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授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476000000039

第39章 推开宏观经济之窗 (1)

为什么越节俭反而越萧条——节俭悖论

18世纪,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后有一位有识之士站出来说,弟兄们,咱这么挥霍,对资源是多么大的浪费,那可不应该啊!众蜜蜂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大家吃也少了,用也省了,开支立马小了许多。也正因此,大家每天干活都不必那么起劲了。不久,这群本来挺兴旺的蜜蜂,变得没了生气,日渐衰落。

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私人的罪过,公众的利益”,意思是浪费是“私人的罪过”,但可以刺激经济,成为“公众的利益”。这部作品在当时被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是2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提出了“节俭悖论”。

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停滞和30年代全世界出现了普遍的生产过剩和严重失业。凯恩斯从宏观上分析,在短期中决定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总需求决定了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但从宏观上分析,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

公众节俭→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社会商品总销量下降→厂商生产规模缩小,失业人口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

引起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正是总需求不足,或者用凯恩斯的话来说是有效需求不足。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

以上推理看似荒诞,但是若跟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就不难发现其合理之处了。

一是“过分节流”看似积攒下不少财富,实则忽视了“开源”,从而失去了获取更多财富的可能性。

二是节俭有可能让人安于现状,没有动力去投资理财。

三是某些日常用品的重复性消费,好像每次都很节省,但加在一起却是惊人的浪费。比如很多中学生都有一台随身听或是MP3,为了省钱大多舍不得买贵的耳机,而是用摊儿上花十几元买的便宜货。结果是,经常断线,过段时间就不得不更换耳机。几年下来,花在廉价耳机上的钱要比买品牌耳机的钱还多,而且还得忍受很多时候仅一只耳机响或是音效不好的状况。生活中类似耳机消费的事还很多。

只有消费才能拉动生产,才能让整个经济活动持续和循环起来,明白了“节俭悖论”的内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的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

“节俭悖论”并不是要求我们要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有选择的奢侈”,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场合的奢侈。因此,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合理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

【知识链接】节俭悖论

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凯恩斯主义

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在大萧条的历史条件下,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主张推行赤字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以克服经济危机,减少失业。40年代,凯恩斯主义风靡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政府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干预,调节社会总需求,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美国经济取得了20多年的持续增长的势头,但是潜伏了国民经济失去平衡的危机。60年代末,美国出现金融危机,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应用与演变由盛而衰。

在凯恩斯之前的西方经济学界,人们普遍接受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观点,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只扮演一个简单而被动的角色——充当“巡夜警察”。凡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依靠市场能够达到更高效率的事,都不应该让政府来做。国家机构仅仅执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如保护私人财产不被侵犯,但不直接插手经济运行。

然而,历史的事实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财富不均,经济周期性巨大震荡,社会矛盾尖锐。1929~1933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是自由经济主义弊病爆发的结果。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批凯恩斯主义者浮出水面,他们提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不再仅仅扮演“巡夜警察”的角色,而是要充当一只“看得见的手”,平衡以及调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相比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凡是政府调节能比市场提供更好服务的地方,凡是个人无法进行平等竞争的事务,都应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问题。凯恩斯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协调社会总供需的矛盾,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大比例的协调和产业调整。它最基本的经济理论,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知识链接】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工资和价格黏性往往被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题,所以他们努力的目的在于更多表明这些黏性如何由工资和价格确定的微观经济学而引起的。他们试图建立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微观经济基础。这样,80年代以来,就形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相并立。

为什么要鼓励富人消费——总供给与总需求

在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日本的经济濒临崩溃。当时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突然一反常态,带头吃喝玩乐起来。这和战后的悲惨气氛格格不入,而后他的有德高僧的身份就更不相符了。但是,当时的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川德康成和其他的一些文化名流却对这位老僧的所作所为十分推崇,因为当时的日本战败,很多人对未来和生活失去了信心。老僧在做的事情,就是鼓舞人们去享受人生,希望能唤醒人们对生活的兴趣。只有人们开始热爱人生了,才能谈得上重建家园,后来日本的经济发展证实了这一点。

在经济萧条时,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候,也就是社会的需求已经远远小于社会的供给时,必须唤醒人们的消费欲望,才能增加生产,复苏经济。老僧带头吃喝玩乐就是为了刺激大家的消费欲望,增加生产,让社会的总需求与供给大致平衡。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所决定的。

在现代经济中,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供求的紧张状态,物价上涨和社会不稳定;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疲软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萧条。一般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使经济在社会总供求完全均衡的基础上运行。

清代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政的尤拔世上书奏报,指责当地盐商挥霍成性,引发奢靡之风,请求乾隆皇帝对他们加以惩处,并力荐安养民生应当倡导节俭。乾隆看此奏章后,不以为意,遂批示“此可不必,商人奢用,亦养无数游手好闲之人。皆令其敦俭,彼徒自封耳。此见甚鄙迂。”这几句话是说,富商们奢侈消费能够增加就业,供养更多闲散之人。若让他们节俭,反倒对百姓没有好处。如此看来,富商的消费有什么不对?又有什么理由要加以禁止?乾隆的一番说辞,让大臣们茅塞顿开,从此不再提禁奢之事。

从历史上看,乾隆皇帝的这一主张的确是明智之举。富人的积极消费极大地刺激了清朝的经济发展,并促生了有名的康乾盛世。也是从这个案例中,后人提出了这样的主张——鼓励富人消费。

大多数富人的消费花的都是自己的收入,并不对其他人造成危害,为什么不鼓励呢?从宏观层面来说,社会经济有供给有需求,二者维持在整体平衡,当富人减少消费,必然会引起需求不足,从而导致供给过剩,最终危害整体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如果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市场价格就会脱离市场价值而偏向某一个方面,这就不会反映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经济结构就不会协调,经济运行就不会正常。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中,总需求往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应该把调控总需求作为重点。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由超国民收入分配造成的,即国民收入在货币价值形态上的分配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实际生产额。在这种情况下,就表现为通货膨胀。控制超国民收入分配,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

【知识链接】通货膨胀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家庭、企业、政府、外国——四部门经济

2009年12月27日,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2009中国开放经济高层论坛”上表示,2009年是中国外贸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对外贸易取得积极成效的一年。

据介绍,2009年,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会超过德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完全也是在预料之中的。2008年中国外贸占世界贸易总额8%,而2009年则很可能会上升到9%。

钟山指出,中国外贸今年陷入最困难的一年主要是因为外需严重不足,同时,还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完成了保市场、保份额的任务,并且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现在,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要穿一双内地制造的鞋,买2米内地产的布,穿的衣服中有3件来自内地。内地的彩电,洗衣机,冰箱等70多种工业产品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四部门经济是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等四个部门的经济,即在三部门之外增加了国外部门,四部门经济也叫开放经济。

开放经济的好处是交流了经济,使经济活气来不想封闭经济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开放经济是与封闭经济相对立的概念。在开放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大都是四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要正常循环,除保证商品市场、金融市场、要素市场和政府收支均衡外,还必须保证国际收支均衡,即国际收支大体相等。

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重心正在由西方转向东方,内地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内地经济发展很快,对外经济贸易增长迅猛。

任何一个开放经济都不可能不面对外部冲击。但是,从发达的开放经济来看,除了国家必要的调控手段外,应对冲击更多依靠的是市场自身的适应能力。从企业来说,能够敏锐地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作出反应,进行生产与经营战略调整,包括在诸如石油、原材料价格和汇率等变动中作出适应性调整,是一个开放型经济应对国际经济冲击的基础。日本企业曾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外移等应对了油价上涨和汇率升值等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