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帝王将相管理启示
447500000002

第2章

范蠡虽然是一位治国用兵的能臣,但他的名声,更多是与他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洞察智慧,弃政从商的传奇经历以及与西施查无考证的绯闻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中面临过许多取舍,他有过执著的坚守,也有过不少放弃——放弃官爵、放弃名声、放弃财产,但无论是坚守还是放弃,他都能从取舍中全身而退,完全独立于进退得失之上,最终齐家保身,安享天年。这份淡泊的心境,这种取舍的智慧,对管理者来说,颇具借鉴意义。

忍耐兴邦:忍是从容进退的基础

天地之间,忍字为贵。进退之间,取舍之中,看似简单,一旦到做出选择的时候,就需费一番斟酌了。进与取固然积极可嘉,退与弃亦难能可贵。因为人们都偏重进与取,而不想退与弃,因此,要完成进退取舍这道“选择题”,必须要具备“忍”的功底。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中越军大败,越王勾践被逼至会稽山。会稽山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吴王夫差率军只围不攻,不久,越军因缺食少粮而尸横遍野。见此情形,勾践欲拔剑自刎,范蠡竭力劝其要忍耐行事,并设法用重金贿赂夫差的宠臣,保全了勾践性命,并随勾践来到吴国,开始了忍辱负重的人质生涯。

勾践在吴国寄人篱下,受尽了夫差的嘲讽和欺辱,几次难以忍受欲自刎了事。但范蠡竭力劝其要学会忍耐,并使用计谋使勾践取得了夫差的信任。其后,在范蠡的努力之下,三年后,勾践返回越国。

刚回国的勾践有的是雄心壮志、宏伟目标,但还没有大方向的规划。新都建成,勾践便向范蠡请教复兴越国之策。范蠡以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旁征博引,向勾践精辟论述了忍耐复国的兴邦之道,指出越国的当务之急就是调动、保护人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富国强兵。

听罢范蠡的指点,勾践开始行动。他以身作则,睡在干柴上,挂一颗胆在居室里,每天都要舔尝。苦不可耐的时候,他提醒自己:勿忘会稽之耻。想到这些,他又重新振作精神。这就是“卧薪尝胆”的由来。

在范蠡的鼎力辅佐下,勾践大赦天下,减收税负,使人民得以还田勤耕,充实了国库和粮仓。随着生活的日益殷实,越国人丁日趋兴旺,皆具“带甲之勇”,国力迅速恢复和发展。

勾践见国势渐强,欲攻打吴国,一雪前耻。范蠡以为时机尚未成熟,劝阻道:“我们的国力虽然有所增强,但时机未到,不可妄动。”大夫逢同也劝道:“越国刚刚复苏,倘大张旗鼓地整军备战,必会打草惊蛇。”范蠡力劝勾践继续发扬多年来奴颜婢膝的对吴外交作风,尽一切努力让吴王在精神上不停腐朽下去,再一步步收拾他,因为沉睡的狮子更容易一枪毙命。勾践接受建议,军事上保持沉默。 吴国丞相伍子胥死后,吴国的政治一天比一天黑暗。勾践着急召见范蠡:“吴王已杀伍子胥,现在吴国满朝阿谀之徒,可以动手了吧?”范蠡的回答又一次让勾践失望:“反常的迹象虽已萌芽,但吴国灭亡的征兆尚未十分明显。如果此时加以讨伐,还是不能成功的。”好不容易等到伍子胥死去,范蠡却来了几句需要揣摩半天的大哲理,虽然忍住了,勾践难免不开心。当时的吴国奸臣当道,乱了朝纲,但军事实力依然很强大,就像挑战一个蓬头垢面的大汉,在他还能吃饱的时候,胜负难料。因此,范蠡劝勾践再等下去没有错。

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吴国遭遇罕见的大饥荒,哀鸿遍野,国力大损。勾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召开最高会议,和范蠡谋划讨伐之事。范蠡还是不急:“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再等等。”等了这么多次,勾践再也听不进去了,大怒:“是道理果然如此,还是你在糊弄我?我跟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在天时有了,你又以人事搪塞,你什么意思!”范蠡平静地说:“大王别急。办事情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功。现在吴国处于困难时期,全国人民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拼死支撑危局。为此,您还是要把麻痹吴王的工作进行到底。您可以外出打猎,在宫里不妨来几瓶好酒作乐,只要掌握好度就行。这样,他们见大王无伐吴之心,势必会放松警惕。等到吴国的百姓把食不果腹的怨恨发泄到夫差那里时,我们再大举出兵,拿下吴国简直小菜一碟。”范蠡对时局的分析让勾践怒火顿息。

吴王夫差认为越国已被彻底降服,再也无力反攻了,没什么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北上,去实现称霸中原的大梦了。其实他做了多年的准备,征用大量民工,兴修了一条沟通江淮的交通要道——邗沟。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夫差亲率国中精兵由邗沟北上,大会诸侯于黄池,准备与晋国争抢天下霸主的位置,国内仅剩太子友和王子地及老弱病残留守。范蠡所说的人事条件也成熟了,勾践立即下令兴师伐吴。

这一天,勾践、范蠡和越国百姓低眉折腰等了二十年,足足一代人的时间,历尽屈辱、诟骂、泪水、隐忍。老者带着遗憾仙逝,年轻人在仇恨中成长,为了这一刻,越国人民曾经呜咽哭泣,容颜枯槁,几千个昼夜的等待,积累起来的愤恨几乎膨胀到了顶点,即将彻底地爆发。

