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314700000044

第44章 历史典故——点缀历史夜空的耀眼明星 (2)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还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后来子楚当了大王以后,吕不韦也把官坐到了相国。庄襄王在位三年便病死,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替王位,这个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他尊称吕不韦为仲父,慢慢的行政大权全落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

当时养门客之风很盛,吕不韦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团,替他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把自己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著——《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法典。当时吕不韦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赏说,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相当于现在的一斤黄金)。 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每一个字和句的价值都很高,不可多得。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即鲁庄公十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交战于长勺。

两军列队摆开阵势,齐军主动击鼓进军,鲁军按兵不动,以逸待劳。齐军擂鼓三遍,发起冲锋三次,鲁军坚守不动。齐军未取得胜利,他们见鲁军不出击,以为鲁军胆怯,不敢出战,于是,齐军士气松懈下来。

就在这时,鲁军主将曹刿突然发令全面出击,鲁军象潮水般掩杀过去,齐军哪里抵挡得住,他们纷纷溃逃。鲁军见齐军败下阵去,个个跃跃欲试,想乘胜追击。曹刿忙止住士兵,他登上车前横木隙望齐军的旗帜,又下车察看齐军逃走后留下的车辙马迹,他断定齐军不是佯装败退,这才下令追击。鲁军将士奋勇追杀,大获全胜。

鲁军获胜后,鲁庄公问曹刿开始时为什么按兵不动,后来为什么又不马上追击?曹刿回答说:“齐国强,鲁国弱,齐军刚刚出击时,士气正旺盛,此时,万万不可与之正面交战。作战时,第一通鼓,士气最足;到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开始下降;第三通击鼓,士气就全没了。开始时,我们按兵不动,是养士气,待他们的士气消耗尽了,我们再击鼓进攻,士气正旺,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齐国是个大国,他们虽然败退,但并没有受到严重伤亡,我担心咱们上当受骗,怕他们有埋伏,所以在我察明后才下令追击。”听此一说,在场之人无不佩服曹刿的指挥经验。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齐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人士都很担心,但是,他们都因为畏惧齐威王,都不敢进行劝谏。为了国家的利益,淳于髡不得不设法在此时说服齐威王。于是,他就编了一段隐语。他对威王说:“大王,您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智慧的人,我有一件事不明白,希望得到您的指教。”

威王说:“什么事呀?”淳于髡见威王没有生气,而且面有喜色,他就大胆地说:“我们国家里有一只大鸟,羽毛色彩艳丽,美丽极了,它栖在大王的宫廷里,几年不飞也不鸣,不知是何道理?”齐威王不愧是政治家,他立刻领悟到这是在用大鸟比喻国王毫无作为。威王笑了笑,挺了挺身子说:“这个我知道。那大鸟是不高兴飞,如果它要飞,就能展翅飞翔,鹏程万里。那大鸟不鸣则已,一鸣一定会惊人。”

淳于髡听着,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隐语起了作用,便笑着说:“大王的指教十分正确,如今满朝文武大臣和全国百姓都在期望着大鸟飞翔和鸣叫啊。”

这次谈话后,威王振作起来,他立刻找了正直的大臣商议国事。听到大臣们的话,他心里一惊,原来齐国已经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了,不能再如此下去了。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后来,人们常用“一鸣惊人”比喻平时不声不响的人,突然做出惊人之举。

讳疾忌医

战国时有位名医叫扁鹊,看病时,只需诊脉,就能知道患者脏腑里的病。他医术高明,闻名于天下。

有一天,扁鹊见到了蔡桓公,临别时,扁鹊说:“您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会加重的。”蔡桓公不高兴地说:“我根本没有疾,也用不着治。”扁鹊没说什么就走了。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还对其左右大臣说什么:“当医生的就爱给人治病,没病也说你有病,只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又见到蔡桓公。一见面,扁鹊就说;“您的病现在已经进入到肌肉里去了,应该赶快治疗,不然,病情会更严重的。”蔡桓公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只当没听见,理也没理他。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见蔡桓公。这回一看,果然病情又严重了,扁鹊担心地对蔡桓公说:“您的病现在已经进入到肠胃里了,再不治,就没法治了。”

几日过去了,扁鹊又来见蔡桓公。可这回,他刚见蔡桓公的面,什么也没说,回头转身就跑。蔡桓公及在场的人觉得奇怪,就派人去追,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扁鹊严肃地说道:“病在皮肤,热敷艾灸就能达到患部;病在肌肉,针刺可达到患部;病在肠胃,药力可以达到患部,这些都能治好。可病深入到骨髓致命的深处,病就无法医治了。我见桓公的病已深入到骨髓,所以我转身就走。”

