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314700000048

第48章 悬疑秘闻——探索历史的万千奥秘 (1)

悬疑秘闻(中国卷)

上古是否有禅让制度

相传,尧把帝位让给舜而不传给儿子,舜把帝位让给禹,禹又准备把帝位让给伯益。所受让的人,需经过四岳的讨论、推举和政绩的考验后,才能践天子位。这就是古史传说时代的禅让制度。它最早见于《尚书》的记载,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有肯定意见,也有否定的说法,而且往往一人兼持二说。这样,上古时代是确实存在禅让制度,还是某些学派作为托古改制而捏造的,便成了不解之谜底。

《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说,尧在位七十年,年老体衰时请四岳推举继承者。经过一番讨论,推举了鲧。尧要他治理当时危害甚大的洪水。鲧治水不成被废,四岳重新推举舜,理由是舜有盲目的父亲和不善良的母亲,弟弟又很骄傲,而舜相处得很好。尧就对他进行全面的考验,结果舜比人们想像的还要有才能,于是践天子位。后来,大禹治水成功,舜把帝位传给了他。禹又准备传位于伯益,结果天下民心归向禹子启,禅让制度遂遭破坏。

《论语》、《墨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等,都肯定禅让制度的存在。但是,《孟子·万章》一方面否定尧让舜、舜让禹,一方面又承认尧荐舜于天,舜荐禹于天。《荀子·正论》则坚决否定有禅让这回事,他斩钉截铁地指出,尧舜禅让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

有关上占是否有禅让制度的问题,或肯定,或否定,一直争论到近代。夏曾佑《中国古代史》认为禅让是一种选举制,属贵族政体,也是孔、孟、庄等托古改制之说。顾颉刚作《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明确提出墨家学派杜撰了禅让的传说。郭沫若《中国史稿》则说禅让制度反映了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情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也都主张禅让传说是原始社会军事民主主义特点的反映。 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

《孙子兵法》全书13篇,约6000字,距今已2500多年,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但关于这部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学术界却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有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

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孟姜女哭长城是真的吗

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有一对新婚的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3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长城,不久因饥寒和劳累而死去。孟姜女历尽艰辛,万里寻夫到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声大哭,哗啦一下就哭到了长城800里。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然而,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从故事流传到现在已2000多年了,仍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筑起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时间比秦统一六国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孟姜女故事经历了2000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其故事本身内容差异,说法不一,如何看待这一故事,则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首见于《左传》:春秋初期齐庄公时(前749--前781在位),齐国人杞梁在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哭,哭了7天7夜,城墙也塌了。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间。

有的说,孟姜女哭长城是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的。战国时,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天人感应之说,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它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认为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无记载,因此单凭哭夫这一论据,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城墙,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孟姜女捏造成秦国的孟姜女,把攻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身上栽赃。

总之,孟姜女哭长城的真伪,至今尚难断定。

木牛流马之谜

《三国演义》中称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草,并称这种运输工具“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由于《三国演义》 描绘得太奇妙,以致于不少人认为,所谓木牛、流马纯系小说家的杜撰。那么,真有木牛流马吗?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呢?

查考史书,可知诸葛亮确实制造过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九年(231),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虽没有《三国演义》描绘得那么神奇,但从中可见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粮的历史事实。

多年来,围绕着木牛流马,人们作过许多猜测。主要有以下四种:

1木牛流马是经诸葛亮改进的普通独轮推车。

2木牛流马是新颖的自动机械。

3木牛流马其实是四轮车和独轮车。

4木牛流马是具有特殊外形及特殊性能的独轮车。

此外,还有人对木牛和流马究竟是一物,还是两物进行了研究。谭良啸认为,木牛和流马是一回事,是一种新的人力木制四轮车;王开则认为,木牛与流马是两种东西,前者是人力独轮车,后者是经改良的四轮车。王湔也认为,二者同属一物,并制造出一种具有牛的外形、马的步态的模型。

尽管对木牛流马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不少,但很难说哪种意见更符合木牛流马的原貌。诸葛亮所创的木牛流马至今仍然是个难解的谜。

