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败走中国
326300000028

第28章 福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

当长安福特汽车公司将它的第一辆国产化轿车嘉年华于2003年下线时,差不多与福特同时进入中国的通用汽车,凭借别克、赛欧等车型已经牢牢占据着可观的市场份额。与在井喷的中国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的众多合资公司相比,行动迟缓的福特是一个失意者。

与通用之争: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继北京吉普开创中国汽车合资先河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轿车的上海汽车制造厂也在积极寻求起外资的支持。福特公司与美国通用,日本日产,法国雷诺、标致、雪铁龙,德国大众共同参与投标,历时两年多进行了60多次谈判后,福特与其他5员大将纷纷败下阵来,只有大众公司先声夺人,与上海汽车制造厂喜结良缘,成为后来中国轿车产量之冠——桑塔纳的摇篮。

中国改革开放后,福特公司预见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消费将迅速增长。因此,福特公司从1981年就开始了访问工程师计划,请中国国内的技术人员去福特总部参观交流,以期通过这些策略建立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关系。从1984年开始,福特公司已经与中国在汽车零部件和科技方面开展合作了。为了开拓中国市场,1994年2月,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了中国业务部。1995年10月,又在北京组建了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准备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在1996年的上海合资项目中,福特踌躇满志地加入到与上海合资生产轿车的投标行列中。

但福特在全球市场的老对头通用汽车公司也参加了投标。晚到一步的通用汽车采取了一个更富于想象力的办法来进入中国,通用公司宣布了在华发展的五项原则:(1)与中国汽车业合作的长期承诺。(2)提供先进技术。(3)培养中国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达到国际化水平。(4)全方位参与中国汽车业,包括整车和零部件。(5)帮助中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尽管福特等汽车公司认为通用有些言过其实,但中国政府的高层愿意援引这些原则作为在汽车工业领域谈判的范例。当时通用汽车拿的是别克新世纪车型,而福特拿的是金牛座车型。在实际行动上,通用拿出的车型更有吸引力。同时在合同金额上,福特也被通用以16亿美元的高价赶出局。

当时中国的汽车消费热潮刚刚燃起,绝大部分消费者还买不起高档轿车。在1996年拿出16亿美元在中国生产高档轿车的确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当时有人把通用的合资称为“疯狂的举动”、“典型的拍脑袋战略”。

但事实证明,通用的投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98年上海市政府把上海通用汽车列为上海市一号重点工程,同时也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列为全球一号战略项目。1998年12月,第一辆中国别克新世纪下线。1999年12月,公司又推出别克GL8公务商务旅行车,离第一辆别克新世纪下线仅一年时间。2000年4月,上海通用汽车根据市场需求,又推出新款别克GS轿车03个月后,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又推出别克G型轿车,这种连续推出新款的速度创造了中国汽车史上的新纪录。2006年,上海通用汽车全年共销售汽车413367辆,成为中国乘用车行业首家年销量突破40万的厂家。

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较量只此一着,高下立分。没有抓住上海汽车合资机会是福特在中国遭受的最致命的一次打击,接下来福特在中国寻寻觅觅了好几年也没有遇到很好的合资机会。它曾和位于湖北十堰的东风汽车公司就进行整体合资进行过多轮谈判,但鉴于后者作为一家老国企,机构复杂,债务沉重,最终放弃。福特虽然于1997年与江铃合作进入了中国的商用汽车领域,但随后几年始终与轿车无缘,中国媒体对福特的普遍评价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从1997年12月全顺在江西南昌下线以来,福特·全顺已推出了7座、9座、12座、15座、17座标准型、豪华型及超豪华型等多达13种商务车型,并且都可选装涡轮增压发动机。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全顺还生产出了警车、司法车、邮政车、电信车、运钞车、救护车等特种用车。但全顺自进入中国轻客市场以来表现平平。2003年,全顺系列商用车的销量为11510辆,占轻客市场的份额为8%。这样的销量和市场份额显然不能令福特满意。而且这些车型都不是中国普通百姓感兴趣的家用轿车,它们无法成就福特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福特必须进入中国轿车市场才能获得高利润。

娶“7”长安

长安汽车集团具有139年的历史,是中国微型汽车及发动机生产基地。2000年,长安汽车产销量接近20万辆,位居全国汽车行业第三、微型汽车行业第一。

1998年,长安汽车集团获得了国家经贸委批准上马合资汽车项目的文件。长安之前有一个长期合作方——日本铃木公司。长安凡是与铃木合作的车型,大多是比较过时的:微型面包车如此,奥拓车如此,羚羊轿车还是如此。就算长安之星是较先进的车型,也无法与铃木同昌河合作推出的“北斗星”轿车相提并论。这种慢一拍甚至慢两拍的做法,让长安人忍无可忍,他们下决心选择另外一家更优秀的企业。从那时起,福特(中国)公司就开始与长安公司进行接洽。1999年,双方签署了“合营意向书”,表示愿意合资生产及联合开发家用轿车。随后,福特公司表示愿意与福特(中国)公司共同出资同长安集团合作。

