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要学会的100件事
323400000028

第28章 学会知人善任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饰演的黎叔有一句经典台词让我们捧腹大笑,但却是至理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确实如此,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讲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才可算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会不会用人,能不能发现人才是赢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楚汉之争中,项羽对韩信之才的不识,对范增的疑忌,都埋下了失败的因子。企业与企业也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得人才者得天下

汉高祖刘邦出身流氓无赖,看似并不具备什么特殊的才能,却在楚汉战争中一举夺得天下,凭借什么?

刘邦自己颇为清醒地总结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用人上能够知人善用,任人唯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会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失败的根本哪!”

一个人纵有超凡脱俗的智慧,也不能掌握世上全部的真理;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也不能无敌于天下。仅凭自己有限的一生,任何人也无法打破时空的局限。

因此,要想眼观四海,胸怀天下,对大势了如指掌,就必须能识人、用人;因此知彼,因人知人,把别人的优势和长处变成自己的工具,这是一个领导人才干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标准。领导本领再高强,也不可能一个人包打天下,只有组织起一支强大的队伍才能战胜强敌。

得人才者得天下,翻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这类例证不胜枚举。而要得到人才,知人善任是成事的关键。周武王得姜尚而称王,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

因此,会不会用人反映出一个领导者自身的水平。领导就好比“伯乐”,他要挑好千里马,才能腾空而起。

说到知人善任,首先应当是“识人”即“知人”,其次才是“善任”,让不同的人才都在属于他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识人有术

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齐桓公问:“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

”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遗憾的是,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

不久管仲病逝。齐桓公不听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两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两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刁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最后被活活饿死了。一代霸主就这样命殒于小人之手。

齐桓公之所以有如此悲凉的境遇不得不说是和他自负有关,他听不进劝告,自己又不会识人,最终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交与一群奸诈小人之手。

识人是“善任”的基础。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了一个人的时候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正如有句俗语所云:德才兼备是极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才无德是废品。

在用人时应不拘一格,只要对方真是德才兼备。在“德”与“才”的较量上,作为用人者应当更注重“德”才是。

审时度势

战国时期的魏武侯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从其继位初的用人方面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武侯登基不久的一天,为了笼络与朝中旧臣夙将的感情,便大宴群臣,散席之后,又带领大家游玩。

大家乘船顺河南行,观赏沿岸风光。武侯感叹地对吴起说:“这一片山川河谷真是太重要了,它们简直就是我们魏国的天然之城!”

吴起乘机起身应道:“国家的屏障不在山川之险,而在于君主的仁德。过去三苗氏左有连波千里的洞庭,又有人烟稀少的彭盖大泽,但由于不修仁德,终于被大禹所灭。夏桀、商纣同样拥有山川之险、城池之固,也终免不了亡国。因此说,国之险在君德而不在山川。如果君主不修仁德,同舟共济的人也将变成敌国。”

武侯听了,对吴起十分信任。但不久任用宰相时,武侯却没有选用吴起,而是让旧臣田文出任。吴起很不理解,就委婉地询问武侯,武侯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让吴起和田文谈谈。田文深知吴起的才能和武侯对吴起的信任,很谦虚地对吴起说:“论统兵作战,鼓动三军士气,率领三军攻城陷阵,摧敌三军,我不如将军;论驾驭文武百官,臣服百姓,治理国家,使国库充裕,我亦不如将军;论经营河岸防守,巩固边防,构筑防御工事,使强秦不敢东顾我们魏国,我更不如将军。但是就目前国内形势看,国丧不久,新君初立,众意怀旧,人心不定。在这种新旧更替的动荡时期,你说老百姓是信任我还是信任你?”

吴起恍然大悟,明白了武侯用人的高明之处。

有时候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闯进我们的视线,我们不免暗自窃喜。但凡事不宜草率,应思虑对方的条件与当时的“气候”是否相宜。如果并不合适,那么就要有勇气搁置,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不具备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