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实用礼仪文书写作大全
626200000003

第3章 礼仪类写作 祝 辞

一、祝辞的含义和源流

祝辞,也可写作祝词。它是泛指对人、对事表示祝贺的言辞或文章。祝辞和贺辞在某种场合可以互用,但它们所包括的含义并不相同。祝辞一般的对象是事情未果,表示祝愿、希望的意思。而贺辞一般对象是事情既果,表示庆贺、道喜的意思。

今天的祝辞与古代的祝辞,其含义有着天壤之别,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礼仪,它们又有着一定的联系。

“祝”字在甲骨文中是“聪”,意思是一人跪在长形桌旁正在祈祷。周围的四点表示祭牲的血滴。祝,就是指主持祭礼的人。据说,上古时代的神农氏,人秋后为祭“八神”作了第一篇祝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说明“祝”在一开始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职称,以后才有了专门司祭的所谓“太祝”。所祝的内容,不外是向超自然的神灵祈福,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古代人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对自然界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为了求得生存温饱,祛除灾祸,只好求助于他们想像中支配着他们的神祗。随着大自然奥秘的逐渐被揭开,这种向神灵祈福的荒唐举动,也就随之消失。但“祝”的这种形式仍被保留了下来,只是由祈“神”转向了“祝”人。

据古书记载,祝的内容在商代以前还是对天、对神,如《文心雕龙·祝盟》:“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索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豢之文也。”看来商代祈雨的主要对象是天神。到了周代,祝的内容除了神灵外,还有自己的祖先,即“严慕于宗庙也”。这说明,死人也成了祭祈的对象。

除了为生存和生产祈祷神灵以外,祝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战争服务。如:蒯聩从赵鞅讨伐郑声公胜,临战时向先祖祈祷的祝辞是“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左传·哀公二年》)这祝辞是祈求已故祖先保佑他作战取胜,不要伤了自己人的筋骨。

在以后漫长的社会中,不但鬼神和祖先是祝祷的对象,活人也成了祝祷的对象。到了今天,不但人,就连事业、会议等,也成了祝祷的对象,以表达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

古代有所谓“三祝”,“六祝”、“九祝”,都是指祝的内容而言。如《文心雕龙·祝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这里的“大祝”就是“太祝”,为专门司祭的人。六祝的内容是:“一日告(昭告),二日惰(惰、常祀也),三日祈(求也),四日报(谢也),五日辟(让也),六日谒(见也),用以飨食天地山川社稷宗庙群神。”(《文体明辨序说》)。

然而,事情的成败根本不取决于这种唯心主义的仪式。古代的人们也从多次的失败中总结出了这个教训。据说西汉时代的东方朔就有“骂鬼之书”。《新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中行演将军因战事失败,国家将亡,怨责太祝没有尽职,便”召其太祝欲加罪”。太祝对他说,过去“先君中行密举事,有车十乘,不忧其薄,忧其德义之不足也”,而你却相反,”不忧德义不薄,唯患车之不足也”,便大量制造车船,加重了人们的负担,结果“民怒而谤诅矣”。人民都希望你快完蛋,我一个人祝有何补益?所以问我罪是不恰当的。这个故事是对搞唯心主义靠祈福于祖宗神灵的一个绝妙讽刺。

到了后来,人们对祝祷这件神圣的礼仪益发不恭,有的竟敢开玩笑。如《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日:‘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日:‘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日:‘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日:‘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酲同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这种亵渎神明的作法,近于戏谑,却也反映出人们对祝祈鬼神的一种消极态度,祝祈活动在人们心中已不那么神圣了。

