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实用礼仪文书写作大全
626200000005

第5章 礼仪类写作 讣 告

一、讣告的含义和源流

讣告,又写作“讣文”、“讣闻”。“讣”原指报丧的意思,就是将人死了的消息报告给大家。如:  《左传·隐公七年》:“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这里的“赴”同“讣”,“名”就是名字。意思是说,凡诸侯结盟,称名以告神灵,所以死后在讣告上也写上名字。又如:《札记·檀弓》:“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意思是说,伯高在卫国死了,(别人)向孔子报丧。生死是人生中的大事,人死后须将消息迅速地告诉亲近的人,所以上古都用“赴”字。按《说文解字》注,古文讣告字只作赴者,取急疾之意。以后报丧的意思从赴字中分离出来,专用讣字,“急疾”的意思就隐去了。

由此可见,“讣告”是一种报丧的文书,一般由死者的亲属或治丧委员会发出。还有一种叫作“讣帖”的文书,其实与讣告的内容完全相同,不过在形制上更为短小,只宜投送个人。讣告应该在向遗体告别仪式之前尽早发出,以便死者的亲友及时地做出必要的安排和准备,如准备花圈、挽联等。

古代新闻业不发达,讣告发布的方式只好派专人送达或靠张贴。现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报纸、电台向社会发出,以期使讣告的内容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

最早的讣告,现在已无从查找,只能从古代一些典籍中略窥一斑。据《礼记·杂记上》,“诸侯薨,使臣临瑞圭于天子”报丧,诸侯以瑞圭为信。瑞圭就是用做凭信的玉器,是表示爵秩等级的,公爵用桓圭,侯爵用信圭,伯-爵用躬圭等。在古代,瑞不仅是吉祥的预兆,也是凶信的象征。如:王充《论衡·指瑞》:“传舍人不吉之瑞。”这说明报丧时也用瑞圭作凭信。执“瑞”为信,同时按等级使用特定的讣告语言,如讣于死者的国君,就说“君之臣某死”;国君的夫人死,讣于别国国君,就说“寡小君不禄”;大夫死,讣于同国的大夫或士,就说“某不禄”;士死,讣于同国的大夫或士,就说“某死”。这是周朝的讣告形式。这种讣告,流行于上层社会,  “礼不下庶人”,平民百姓死了,是不能用讣告的。平民百姓也使用讣告,是后来的事。

明朝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当地丧礼写道:“初丧三日,出丧牌挂钱门外,计死者之寿,岁一张,日挑钱。”这“丧牌”就起着讣告的作用。这个习惯一直沿至今日。在农村和城镇,常常可以见到,谁家死了人,就在门前贴_.张白纸,上面简单写着死者和主人的关系及死者的年岁。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讣告。

二、讣告的形式

目前,讣告基本有三种形式,即一般式、公告式和简便式。

1.一般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在开头一行的中间写“讣告”二字,或在讣告前冠以死者名字,如:×××讣告。字体要略大于正文的字。

(2)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岁数。终年也有的写为享年,意思是说享受过的有牛之年。终年则指死时已活到多少岁。享年,一般用于自已的长辈或人们所敬重的老者。终年的用法较广泛,不带有感情色彩。

(3)简介死者生平。这是指死者生前重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历,并不是履历表的复写。

(4)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

(5)署明发讣告的个人或团体的名称,以及发讣告的时间。

例一:

鲁迅先生讣告

鲁迅(周树人)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寓所,享年五十六岁。即日移置万国殡仪馆,由二十日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为各界瞻仰遗容的时间。依先生的遗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挽词,

花圈等以外,谢绝一切金钱上的赠送。谨此讣闻。

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

蔡元培、内山完造、

宋庆龄、A·史沫特莱、

沈钧儒、萧三、曹靖华、

许季弗、茅盾、胡愈之、

胡风、周作人、周建人

原文竖排,无标点。应当说明一点,这里未署明发讣告的时间,是因为讣告刊载在报纸上,而报纸发行的时间是一目了然的。

例二:讣告

原××市政治协商委员、××市文史馆员×××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8×年×月×日上午十时二十五分逝世,终年八十五岁。今定于198×年×月×日下午在××火葬场火化,并遵照×××先生遗愿,一切从简。特此讣告。