在场的人没说什么,几天后,桓公病情发作,周身疼痛难忍。派人去请扁鹊,扁鹊早已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终于病亡了。

这个故事源于《韩非子·喻老》篇。也就是“讳疾忌医”这一成语的来源。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掩盖自己的过错,拒绝别人的批评和规劝。

世外桃源

陶渊明有篇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历来深受人民的喜爱。

这篇散文记述的内容是:在晋朝末年,武陵(现在湖南省常德县一带)有个渔夫在江上打鱼,顺着江水往上走,走着,走着,无意之中发现了一片神奇的土地,举目观望,是一片长长的桃花林。他心想,什么人在这儿种桃林?心中觉得好奇怪。他想看个究竟,不由继续往前走去。他一面沿小溪向前行驶,一面欣赏两岸美好的景色。两岸全是茂密的桃林,绿茵茵的草地,点缀着各色野花,这使渔夫更加惊喜。

渔夫划着小船,行驶许久,才驶出桃花林,来到了小溪的源头。这里有座大山,山中有个窄小的洞口。渔夫举目四望,高高的山崖挡住视线,只有这儿有个山洞。于是,渔夫跳下船,走上岸,钻进山洞口,想看个究竟。他小心地往里走着,大约走了几十米远,洞口渐渐变宽,也渐渐看到光亮了。再往前走了几步,啊!眼前豁然开朗,他到了大山的另一侧。呈现他面前的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土地和一幢幢整齐的房屋。房屋的四周,都种有桑树和竹林。这里一片安宁,井然有序。侧耳细听,房屋处似有鸡鸣狗叫的声音。往远处田间看,还有人们往来,在田间耕作。这些人的穿着打扮虽很整洁,却与山外不同,显得挺古怪,好象是多少年前的衣服。慎地叮嘱渔夫,回去后千万不要告诉外界人这里的事。他们这是担心会再吃官府和战乱的苦头。

渔夫走出洞口,找到自己的小渔船,仍顺着小溪往回行驶。一路上,他再次欣赏着这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环境安静的神奇地方。他从心里喜爱这里,想以后再来,于是一边行驶,一边做了标记。回到家,他将自己的奇遇向别人讲了,后来传到官府那里。官府派人来找渔夫,还让渔夫带路去找那桃花村。路边标记没有了,他们怎么也找不到这个世外桃源了。从此,这个世外桃源就变成留在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境界了,它只成了人们心中的乐土。

“世外桃源”这个典故就是源于些一故事。

现在人们用“世外桃源”比喻符合理想的美好境界;有时,比喻虽美好但实际并不能实现的幻想境界。

狗尾续貂

据记载,三国时期的魏将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司马伦,也即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他被封为赵王,所以又称他为赵王伦。晋武帝死后,其子司马衷即位,历史上称晋惠帝。赵王司马伦,年虽老,但一心想当皇帝,于是就拉帮结派。他与一个名叫张林的在臣密谋策划,玩弄阴谋诡计,篡夺了皇位。

由于是靠这种手段当上皇帝的,司马伦整日忧心忡忡,害怕众人不服。为了笼络人心,扩大势力,巩固他的权位,就大肆地封官许愿进爵。甚至连听差的奴役也给以爵位。像皇帝左右的侍中、散骑、常侍等一类高官,在当时的宫廷人事编制中一般只有4人,可司马伦当皇帝时竟达近百人。真是官职泛监成灾。当时凡宫内高级官员的官服,都是统一式样。如帽子上都插着貂尾做装饰。不同官职,插的位置也有别。侍中插在左面,常侍插在右面。以此显示高贵。可是,当时司马伦封的高官太多了,貂是珍稀的动物,无处去找那么多的貂尾,于是有人出了高招,用狗尾替代。这样,不细看,还真分不出真假来。

本来,由于司马伦封官太多太滥,他们人浮于事,滥用职权,给百姓带来很大危害。后来,老百姓听说官员们头上的貂尾用狗尾代替,即可气又好笑,老百姓就编了歌谣讽刺这种现象。“……貂不足,狗尾续”。

这就是“狗尾续貂”这个成语的来源,原意是指官爵太滥,后来人们就用它比喻以坏续好,美丑不相称。多用来形象地揭示妄续他人文学作品,也有时用来表示自谦之意。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人们的交谈中很快就传开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后来,人们从中概括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来表示清高、有骨气。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