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帝王将相管理启示
447500000045

第45章

方略二:用人,务必重视考核与检查两者兼顾。张居正认为,在人才的管理上,考核与检查必须双管齐下、两者兼顾。目前,一些企业管理者在考核与检查中往往只倾向于用一种,有的倾向于考核,凭借企业自身出台的一套考核方法,实现用人以功实的管理。有的管理者则倾向于检查,即以过程监督为主,进行事中管理而不是秋后算账。针对这两种用人方法,张居正认为其难免有失偏颇,而只有在两者兼用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方略三:调人,让人才感到是一种提拔。巧用而不是滥用平级调动,把岗位轮换用得使员工感到是一种提拔,可以化平凡为神奇。一般而言,岗位轮换都有其目的性,不外乎三个目的:其一是锻炼人才,提高其综合素质。其二是避免小团体的形成,因为员工任职时间一久就容易化分势力范围,搞小团体,不便于企业进行全局管理。按明朝当时的祖宗旧制,“三、六年考”是规矩,也就是三年就有可能岗位轮换,这样调动性大一些,就有助于避免小团体势力的产生。其三是利用新人的加入产生新的制衡关系,以利于管理者控制全局。因此,岗位轮换并让人才感到是对自己的一种提拔,已成为许多管理者的用人大法。

在调人上,张居正并不是全然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如果使用不适的话,就很容易暴露出一些弊端:

首先,岗位差异太小的平级调动,不可以过度频繁,因为这样的调动是为了调动而调动,如果频繁使用的话,长此以往,有可能会变得流于形式,其最初的目的就无法达到了。例如,它原有的激励功能在最初的调动时可能会显示出来,但因岗位差异太小,如果对员工频繁调动的话,那么这一激励功能就有可能失去当初的新鲜味和刺激作用,员工被调动得麻木了,调动也就达不到最初的目的了。 其次,岗位轮换之前要有合适的后备,以实现“人有专职,事可责成”,不能乱了自己、稳定了敌方。

最后,调动最好是事出有因,把调动作出激励效果,给员工以“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的良好形象,这样也会对管理者资信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说,对一些有功的将臣,可以采取此类方略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最终使其走上绝对忠诚的道路,而管理者也会得到张居正所谓“用人必考、授任以当”的良好口碑。

【管理王道】

诸葛亮在《将苑·知人性》中讲道:“夫知人性,莫难察焉。”可见,连“智圣”也不免对选人用人发愁。选用适合岗位的员工难,选用能胜任且对企业忠诚的员工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我们管理者掌握足够多、足够正确的方法。上文张居正的用人三方略,是古代用人学上一些较为传统的做法,一般被称为“去圣绝学”的大智慧,对管人有着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此,现代管理者不妨学习一二。

示信于天下:塑造强势企业公信力

一个企业若想进行创新,尝试走新的道路,把自己的新思想推广出去,首先应该从自己的“老百姓”——消费者身上入手,在他们中间树立起诚信的形象,做到信于天下。

封建社会的改革,大多是从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只有将权力收归中央,事权归一,做到示信于天下,才能让改革顺利进行。如果不加强中央对各下属机构的控制力,不能获得广大百姓的信任,改革就是一纸空文。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尊主权”为当务之急。“尊主权”强调发挥政府的职能,其要旨是以伸张法纪为重点,整顿政府机构和统治秩序。难能可贵的是,张居正把恶势权贵作为整治的重点对象,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祸国殃民的大患,因此以打击恶势权贵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当时,恶势权贵横行一方由来已久,谁也不敢得罪他们,有没有胆量把他们绳之以法,是能不能以法理政、取信于天下的严峻考验。张居正在改革前夕,就面临江陵辽王作恶乡里,鱼肉百姓一案,地方官吏惧怕辽王府的势力,对辽王的罪行,不敢如实上报,张居正断然处治了失职的官员,废去辽王,惩办了江陵一霸。改革刚刚开始,张居正又碰上当时最有权势的太监冯保的侄子殴打平民犯法一事,这件事非常引人注目,因为张居正当上首辅正是凭借冯保的支持。然而,这件事并未难住张居正,他当机立断,把冯的侄子革职,杖打四十大板,并通告冯保严格家教,既维护了法纪,又顾及了冯保的面子。

将惩治恶势权贵与改革相结合,从法制上堵塞漏洞,是张居正最值得称赞的一举,也是他示信于天下,得到百姓信任,为改革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的重要保证。

在古代,若想实施行之有效的改革,首先就应该取信于民,做到示大信于天下,博得老百姓的支持,这样,他们才会从心里配合你的改革。此道理在今天亦然。一个企业若想进行创新,尝试走新的道路,把自己的新思想推广出去,也应该从自己的“老百姓”——消费者身上入手,在他们中间树立起诚信的形象。

温州被称为中国的“鞋都”,但以前一度是全国假冒伪劣鞋的重灾区,温州鞋曾被戏称为“百步鞋”、“礼拜鞋”,成了劣质品的代名词。由于制鞋行业开始时多为个体小生产,为了眼前利益,弄虚作假、偷工减料,给温州制鞋业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广大消费者在经济上受损失的同时,再也不愿买温州鞋了,温州鞋开始滞销,温州人自己吃到了没有诚信的苦果。他们痛定思痛,决定改革自己的企业管理体制,狠狠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重塑温州鞋企形象。

