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314700000004

第4章 制度大观——了解历史的基点 (4)

土司出现南宋时期,元朝时形成土司制,明朝时土司制完善,清朝时土司制衰落,民国时土司继续在边疆地区存在。是中央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的官职名称。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制度,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力。

清朝雍正年间,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开始改土归流,即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而不在世袭。为了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清朝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中华民国时期宁夏、青海一带的马步芳武装接受民国政府的任命,但对于其辖地仍然自行管辖,实际上和前朝的土司制度没有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

羁縻是什么?

“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因地制宜的一种民族政策。所谓“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手段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这一制度能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羁縻地区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但大多数羁縻地区只是名义上的行政区划﹐其版籍并不向中央呈报﹐也并不承担必须的贡赋。羁縻地区的具体情况十分复杂﹐各地区不同﹐各部族不同﹐又会因时因势而变。有的羁縻地区刚开始往往处于中央的有效控制之下﹐但不久就闹独立﹐或为相邻的羁縻府州占领役属。有的羁縻州县自始至终就只是一个虚名。

羁縻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力量的增强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相对安定﹐并且也有利于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什么是金瓶掣签?

又称金本巴制,“本巴”,藏语“瓶”的意思。是藏传佛教中用以确定活佛转世继承人的制度。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防止西藏大贵族势力在活佛转世问题上弄虚作假,操纵西藏政局,清廷颁发两只金瓶,分别贮于北京雍和宫及拉萨大昭寺内。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时,先行呈报所选灵童数人姓名、生年月日,用满 、汉 、藏 3 种文字缮写于牙签之上,贮入钦颁金瓶中,供于释迦佛像前,传唤喇嘛齐集大昭寺,由驻藏大臣监临,从瓶内掣签。掣得者即为活佛合法继承人,申报朝廷请封。

第一个用金瓶掣签认定的达赖和班禅分别是十世达赖和八世班禅。自清王朝至民国的200多年间,仅西藏一地,就有格鲁、噶举、宁玛三派的70余名活佛通过金瓶掣签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用金瓶掣签认定的大活佛是十世班禅转世灵童,即十一世班禅确吉杰布。

太监称谓原是官职名

我国自唐代开始,就有太监这个官职。古人常将“太”字写作“大”字。“大监”也写作“太监”。各种官府的主管都称“太监”,其下有少监、监丞。《辽史·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元代的机构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统管的二十四衙门中专称某某太监,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清设总管太监为宦官首领,隶属于内务府。

也就是说,在元代之前,“太监”一词与宦官毫无关系。到明代,“太监”一词开始与上层宦官有所联系。清代以后,太监与宦官才成为同义语。

明朝“东厂”“西厂”“锦衣卫”是什么机构?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均是明朝的特务侦察机构,其中锦衣卫有别于东西二厂,不由宦官统领,属外官机构。

东厂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成化十三年(1477)设于旧灰厂;锦衣卫原为内廷亲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东、西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或秉笔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除侍卫掌卤簿仪仗而外,专司侦察,名为缇骑。

厂与卫的职权基本无差别,但由于锦衣卫属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还有勋戚及其子弟参加,不如东西厂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总要大于卫。这样,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而皇帝则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厂卫可以不通过司法机构,直接奉诏行事,受理词状,任意逮捕吏民,用刑非常残酷。厂卫爪牙遍布全国,气焰嚣张,明末尤甚。

明朝“二十四衙门”是什么机构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宫廷内负责皇帝及其家族私人生活的宦官机构。明朝宦官设置始于建国前。洪武三十年(1397)设有十二监二司七局。各监设太监、少监、监丞等。成祖迁都北京后,正式形成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十二监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为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为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统领本衙之事。

二十四衙门中,以司礼监最为显要。其在明代历史上因为可以代替皇帝誊写“批朱”而出尽风头。

军统是什么机构?

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维护其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 (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

军统局在各大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特别班”。特工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中,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特务活动。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囚禁和迫害进步人士和革命学生,施以种种酷刑。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两个集中营成了他们杀人的魔窟。

军统在抗日战争期间也从事搜集敌方情报和对敌施行恐怖的活动,因此,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起了一些作用。1946年戴笠乘飞机失事后,军统局进行改组,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

中统是什么机构

中统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中统的前身是由C.C 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8年3月,蒋介石提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进行各种反革命特务破坏活动。中统局局长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而由副局长负实际责任。陈立夫、张厉生、朱家骅先后担任过局长,徐恩曾、叶秀峰、顾建中、邹学峻、季源溥等先后担任过副局长。

中统是蒋介石搞独裁统治的御用工具,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它的势力不只控制了党务部门,而且深入文教部门、政府机关、经济系统之中。这个特务组织除了进行反共颠覆活动外,还对国民党内及国内的思想言论进行严密的控制。

1947年,中统局改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又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国民党全国政权覆灭后垮台。

民国“五院”是什么机构?

民国五院是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五权分立”的思想设置的五个中央政府机关,分别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

立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行政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司法院掌管司法律政事务;考试院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监察院负责监察。各院皆可依据法律发布命令,并有权在职权范围内向立法院提出法律议案。其中,行政院因民众关注度较高而实际处五院中枢地位。

什么是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其基本观点是否定一切权威和任何形式的国家政权,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建立一个没有国家的、完全平等和绝对自由的社会。无政府主义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其创始人是法国的蒲鲁东。他在1840年写的《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倡导互助主义,主张通过建立人民银行和根据契约原则在生产者之间实行产品的等价交换,以达到消除剥削和人人自由、平等的"无政府状态"。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提出集产主义思想,主张全部生产资料归各个生产者的集体所有,实行产品按劳分配。还提出通过暴动立即消灭国家的口号。

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思想从欧洲和日本传入中国。中国早期最有影响的无政府主义者是刘师复。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特点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纲领,而是以传播和宣传国外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为自己活动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905年,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概括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满洲贵族的反动统治。民权主义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核心,即建立民主自由的中华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溢价归公。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口号,是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了多次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但大多以失败告终。1924年,困惑中的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建议,完善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反对封建剥削,同时提出“节制资本”。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有许多相似之处,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但是随着孙中山的逝世,国民党右派篡改了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四十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孙中山改造旧中国的思想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