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审计行政违规
如今在咱们中国,鼎鼎大名的李金华,大概很少有人不知。这位国家审计署署长的事迹,曾经“感动中国”(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许多人。纳税人的钱,老百姓的钱,如何花用,是否违规,全靠他率领的人,替咱们看管着。尽管审计出的结果,在改正处理方面,还有一定缼欠,但是对于那些违规者,多多少少总还有些震撼。这就好。
现在的问题是,行政管理的违规,应该由谁来管?具体点儿说,就是行政政策违规,而尚未构成犯罪时,需不需要经常审计?这属不属于审计署审计范围?例如最近公开报道的,诸如四川省有的单位“吃空饷”;国家药品监督部门旧药当新药批;国家公务员投股煤矿经营;还有司空见惯的录用人的“人情风” “裙带风”,任意改变经过国家批准的编制,财务上以白条代正式收据,以及不按规定条件提拔干部,等等,在未发展到经济犯罪之前,都有行政违规的具体表现,只是因为缺乏及时检查审核,渐渐才发展成一些人的犯罪。像单位人员编制经过国家批准,按说有一定的权威性,不允许擅自挪用胡乱进人,但是有的单位却未认真遵守,他们视编制如象棋中的小“卒” ,过了河(批准后)就横拱起来了,在目前即使不是很普遍,起码违规者也不在少数。而机构人员编制的改变,往往跟进人的违规有关系,最近人事部出台的用人回避制,之所以被广泛关注和称赞,其原因正是由于群众对此早有议论。
其实,在人员编制方面违规,远比财政开支违规造成的影响还要坏,只是比财政违规少监督罢了。财政违规假如没有审计,单位职工和普通百姓,哪里有机会去查账算钱呢?有了李金华署长向人大的报告,把违规单位情况公诸于众,我们这才知道这些违规事情。人员录用和提升则完全不同,几个活蹦乱跳的大活人,总不能放在保险箱里藏着,每天在单位大门进进出出,躲不开一双双雪亮的眼睛,群众看着心里发堵脸发沉,却没有地方去讲理求审计,你想会是什么滋味儿,哪有不骂街发牢骚的道理。这时群众说得最多的话,同时也是所希望的事情,就是“怎么没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审计呢?”
说句不客气的话,不按规定条件程序提拔干部,随便录用不需要的人员,任意挪占批准编制职数,往往跟金钱交易相联系,常常跟人情关系有瓜葛,原因非常简单,倘若没有利益在起作用,哪个办事的人会那么傻,冒着丢失职位的危险,为毫无干系的人做违规事情。这样明显的违规事,之所以有人敢办,之所以连连得手,主要还是缺少检查,缺少像财政开支那样的审计。干部任命和人员录用这些事,光靠一纸规定恐怕不行,光靠群众监督也不行,还必须有铁的行政审计。审计结果出来,只要有问题,就坚决曝光,给予必要处理,这样才会使违规者,即使杜绝不了也会有所收敛。
老百姓挣点儿钱很困难,征税人收税很辛苦,国家金库好容易充实,更应该设法堵住更多漏洞。堵住财政漏洞,捅开人事漏洞,从钱上算计起来,还是亏了财政,里外一算,受损失的依然是国家,倒霉的还是纳税的人。不要以为财政违规是大头,人事安排上的违规无所谓,其实从本质上说都一样,既会造成财政流失,也会造成腐败滋生,只有卡守住人财两个进出口,应该花的钱就按规定花,应该进的人就按需要进,不乱花一分钱,不乱进一个人,这样才是真正的精兵简政。
从总体上说,掌管人事工作的人员,大都是比较正派可靠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少数人的违规谋私情况,完全靠自我约束,在目前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赋予审计署更多职能,对行政上的违规同样严格审计,行政政策违规才会杜绝或者减少。只有严格坚持国家制度,行政秩序才会正常;只有合理安排人员职位,财政损失才会避免。绝不能让个别人钻空子,堵了财政漏洞,捅了行政漏洞,从人事安排上捞好处。
2006年3月8日
你有几个头衔
军人有军衔,警察有警衔,是大官是小兵,一看就明了,无须谁来介绍。可是着便装的人,头衔再多再大,若是没有人介绍,那也不过是未咬的饺子,很难分出里边的馅来。所以这会儿一开会,首先要介绍有头衔的人,即使这头衔早过了期,加个诸如“原”“前”一类的字,总还比无头衔的人风光许多。
大概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时尚,有的没有头衔的人,想办法生拉硬扯地找头衔,有头衔的人比赛谁的多,好像多有几个头衔,学问就高了,价值就大了,在众人面前也就有了面子。这些嗜衔如命的人,有人介绍定会高兴,无人介绍就心中打鼓,以为被人怠慢了,更有的以为被人遗忘了,急不可耐地站出来,自己来个表白:“我有X个头衔。”这种天真的表现,很像个小孩子,在小伙伴跟前炫耀:“我爸给了我10块钱。”