二、祝辞的种类和写法

祝辞大体上有祝寿、祝事业、祝酒等三种。它们的对象不同,写法也不尽相同。

1.祝寿。祝寿也可以说贺寿。因为在祝辞中既希望他幸福长寿,也赞颂他已取得的成绩、作出的贡献。《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寿叶太老夫人八十颂》的前一部分是:“……公归于天,母劳于室。手抚曾玄,历年五十。桑农诗礼,膏火鸡豚,寒燠晨昏,千苦百辛……”这主要列举了叶太老夫人为主持家政所付出的代价与作出的贡献,算是“评功摆好”吧。后一部分则是祝寿人的良好愿望:“……凤起麟翔,振振子孙,弦庆芳流,复于其始。女中之瑞,名岳大川,金石非诬,祝此颂篇。”

祝寿这种礼仪,早在春秋以前就有记载,如《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又如《诗经·小雅·天保》:“吉蠲为口,是用孝享。榆祠蒸尝,于公先王。君日卜尔,万寿无疆。”这虽不是庆贺生日,却也是祝“长寿”的。

祝寿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对年轻人一般不称祝寿。祝寿又可分为三种:

(1)对自己。这称自寿。祝辞往往抒发本人的感慨、抱负,或自勉。例:

仆仆风尘六十年,胸中豪气尚盘旋。羊辛历尽心翻快,百体呈衰齿独坚。抗战不难行蜀道,宣传无懈说民权。***未全消灭,岂敢停骖倦着鞭。

(2)对别人。这种方式最为常见,应用最为广泛。例:

贻我含笑花,报以忘忧草。莫忧儿女事,常笑偕吾老。

(3)对集体。这种方式颇为少见。例:

这首祝寿辞充满了作者对即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喜悦和对革命老同志的关怀及对前途的坚定乐观信念。这种“集团祝寿”的方式,也可以用于对厂矿、单位的老同志;也可以用于对敬老院中的老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2.祝事业。这类祝辞也兼有贺的意思。它可以分为三种:

(1)纪念性的。这类祝辞与祝寿辞有些相近,不同的是,它不是对人,而是对事物。寿,原指人的寿命,后来引伸为对一般事物存在的时间。

例:

阳春一曲响晴霄,善颂年年感热潮。

太素才高身亦健,灵均辞洁笔尤娇。

为民喉舌原天赋,爱国文章动市朝。

五载宣传饶兴趣,巴山未惜马蹄遥。

(2)一般性的。如某会议开幕时,某项重大工程开工典礼时,某展览会剪彩时等,都可致祝辞,表示希望此事顺利进行,取得成功。此外,某一与我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选出新的国家领导人时,我国领导人也往往致以祝辞,希望他在任职期间能做出更多更有益的贡献。

(3)往来性的。这主要指人们之问由于交往所涉及到的一些礼节,亲朋好友在重大事件面前互相慰勉,鼓励,祝愿,等。某些人在工作、学习中取得一定成果,人们往往向他表示祝贺,希望他再接再厉,不断前进。诸如此类,都可致祝辞。

3.祝酒。酒仅为助兴,因此酒并不是祝的对象,它不过是人们交往中的一种媒介,一种祝愿的形式。“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表达对好友即将离去的一种眷恋惜别感情。《新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齐桓公与大臣管仲、鲍叔、宁戚一起饮酒。桓公请鲍叔祝酒,鲍叔举杯说道:“祝我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来缚而从鲁也,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这种耐人深思的警策之辞,使得祝酒的含义更为深刻了。

祝酒这种礼仪始于商周时期,在《诗经》中凡涉及饮酒的,《大雅》居多,而《风》则极少,这说明那时候饮酒作乐的,只是少数贵族或小官吏以上的人,而广大劳动者整日为生存温饱奔波,很少能有这种“享受”。今天,人民的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每逢吉庆佳节,以酒助兴,已成为常事。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形式,郑重而认真地拟措祝酒辞,赋予它以新的内容,免于消极、颓废或庸俗化,使大家在饮酒助兴之余,同时受到良好的教益和积极的启发。

祝酒,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招待外宾的礼仪。外宾初到,设宴洗尘,宴会伊始,主人要致祝酒词,这关系到国际关系,措词更要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