××市政治协商会议

××市文史馆

××××年×月×日

例三:

先母王二妞,于×年×月×日病逝于×县×街×号。享年八十一岁。兹定于×月×日×午×时在××

火葬场火化,并举行追悼会。谨此讣闻。

李××哀告

讣告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练、严肃、郑重,以体现对死者的哀悼。有的人觉得这样写过于平板,于是在最后写上“欢迎各位光临(参加)”,这就失去了讣告应具备的严肃性,显得很不庄重。

现代的书面语与五六十年前的书面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在应用文体方面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现代书面语要求与口语尽量保持一致,文字要写得明白如话,让人一看就懂。另一方面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的是新生的,如“五讲四美”;有的已经陈旧,自然应被淘汰了。如“先考”(已去世的父亲)、“先妣”(已去世的母亲)以及“讳”等字,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考”、“妣”字早被“父”、“母”代替。“讳”字就更有封建色彩。在封建社会,臣下不可直呼君王的名字,否则就是犯上。儿女也不可直呼长辈的名字,否则同样是忤逆不孝。“讳”就是“避讳”的意思,在父母的名字前加“讳”,也带有封建礼教的色彩,现在早已废除。

2.公告式。这种形式的讣告比一般式讣告要隆重,庄严得多。这种讣告往往是根据死者的职务、身份,由党和国家或一定级别的机关、团体等作出决定发出的,它往往由公告本身及其他文件(消息)共同组成。事实上,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讣告。在内容上与一般式讣告基本无异,但在结构安排上有显著不同。这样做是为了显示其性质的庄严隆重。这类讣告的写法:

(1)公布逝世的消息。内容包括:

①写明“公告”的发出单位名称及公告”二字,这与“讣告”不同的是,“公告”前冠以发出单位名称,而“讣告”前则写的是死者的姓名。

②写明死者的职务、姓名、逝世原因、时间、地点以及终年岁数。

③有对死者的简单评价和哀悼之辞。

④署明公告时间。  以上公告虽然不是由治丧委员会发出的,但却是讣告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治丧委员会公告。这是讣告的核心部分,包括:

①往往用粗体大写字写明“×××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字样。

②对丧事的安排及具体要求。

③署名公告的时间。

(3)公布治丧委员会名单。

以上三个文件往往同时发出。

例: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公  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宣告,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同志因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二十时十八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宋庆龄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巨大损失。决定为宋庆龄同志举行国葬,以表达我国各族人民的沉痛悼念。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已经成立。

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

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

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同志的深切哀悼,现决定:

一、五月三十一日至六月二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吊唁。中央党政机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北京市各方面的负责人、各方面的群众代表以及外国驻华使节和在京的国际友好人士,参加吊唁,瞻仰遗容。

二、六月三日下午四时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追悼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转播追悼会的实况。

三、从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三日,在北京新华门、天安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及其他驻外机构均下半旗致哀,六月三日举行追悼会的当天,全国下半旗志哀,同时停止娱乐活动一天。

四、依照我国惯例,不邀请外国政府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团或代表来华吊唁。

特此公告

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

宋庆龄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三百九十二人,以姓氏笔划为序。)(略)

3.新闻报道式。这种形式常作为一则消息在报纸上公布,旨在晓谕社会。内容和形式都很简单。

例:孙×同志逝世

×××××厂党委书记孙×同志因病于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逝世,终年七十岁。

孙×同志一九三三年一月参加革命工作,一九四三年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从内容上看,虽未写明是讣告,但它分明是专为报丧而发的消息,我们姑将它当作讣告中的一种形式。

以上三种形式,最常见、最通用的是第一种。另外应注意的是,凡讣告用纸的颜色,根据中国传统习惯不用红色,一般用白纸,上书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