略微有点儿常识的人都清楚,这会儿的头衔再闪光,又会光亮到哪里去呢?终究不是共和国大元帅,或者是响当当的老革命,光说出姓名就让人十分尊敬,因为他们的头衔是革命业绩造就的。这会儿有的人的头衔,到底是怎么来的,他自己比谁都明白,生怕知底细的人瞧不起,就在人前显摆:“我有X个头衔”,借以垫高自己的身价。其可笑可怜的程度,简直让人感到恶心。这也说明这些人,只是徒有虚名,别的本事根本没有。 其实,头衔和姓名一样,只是个区分的符号,若是当做斤两的标签,就是贴满全身,又能增加多少人格的重量呢?真正有知识有本事的人,从来不看重虚名头衔,即使有成百上千个,他也不会在人前吹嘘。我想在这里提醒喜欢头衔的人,你若真的离开头衔活不成,不妨争取个“老实人”的头衔,岂不是更好活得更自在。
2007年10月9日
“虹桥”垮塌的背后
曾经让重庆綦江人引为自豪的“虹桥”,在1999年1月4日下午,突然整体垮塌,40个无辜生命瞬间逝去,造成的直接损失是600余万元。尽管我们无缘观赏那座桥的“壮丽”景色,但是从“虹桥”的名字上可以推想,这在当时它一定让綦江人兴奋过,很可能有不少人在桥上摄影留念,以便若干年后回忆自己的生活,多少带点儿亲历的骄傲和幸福感。可是谁能料到这样一座大桥,建成没有几年的时间,就在綦江人面前永远地消失了。这是怎样让人痛心的世纪悲剧啊。
“虹桥”垮塌了,随之,生命逝去了,金钱损失了。给人留下的是恐惧、惊愕、遗憾,还有常理无法解释的疑问:不是每个工程都在写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标语吗?像这样一个世人瞩目的工程,怎么就这样轻易地垮塌了呢?还有那个建成不久的北京西客站,当时吹嘘得沸沸扬扬神神乎乎,几乎成了本世纪的建筑标志,岂料老天有眼不容欺瞒,很快就暴露出了工程的低劣。毫无疑问这都是工程质量问题,从质量入手寻找原因也是对的,但是除此而外,难道就不能从工程质量之外,从更深层次再找找原因吗?
从表面上看,“虹桥”工程也好,西客站工程也好,以及别的“豆腐渣”“王八蛋”工程也好,这的确都是质量问题,最多加上受贿、渎职的问题,再深究的问题好像就没有了。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今后的工程就会真正做到,每项都要成为百年的宠儿。倘若真能够是这样的话,那无疑是中国的大幸运。但是,从接二连三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看,事情好像并不允许善良人如此乐观,我们还是要多加些小心为好,免得受更美丽的骗子们的当。
那么,除此而外还有什么原因呢?我以为除了上述表面原因,真正的症结还是在任用干部上存在的缺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的不正之风,最严重的是在干部任用上。由于在干部的任用上没有立法,长期以来用“条例”“制度”管理,这样对于干部的使用就没有透明度,一些“说你行你就行”的干部,哪怕人品道德甚至于能力,都没有具备到一定条件,就在一个地方或单位被委以重任掌握重权。这样的人一旦大权在握,他们想的绝不会是国家利益,想得更多的还是自己先富起来。比如这些建设项目的指挥者,在他们的贪污受贿问题揭出以后,纪检部门或司法部门进行处理时,从来都不说明这些并非专业人员,是怎么被任命担此建设大任的。光顾占肥缺,不思干事业。
从干部管理的理论上讲,我们也有“条例”“制度”,以及干部考核的办法,但是并没有具体的硬性标准,更没有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某位重要人物交代的一句话,某次政治运动的积极表现,都有可能造就出一批官儿。至于这些官儿凭什么被任用,就再没有谁说得让人信服了。所以有些被任用的人,常常在群众中威信不高,更难指望他发挥领导作用。直到有一天一些劣迹败露,群众气不过要求给个说法,任命他的人也只是说句,我也没想到他会变坏,就算是有了个交代啦。倒也轻松省事简单明了,大家谁也不负法律责任。
这种办法在战争时期,由于打仗急着要用人,还可以理解和情有可原,而且是经受炮火的考验,提拔的干部大都不会错。今天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国家已经走向法制化管理,仍然沿用这样的办法,恐怕就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正像老百姓经常说的那样,中央制定的有些政策并不错,下边一执行就完全走了样儿,主要是歪嘴和尚太多,认钱的花和尚也不少,结果把好经给念歪了念邪了。这说明再好的主张,再好的政策,没有好的干部认真执行,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在各种法律加速制定的现在,更应该考虑出台一部《公务员(干部)任命管理法》,以保证干部工作在法律范围内管理。