公元前473年,勾践终于灭掉了夙敌吴国,报了会稽之耻。接着,范蠡又协同勾践北渡淮河,在徐州大会齐、晋等诸侯,周元王不得不封勾践为伯。在范蠡的辅佐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在竞争中,谁最能忍,谁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最大赢家。试想如果勾践不听从范蠡的劝告,弃忍耐选自刎,那么又何谈兴邦的可能呢?如果当初在吴国,勾践不听从范蠡的劝告,不能忍耐夫差的羞辱,又怎么有机会返越复国呢?如果没有忍耐之心,其后的大败夫差雪会稽耻、成春秋霸王都将成为历史上永远不会出现的幻梦。

天地之间,忍字为贵。进退之间,取舍之中,看似简单,一旦到做出选择的时候,就需费一番斟酌了。进与取固然积极可嘉,退与弃亦难能可贵。因为人们都偏重进与取,而不想退与弃。在现代管理过程中,我们要面临许多决策,每个决策实际上都个进退取舍问题,因此,管理者要完成进退取舍这道“选择题”,必须要具备“忍”的功底。

【管理王道】

忍耐是淡看得失、通晓进退的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有忍常人不能忍之耐性,容常人不能容之肚量,方能在错综复杂的商海中淡看得失,洞晓进退之机,从容决策,一举成功。

飞鸟尽,良弓藏:以退为进的管理智慧

商业世界暗流汹涌,企业管理者作为组织的先锋军,必须懂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怠”的辩证智慧,把握进退的分寸,悟透进退的玄机,在关乎企业重大利益的时刻作出明智而正确的选择,带领企业走对路,做对事。

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怠。”意思是,过分的吝惜必定造成大的耗费,过多的收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不会遭到侮辱,知道休止不会遇到危险。

这种朴素的辩证哲学,提醒企业管理者,前进时要想好退路,赢利时要想到亏空,选择时要懂得放弃。因为,在许多情况下,痴迷于眼前的红利,一味地冒进,可能正陷入危险境地而自己浑然不觉。

越王勾践伐吴大胜,成为一代春秋霸主。在举国夹道迎接军队凯旋、勾践大摆宴席隆重庆祝伐吴胜利之时,身载大功的范蠡却作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他主动提交辞呈,下岗做平民,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其实,庆功会当晚音乐师作《伐吴》之曲,歌颂范蠡、文种的功劳时,群臣鼓掌表示赞同,唯独勾践像雕塑一样坐在位上。范蠡捕捉到了这个细节,明白了一切。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却不想分一杯羹给臣子,他已经在猜忌手下了。跟了勾践这么多年,范蠡对勾践还是比较了解,若不趁早离开是非之地,勾践第一个开刀的对象可能就是他。险恶的背景下,范蠡作出了常人难以作出的决定。

第二天,范蠡拜见勾践,婉言表达辞职意向:“臣听说主辱臣死。二十年前大王受辱于会稽,臣之所以不死,只是为了忍耐一时而使越国强大。如今吴国已灭,如果大王能赦免臣会稽当诛之过,我愿辞官,退隐江湖。”勾践感到意外:“我依赖先生的力量,才有今天。如果你留在我身边,我将与先生共享天下;倘若先生不遵我言,必将身死名裂,妻子为戮!”“共享越国”只不过是挽留之词,有哪位臣子和君主平起平坐,分半壁江山?对于勾践的心胸,范蠡不抱奢望。他断然拒绝了勾践。临走前,他偷偷给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既是解释,也是提醒。当晚,范蠡便不辞而别。

范蠡的人生,总是在大取舍中显现与众不同的智慧。他一生历经了三度“千金散尽还复来”。第一次是他从越国逃至楚国,靠经营有道成为当地的有名富翁,楚王聘请他为相。在楚王使者面前,他说:“一介庸贾,不足为大王效力。但有钱财珠宝,可献大王。我愿尽倾囊中之物,悉数交于大王,日后所去何方,还请开恩勿要过问。”楚王虽不乐意,但人家万贯家财尽数奉献,不愿为官,也不便取人性命。此后范蠡乘舟出海逃至齐国,更名为鸱夷子皮,从事煮盐行业,时隔几年又成为商界的风云人物。齐国国君闻其贤,任其为相。他却千方百计弃官,把赚来的钱全数投入慈善事业。此后他隐居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自号陶朱公,再次成为巨贾,后终老陶地。

范蠡的才华和气度让司马迁称道:“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世人也称赞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他的同僚文种的结局比他差得十万八千里。文种收到范蠡的纸条,琢磨着勾践称霸后并不行赏,而且与旧臣日益疏远,真是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理政。然而一切都晚了,勾践以为灭吴之后文种不可再用之,又恐他为乱,无人可制,正巧有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顺水推舟,赐给了文种一柄剑。文种取剑一看,剑匣上写有“属镂”二字,知是吴王当年赐给伍子胥令其自裁的那柄剑,一腔悲愤涌上心头,伏剑自杀。

《越绝书》评价文种、范蠡二人道:“种善图始,蠡能虑终。”诗人汪遵更是对范蠡盛赞有加,他写诗赞道:“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飓五湖风。”古往今来,有不少大智大勇者,但其中能得能舍者,古来甚少,范蠡实在难得。翻开历史,再一次重温陶朱公的风采,透过功名的云雾,在绝尘而去的背影后,我们还能见清风拂袖,扁舟荡漾。

自古以来,正确的进退之道,被当做贤人处世的最高标准,也是个人获得成功必备的一种智慧。商业世界暗流汹涌,企业管理者作为组织的先锋军,必须懂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怠”辩证智慧,把握进退的分寸,悟透进退的玄机,在关乎企业重大利益的时刻作出明智而正确的选择,带领企业走对路,做对事。

深圳万科是我国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经历了一个先“进”后“退”的过程,最终走向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