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326000000018

第18章 综艺大观—绚丽多姿的艺术宝库 (2)

拉丁舞的五种舞蹈各有风格,桑巴是激情的,恰恰是活泼的,伦巴是婀娜的,斗牛是强劲的,牛仔是逗趣的。伦巴在拉丁舞中最具代表性,它被誉为“拉丁之魂”。学习拉丁舞的人,一般会把伦巴作为入门的第一支舞来学习。伦巴是表现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舞蹈,所以它的音乐较为柔和和缠绵,动作上能使女伴充分展现女性的柔媚和胯部、臀部的曲线美。男女伴之间若即若离,十分优美。而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恰恰则起源于墨西哥,虽与伦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它俏皮欢快,风格与伦巴截然不同,动作潇洒、帅气而又充满活力。桑巴舞起源于巴西。音乐热烈,舞态富有动感,舞步摇曳多变,深受人们的喜爱!斗牛舞源于法国,发展于西班牙。斗牛舞音乐雄壮、舞态豪放、步伐强悍振奋,是人们对它情有独钟的原因。牛仔舞源于美国,是由一种叫“吉特巴”的舞蹈发展而来。跳牛仔舞时手脚关节放松、自由地舞蹈,身体自然晃动,脚步轻松地踏着,且不断地与舞伴换位,转圈旋转。也正是因为它的音乐欢快、舞态风趣、步伐活泼轻盈的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芭蕾溯源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译,意即“舞剧”。它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当时,舞蹈表演常常穿插在宴会中间,祝酒时出来表演的是奥林匹斯山的斟酒女神;端来海味时,表演海神之舞……

约在15世纪末,芭蕾传到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宫廷生活里占据着重要地位。1672年,路易十四宣布允许职业舞蹈家演出贵族芭蕾。到1681年,第一批专业的芭蕾女演员登上舞台。起初,女演员穿的是拖到地板上的长裙,动作拘束,所以舞剧以男演员为主。后来,女明星卡玛尔戈大胆地把舞裙缩短到脚踝之上,显示了她快速击打双腿的功夫。从18世纪中叶始,女演员以弹跳的高度和旋转的速度使观众折服,从此,芭蕾就经常“女主男辅”了。

19世纪初是芭蕾发展史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在内容与题材、技巧与表演及演出形式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脚尖舞技巧逐渐成为女演员的主要表演手法,并积累了一套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受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影响,欧洲各国芭蕾的发展更加注重民族精神和气质的表现,形成了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和丹麦学派等不同风格的芭蕾学派。20世纪以来,俄罗斯取代意大利和法国成为传统芭蕾发展的中心。而在欧美各国的舞台上,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的现代芭蕾逐渐显露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从而为芭蕾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外著名音乐家的美誉

乐之父——巴赫(德国)

音乐神童——莫扎特(德国)

古今乐圣——贝多芬(德国)

歌曲之王——舒伯特(德国)

音乐神灵——韩德尔(德国)

指挥之王——卡拉杨(德国)

歌剧之王—— 威尔第(意大利)

音乐之王——斯卡拉蒂(意大利)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意大利)

进行曲之王——苏萨(美国)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英国)

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交响曲之王——海顿(奥地利)

交响乐诗人——柏辽兹(法国)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法国)

轻歌剧之王——奥芬巴赫(法国)

管弦乐色彩大师——拉威尔(法国)

钢琴诗人——肖邦(波兰)

钢琴之王——李斯特(匈牙利)

舞剧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俄国)

不同乐曲的区别

进行曲:一种按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可在集体行进时演奏。节奏鲜明有力,结构整齐。

协奏曲:17世纪时,始指由一小组独奏乐曲和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出的大型乐曲。

奏鸣曲:近代西方音乐中最重要的乐曲体裁之一.一般指一种由三四个各具特色的乐章组成的器乐曲和一种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

交响曲:指交响乐队(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器、大管乐器、钢管乐器、打击乐器四部分组成,交响曲规模比一般奏鸣曲还大,适宜表现出宏伟的意境和磅礴的气概。

轻音乐:指轻快活泼,通俗动听,结构简单的音乐,包括具有这些特点的歌曲、舞曲、器乐曲。 圆舞曲:音译“华尔兹”,是一种分快步与慢步的三拍子舞曲。特点是节奏轻快,旋律流畅。

小夜曲:有两种,一种指短小的爱情歌曲,开始一般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后发展成独特的抒情歌曲形式。另一种是18世纪末的一种类似组曲管弦套曲,用若干弦乐曲辅以少数管弦曲演奏。