为此,他们成立了温州鞋革行业协会,在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严格把关,苦苦寻求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特别是建立品牌意识,不断创出名牌鞋产品。如今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现在的温州集聚着四千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六亿双以上,鞋产品不仅有质量保证,服务更是很到位,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信任。由此,温州终于赢得了“中国鞋都”的称号。回顾温州鞋业近20多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诚信在企业改革创新与争夺市场中的关键性作用。

大浪淘沙、时势造人,经历了每一次寒霜风雪而存活下来的企业,总有一些值得总结和思考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通常是诚信二字。没有诚信的企业是做不大也做不长的。温州鞋业当初用假冒伪劣鞋欺骗广大消费者,最终也得到了应得的报应:消费者的逃离。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提升质量,摈弃假冒伪劣的风气,终于凭借诚信和高质量重新博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所以古人择友,信在首要。而现代企业若要在消费者中树立以诚为本、凭信义行天下的理念,首先就是内部信用问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信用如何?企业对员工的承诺都能兑现吗?员工的福利条件、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如何?工资及时发了吗?这些内部信用问题解决不好,企业信誉就无法树立,更无法得到维护。

【管理王道】

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一个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价值观体系,企业中流传的文化不仅体现了个体文化价值观及这些价值观的融合,而且与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各种客观要素相联系。在企业这种多元文化的组织结构中,诚信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才能够真正树立起诚信理念,并据此赢得可持续发展的远大格局。

从“皇帝定法”到改革环境的创造

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吸取王安石的经验教训,在企业改革创新过程中,创造优良的改革环境。否则,整个改革创新事业则有可能功亏一篑、一败涂地。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其态度对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决定作用。在例行改革的过程中,张居正的威势由神宗所给,反对派不足与之抗衡,但这并非长久之态。

改革初期,神宗年龄还小,再加上张居正是他的老师,处处听从老师的指点,对改革自无异议。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神宗渐渐长大成人,有着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叛逆心理,遂渐渐对张居正不满起来。另一方面,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就是一组相依相克的矛盾,宰相权高震主,遭到皇帝的忌恨,往往成为宰相的悲剧,张居正也不例外。在皇帝年幼时可以忍受的,到成年却成为削夺相权的口实。张居正暴病身亡后,神宗,一个由他一手辅佐起来的皇帝便抄了他的家,逼死了张府十几人,其长子敬修被严刑拷打,最后自缢身亡。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封号恩赏一并剥夺,他的子孙数人也被充军。张居正生前功绩也被一一废除,凡是张居正所重用的人才,如张学颜、方逢时、戚继光等,均被遣返原籍……

十年改革,毁于一旦,神宗皇帝态度的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启示:当统治者面临社会危机时,苦于谋求出路,保全统治地位,可能同意或支持改革。但待改革初见成效,危机解除时,贪婪的阶级本性又促使他们摆脱改革所带来的约束,进而废除改革。在皇帝一言定法或废法的时代,政以人举也必将以人亡。成于斯者败于斯,这是专制主义政体下社会改革的普遍现象。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命运与改革连为一体,往往以喜剧开场而以悲剧告终。虽然他们鞠躬尽瘁,为国家解除危机,但终将成为国家统治的牺牲品,这几乎是所有地主阶级改革家难以逃脱的命运,商鞅车裂,王安石郁郁而终,张居正也不例外,重蹈了他们的覆辙。

从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中,现代企业应该吸取经验教训,要为改革者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一旦作出改革的决定,就应该相信并支持改革者,因为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将事业做好、做大。

目前,中国企业正处在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中,如果要做到大而强,就必须增强行业参与者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时候,各企业相互间展开主动性、有效性的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企业要做的是,为企业改革者或创新者提供良好的革新环境。

江苏省某乡镇的电子仪表厂是一家刚刚起步的企业,为加速企业发展,该厂积极研发,进行改革创新,准备开发一个环境监测仪器新项目。但因自身实力不足,便决定寻找一个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这一项目。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终于找到一家愿意出资100万元的企业,经过一番考察,很快和对方签订了合同。

合同签下后,电子仪表厂经历了五年一度的厂领导换届选举,由于候选人颇多,各方力量差距不大,所以,整个厂在半年内都一直围绕选举活动而走,根本无暇顾及和合同另一方开展合作研发新项目的工作,使项目研发工作一拖再拖。待选举风波平息后,该项目抢占市场先机的最好时机已经丧失了,结果不仅贻误了改革创新的战机,也给该厂造成直接损失达几百万元。

企业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为改革创新提供优良的环境,否则,整个改革创新事业则有可能功亏一篑、一败涂地。

【管理王道】

任何一家企业,在实施变革创新的过程中,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变革环境,良好的变革环境是企业进行变革的基础和保障。如果变革的外在环境体系不完备,则容易破坏变革程序的正常运行,企业变革者也将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变革上,长此以往便会贻误改革的最佳时机,使企业的整个变革和发展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