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314700000032

第32章 学术思想——智慧博弈中撞击出的历史火花 (2)

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他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一生未曾著述,但影响却非常巨大。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他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他在研究学问上有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他还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政治上,他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

亚里士多德及《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重要标志,并被后人公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其中的许多名词、术语、观念已深入西方各门学科领域,至今还发挥着巨大作用。亚里士多德也被称为“古代的黑格尔”,因为直到两千多年后,才又出现大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比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等。

康德及《判断力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著有《判断力批判》一书。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看”到了“整体”,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是自由者,是目的。

叔本华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1788~1860),悲观主义大师,诞生于德国但泽。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病逝。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开篇就宣称“‘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认为人们不能把精神归于物质,只能通过精神认识物质。人类不能靠先考察物质,再考察思想来发现现实的奥秘。人类绝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探索心灵的深处,才可能获得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因为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尼采及《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1844~1900)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间。从书名来看,本书是对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悲剧的探讨,但实际上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阐述了作者的许多哲学思想,因而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视的著作。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悲剧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悲剧与人生的关系,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建立起一种悲剧人生观。

尼采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战栗,而此战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亚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马塞尔、卡缪等。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生存问题。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存在”而非“本质”,因为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1真正的知识通过直觉来源于个人的情感。

2真理不是人们的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3知识的可靠性不能用一般概念加以衡量。

4做人就是谋求自由,也就是进行选择。

5人在他自己的选择中变成他自己,从而获得人的价值。

6因为人自由地进行选择,所以他从属或生活于某一团体,而仍不失为一个个体的真正的自我。

经验主义哲学

经验主义还称为经验论。它是认识论学说,与理性主义相对立。它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因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较典型的认识论理论,并且形成了两个既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学派而在哲学史上出现,则是在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封封建革命时期前后,即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期的历史现象。

经验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知识都是通过经验而获得的。

经验主义还分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人本主义是什么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

其主要哲学观点是:

1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如黑格尔),把自然和人看做是由某种神秘的、虚幻的和超自然的力量所支配的观点,要求恢复人和自然的真面目。

2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心灵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

3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

什么是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产生的历史是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流派,是“美国精神”的代表,自19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除了20世纪30-50年代其风头被分析哲学压去之外,一直一目前在美国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皮尔斯、詹姆斯和杜威。它的主要哲学观点是:

1客观经验与现实等同。

2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中。

3事物变化并非向着预定的遥远的目标,而是向着切近的目的,而它又将成为下一个切近目的的手段。

4目的是完成了的手段,手段是未完成的目的。

什么是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建立的以其“理念论”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其基本理论是:

1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

2各种理念构成客观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

3具体事物构成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

4人性由各有其德行的三个部分组成,即情欲、意志和理性。

5为了不使这三个部分互相冲突,需要有正义的美德在意志的作用下控制情欲,这也是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禀性。

什么是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主义是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传统。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实证主义萌芽于17世纪的欧洲。它的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孔德。其基本主张是:从事实或曰“实证的东西”出发,从哲学中把给定的东西的本质问题即原因问题当做无用的问题排除出去。

孔德从上述观点出发所创立的三阶段规律是:

1神学的或虚构的状态。

2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状态。

3科学的或实证的状态。

穆勒、斯宾塞、哥德尔、门格尔、考夫曼等哲学家都接受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的观点。

什么是“新实在论”哲学

“新实在论”哲学流派的形成受到了苏格兰学派以及迈农、马赫、罗苏的影响。最早表述“新实在论”理论的是穆尔的《驳唯心主义》。 “新实在论”批判的重点是:

1把现实归结为主体意识的主观唯心主义。

2把现实和世界意识混为一谈的绝对唯心主义。

3批判把主体和客体彼此对立起来的“二元论”的唯物主义。

它自己的主张是:

1存在既不具有唯物主义性质,也不具有唯心主义性质。

2存在是“中性元素”的总和。

3这些元素视情况而异,或者具有物理意义,或者具有心理意义。

4“中性的”客体直接进入主体的意识,就变成了“心理的”客体。

5当客体不包括到认识论的情况之中时,便作为“物理的”客体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