尾随福特在亚洲开展战略性竞争的美国通用,在福特之后也表示了对长安项目的青睐。通用汽车一直非常看好中国市场,总裁瓦格纳2001年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像亚太区那样更富有潜力,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更具发展潜力。今后10年中,亚太汽车业总的增长量预计达850万辆,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预计增长量之和还要大,而这个地区增长最快的将是中国。”为此,瓦格纳强调,将来的20至25年,中国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我们会有耐心等待这一天的到来。由于通用曾经在上海项目竞争(后来成立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中占据优势,又有日本铃木公司(控股铃木近20%的股权)这张王牌,因此,一度成竹在胸的福特公司不得不突然变得低调起来。

由于中国对汽车产品实行目录管理,只有享有轿车生产许可权的企业,才能允许其轿车产品使用“7”字头登记上牌,如北京吉普公司生产的两轮驱动越野车都可以标7250型;否则,就算生产的是再好的轿车,也断然不能使用这个“7”,浙江吉利、江苏悦达、南京英格尔无不以客车类的“6”字头登记上牌就是这个道理。

至2000年,在中国的汽车企业当中,除上海通用外,仍然只有多年前中国政府确定的“三大三小”和“两微”才享有“7”字头的使用权,长安便是“两微”中的一个。对于通用来说,长安微型轿车项目原本是自己的参股公司——日本铃木与中方合作的,现在却突然杀出个强大的福特,通用怕“小兄弟”吃亏,自然要两肋插刀;而福特呢,虽然历经多年努力,始终没能“娶”到这个魂牵梦绕的“7”,这次争夺战福特再也输不起了。加上不服于当年在上海项目上的惨败,此番在重庆分出个高低,不单是出于对亚洲和中国战略的考虑,也有其挽回面子的心理作用。

很可能是中国政府不愿意把两个战略意义重大的特大型企业都放进通用这一家外资企业的荷包里,最终,福特赢得了长安之争的胜利。2001年,福特汽车同长安汽车集团共同投资9800万美元组建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当时,参加开工庆典的福特汽车公司副董事长韦恩·布克说:“自1978年福特汽车公司向邓小平先生表达了与中国合作的愿望之后,23年来我们不懈努力,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和零部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这个合资企业的成立,终于使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落地生根。我们的合资伙伴——长安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头羊之一,对中国汽车市场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具有坚强的实力;而福特汽车也是世界汽车中首屈一指的企业。我们的强强联合必将对中国汽车工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表示:“福特汽车开始了在中国的一个新纪元。”

遭遇“打假”的嘉年华

当通用、大众、本田等国际巨头的各类车型迅速分食中国市场并获取巨大利润时,福特2003年终于推出了自己在华的第一款轿车——嘉年华。

1976年,为了应对全球的能源危机,福特公司的小型车嘉年华驶下了生产线。从下线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嘉年华在欧洲获得了无数的赞誉和极好的销售业绩,在欧洲三次获销量冠军、18年位居欧洲十大畅销汽车行列、在英国20年位居三大畅销汽车行列……2003年,嘉年华开始了它的中国之旅。

但刚上市不久,嘉年华就引来了一片“打假”之声。很多人认为这并不是欧洲版的嘉年华,而是来自印度的两厢爱康。爱康只在印度生产和销售,并不是福特车系中最先进、最时尚的产品。而在中国轿车市场,越是先进产品,越容易受追捧。和西方许多人仅仅把车当成一种工具不同,中国刚刚步入汽车社会,汽车还兼有一种社会符号的功能。看看丰田的威驰、威姿,本田的雅阁、飞度,大众的波罗、宝来,一汽大众的奥迪A6、A4,一汽轿车的马自达M6等等,我们就可以发现,新推出的产品越来越趋向于和世界同步。其实,用欧版嘉年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欧洲的嘉年华无论是技术先进性还是工艺质量,均比长安生产的要先进得多。长安嘉年华既没有用低价格冲击市场,也没有用高技术引领市场。作为一个中国市场的后来者,它的成功能有保证吗?

2003年的中国车市竞争十分激烈,新车密集上市激起的冲击波一浪接一浪。2003年推出的车型超过了50种,上市的新车不仅多,而且全,几乎涵盖了从7万元到50多万元的各类车型,车型特征向国际化、时尚化趋势发展。在技术、设计理念上国产轿车与国际差距越来越小,不少车型甚至是与国际同步的。面对如此多的选择,长安嘉年华并不十分引人注目。

而且2003年中国汽车陷入价格战,大规模降价的幅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几乎每个季度、每个月都有车型降价或者促销,国产车的降价已成为车市的一种常态。上半年降价车型为70多个,近20个品牌,平均降幅在69%,其中最高降幅高达18%。下半年轿车市场竞争仍然不平静,价格战继续如火如荼。又有不下几十款车型做了较大幅度的促销让利。进入11月中下旬,又有包括GOL、赛欧、风行MPV、POLO等多款新车型先后喊出了“让利降价”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