徐福东渡过日本吗

自唐宋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少学者认为,这同徐福东渡日本,打通了东瀛之路有着重要的关系。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封详书》等篇章中,提到秦始皇在巡琅邪时称:“遣徐市(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西晋陈寿在《三国志·吴书》中记:“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迁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

这亶洲的位置,依据唐人《括地志》,可知在“东海中”,后人有说是台湾,有说是琉球,而多数人都认为是日本。

马非百写《徐福传》称:徐福之东渡,“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实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于海外……”并说:“徐市(徐福)东渡日本事,中日学者最初皆首肯之。”

但此后中日学者对徐福东渡之事都曾提出过质疑。

日本学者岛田正郎对传说徐福曾涉足过的广岛、爱知、和歌山等地曾作过实地调查,岛田认为,现存的徐福墓是后人伪造的,并且在日本的一些遗迹,也都是人为设计出来的。

中国学者宋兆伦在其《中日民族文化交流史》一文中称,所谓徐福东渡,是由推论而成“神奇而浪漫的传记”,是反映当时中国人为避秦始皇暴政,欲求移民日本的一种愿望。

关于徐福东渡日本,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这在中日两国民间已是广泛流传。但史实是否如此,中日学术界对此仍持慎重态度。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公元1405年—1433年郑和曾七次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运史上空前的壮举。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呢?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原来明成祖朱棣怀疑惠帝流亡海外,为绝后患,故遣郑和沿航线出使,搜寻惠帝其踪,同时又可炫耀武威,显示国力。

但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一书,称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当兵抵金陵城时,建文帝纵火焚宫自毁而死。既然建文帝并未流亡海外,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与此无关了。

据有关学者的推论,郑和下西洋有着双重的目的。第一,在政治上朱棣自觉以武力夺得皇位,于名声不佳,由郑和出使西洋,即可扬军威、示国力,迫沿海各国来朝受封;第二,在经济上与他国实行贸易往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

此外,还有以下三种说法:

(1)郑和七下西洋,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的出使目的都有不同,或者说各有侧重。

(2)第一次下西洋,主要是与印度等国联盟,防范外侵,其余六次均是以扩大通商为目的。

(3)前三次下西洋,主要想与东南亚、南亚沿海诸国建立友好关系,而后四次出使,则是探寻非洲及其它未知世界,让更多的国家正视中国。

尽管众说纷纭,但不管他下西洋的目的何在,他的创举书写了前人未曾走过的历史。每一次下西洋所起的作用都是共同的。那就是促进了中国与沿海各国的友好往来。

卧薪尝胆的来历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可谓家喻户晓。它源于春秋时期一则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军打败,不得不向吴王夫差称臣。勾践在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苦役,其间忍辱负重,倍受煎熬。三年之后,勾践被赦免归国。受尽苦难的勾践,发誓不忘亡国之恨,立志兴国雪耻报仇。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激励斗志,勾践在屋中吊一苦胆,出来进去都要尝一下苦味,他还睡在用干柴叠起来的床上,以使筋骨刺痛。

勾践经过十年辛苦磨练,终于反败为胜,并将吴国来掉了。

就这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成了千古美谈。

历史学者偏好刨根问底,遍查历史资料,终未能找到确凿的根据。

专门记述春秋史实的《左传》、《国语》两书,对勾践卧薪尝胆之事只字未提。虽然《史记》中记有: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但对卧薪之事却未提及。东汉《吴越春秋》一书,即使已有道听途说掺杂其中,但也只是称勾践“悬胆于户,出于尝胆,不绝于口”,仍不见卧薪之事。

但有些学者则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勾践“卧薪”之事,在《吴越春秋》中已有记述。该书称勾践当时“苦身劳心,夜以继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这里的“蓼”是指苦菜,勾践用苦菜来刺激眼睛打消睡意。如此说来,卧薪尝胆目的是为了折磨眼睛,而并非劳其筋骨。

卧薪尝胆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似有各家之言。而各家所言又各具其道理。

但不管怎么说,卧薪尝胆一语,经冯梦龙著《东周列国志》一书的着力渲染,人们已对勾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矢志不移的精神都深深铭刻于心。

历史上真有鬼谷子其人吗

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日益被更多的外国人所了解,鬼谷子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