机处?

军机处,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乾隆后称“军机处”。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君主有效实施专制独裁,所以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也愈来愈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和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

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但实际上军机处完全等同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入值军机者,只能跪受笔录,传达谕旨,决策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说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工具。

西藏为什么有达赖和班禅?

达赖和班禅是西藏地位最高的两个宗教领袖,兼管世俗事务。佛教传入西藏以后,逐渐形成几大教派,其中格鲁派是最晚形成的一个教派,但也是最有影响、最具规模、势力最大的一个教派,其创始人为元明时期宗教改革家宗喀巴。达赖和班禅是后来形成的两个不同的领袖传承系统。明朝万历年间,蒙古可汗俺答赠当时西藏宗教领袖索南嘉措“达赖喇嘛”的尊号。“达赖”是蒙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大师”之意。从此才有了“达赖喇嘛”这一称号 。索南嘉措称三世达赖喇嘛,并追认宗喀巴的弟子分别为一世和二世。达赖活佛系统建立。1653年,清顺治帝沿用俺答汗对三世达赖的尊号,正式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并授予金册和金印。

从此,“达赖喇嘛”封号开始具有政治意义和法律效力。乾隆时期,达赖喇嘛又取得地方政治权力,掌前藏(中部拉萨一带)地区。1959年流亡印度的是第十四世达赖。 班禅的称号始于1645年,当时控制西藏实权的蒙古首领固始汗封称宗喀巴的四传弟子罗桑确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尊为“大学者”,并划后藏部分地区归他管辖。康熙初年,罗桑却吉坚赞圆寂,他的弟子、黄教另一领袖五世达赖为他寻找转世“灵童”,从此黄教建立了班禅活佛系统。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四世,前三世都是追认的。后,清朝敕封班禅五世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满语珍宝之意),赐金册金印。从此班禅的政教地位得到中央确认。班禅现已传至十一世。

什么叫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