戏曲曲艺

京剧溯源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历史了,它以其高超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俗称“皮黄戏”。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他们把汉调、秦腔、昆曲的曲调及表演方式融入了徽剧,并将其演变成一种更为美妙的声腔,称为“京调”。清末民初,京班掌控着上海的全部戏院,于是“京调”正式被称为“京戏”。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流,所以京剧也称为“皮黄”。经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程式。京剧在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武术技巧,多用虚拟动作,节奏感强,技艺高超,唱腔悠扬委婉,念白也带有音乐性,形成了中国戏曲“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表演艺术体系。

脸谱溯源

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不同于面具,是中国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

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约公元550年),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公元550年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狰狞的假面具。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这种戴面具演出,观众看不邮演员的表情变化,妨碍对戏剧艺术的欣赏,后来就不戴面具了,发展为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脸上的化妆艺术;宋元时期,面部化妆色彩多样化,有黑脸、红脸、花脸、青脸、蓝脸。这些脸谱的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英勇、正义,如关羽赤胆忠心,就勾画红脸;黄色表示勇猛、残暴,如庞涓,就勾画黄脸;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奸诈,就勾画白脸;黑色表示刚直、果断,如包拯铁面无私,就勾画黑脸;蓝色表示坚毅、勇敢,如窦尔墩,就勾画蓝色;此外,还有神怪仙佛一类人物,专用金色、银色等。戏剧人物脸上先有了这些主色基调,再配以表现其心理、专长、命运等象征图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塑成了。

我国古老戏剧剧种,如徽剧、汉剧、昆曲、秦腔、川剧等360多个剧种,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脸谱形式,各有风姿。清代中期形成的京剧,吸收了不同剧种的精华,经过艺人们创作,脸谱多达几百种,形成绚丽多姿的脸谱艺术,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生、旦、净、丑

“生、旦、净、丑”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四个角色。它们是一台戏剧演出的四大台柱。“生、旦、净、丑”的取名和这四个字的反喻之意有关。

“生”是在剧中扮演男子的角色,有老生、小生、武生之分。过去老生是各行当之首,也就是整出戏成败的关键,要求生角的演出团必须老练娴熟、唱做俱佳,故反其意取名为“生”。

“旦”是在剧中扮演女性人物的角色,有青衣、花旦、老旦等之分。“旦”的本意是指旭日东升,也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之为“旦”。

“净”是在剧中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称花脸,有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等之分。“净”本意是清洁干净,而剧中净角都是涂满油彩的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净,因而得名。

“丑”是在剧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有文丑、武丑之分,在十二属相中,丑属牛,牛性笨,因此,丑就是笨的代名词。而演丑角的人,则要求活泼、伶俐、聪明,如果其笨如牛是不能代替的,故相反取名为“丑”。

相声

相声,中国北方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艺艺术。含有相声艺术因素的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俳优,后来经过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吸收了众多的艺术营养,如魏晋时的笑语、唐代参军戏以及宋金杂剧里滑稽含讽的表演等,明代称为“象声”的隔壁戏和笑话艺术的普及,都孕育了相声的诞生。至于兼备说、学、逗、唱艺术形式的相声形成于何时 ,已难以确考 ,但至迟不晚于18世纪中叶(清乾隆时期)。最初流行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以后逐渐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相声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即运用轻松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它的特殊表现手段“包袱”,是根据促使人们发笑的心理作用和艺术手法而组织起来的笑料。讽刺是相声的主要艺术功能,既可以揭露鞭挞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讽刺人们的落后现象,亦能歌颂真善美。所以,干预生活,评议时政是相声的优良传统。

杂技

杂技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广义的杂技是各种超常技艺的统称,古代又称为“杂伎”、“杂技乐”。在原始艺术综合发展的阶段,它与乐舞不分,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导。在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宫廷中,它与乐舞一样,大展华彩、辉煌鼎盛。宋元以后,随着古典舞受轻视,杂技也沦落江湖,被视为下九流。但一些前朝绝招妙活,依然代代相承,而且精益求精。中国杂技艺术在清末民初,流传海外,饮誉欧美。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评价道:“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

白仁甫:名朴,号兰谷,字仁甫。作品主要是历史题材,剧情多为才子韵事,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鸳鸯间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东篱。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代表作是《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作品内容离现实较远,主要以男女爱情和历史题材为主,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戏曲的别称

梨园是对中国戏曲界的称呼,旧时常将戏曲行当叫做“梨园行”,将戏曲艺人称为“梨园子弟”,一直沿用至今。据说,早年唐玄宗李隆基是个戏曲、音乐的爱好者,他自己不仅爱听、懂欣赏,还能唱上两口,玩玩乐器,指挥排练。他最爱大型歌舞。于是,他主持选拔了三千名乐师,常亲自光临指导,将艺人集中于皇宫中的梨园演练。后来,人们把皇上提供的演练场地“梨园”称代戏曲音乐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