1999年4月16日
坦然面对财富
何谓财富?按大多数人的共识,如果把财富的概念,分为精神和物质,精神财富就是知识,物质财富就是金钱。在有“真人不露相”之说得过去,这两种财富的拥有者,一般都是不肯显露的,有知识的人尽量装得谦虚,有金钱的人想法扮得寒酸,总之,就是“夹着尾巴”过日子。谁要张扬自己的财富,那可就像犯天大的忌,嫉妒、憎恨都会找上门来,从此就不要想如何消停。
现在时代毕竟不同了。靠自己本事致富的人,正在受到人们尊重,自己也能坦然面对财富。精神财富拥有者上了“百家讲坛”,物质财富拥有者上了“富豪榜” ,明目张胆地彰显自己的财富,不能不说这是社会的进步。大凡一个没有任何私心的人,对于通过正当劳动致富者,都会表示由衷的敬佩,因为,这些人创造的精神或物质财富,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肯定会起到促进作用。我们这些相对贫穷的人,即使不理解不羡慕,起码也不要仇视和忌恨。学习这些财富拥有者,通过正当途径发财,用智慧和能力致富,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凤凰电视台做过一期节目,众人讨论“如何看待富豪榜” ,请来的嘉宾近二十位都是富豪,其中包括那位女首富张茵。当谈到他们拥有的财富数目,每个人都能微笑着坦然面对,过去那种“不敢露富”的心理,在他们身上好像正在消失。这种平常的心态和做法,反而启发人们对财富的思考。这些富豪谈及“富豪榜”时,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说,从最初不愿意上“富豪榜” ,到现在能够接受“富豪榜”,主要是考虑两点:一是“富豪榜”可以体现国家经济发展,在国际形象上对于国家有利;一是可以看出成功者奋斗轨迹,从而启发更多年轻人努力做事。
他们讲述的这两点,既是富豪坦然心态的基础,也是更多人认同的所在,所以正当获得财富的人,在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尊重。倘若把这些靠劳动致富的人,换成那些靠贪污发财的人,贪官们绝对不敢坦然地面对。多家媒体报道过某市一个局长,平时装得一副清苦廉洁相,退休后翻盖家里住房整理东西,发现其中一个储蓄存折找不到了,夫妻俩正在苦思冥想时,听说有工人拾到一个存折,是从他家房梁缝隙发现的,这个局长便在私下悄悄送钱,从工人手中要回这个存折。纪检部门知道此事以后,经过一番调查核实,原来此人是个小贪官。金钱的来路不干净,自然不敢坦然面对。许多贪官的赃款赃物,大都是藏匿在家里,就是存银行也要分散开,就是怕暴露肮脏劣迹。
这些富豪们则不然。参加这个节目的富豪,还有京城地产商潘石屹,当有人问他有了钱遇到过恐吓没有,老潘说他和他的朋友都遇到过,一次有人让他送100万元钱,否则绑架他的两个孩子,另一次要他送400万元钱,不然就伤害他的夫人,他都毫不犹豫地报了警。这就是正当劳动所得,跟非法弄钱的区别。当然,商人也不会都那么干净,有的在税收上找便宜,跟大贪官一样恶劣,所以老百姓说:“富豪怕税务,贪官怕小偷。”富豪如果不老实纳税,一经税务部门查出来,就甭想有好果子吃;贪官的赃钱存放在家里,一旦被小偷偷到手,哪天小偷犯案,贪官也就休想跑掉。这样的新闻,媒体时有报道。
对自己的财富,能否坦然面对,是来路正当与否的试金石。经商不奸,为官不贪,何时不光停留在口头上,就成了普通百姓的希望。但愿有朝一日,官员和富商们,说起自己家产,都能坦然面对。那时的社会才会真正和谐、温馨和美好。
2007年1月6日
到底是谁的钱
金库有铁锁/ 楼内有哨岗/ 蚊蝇难飞进/ 活人岂能藏/ 他想赌钱就拿走/ 难道他是鬼神变// 他拿一百万/ 我花四十元/ 他是去赌博/ 我是报药钱/ 用的同是公家账/ 我俩咋就不一样// 谁能告诉我/ 钱是谁的钱
上边的长短句,如果也能称为诗,告诉读者诸君,这是在下的大作。
诗人说,写诗得有灵感。我这首诗的灵感,来自何方呢?一是来自媒体报道,一是来自本人亲历。新闻报道说,延边交通处处长蔡豪文,为去境外赌博,先后27 次(请注意是27次)挪借公款351万元。我患有高血压病,每月拿拜新同药四盒,有一次(请注意仅一次)医生多开了一盒,这盒卫生局未给报销。按照财务规定这样做无可厚非,财务规定就应该这样严格,这点我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只是以我报药费超额情况,跟那位处长赌博挪用比较,我却有点儿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不都是“公家”人吗?单位执行的同是财政部规定,他花钱怎么就那么容易呢?我只一次就被财务发现了,他27次竟未被财务察觉,这实在令人有些困惑不解。因此胡诌了上边的长短句。
我手头有个材料,省部级的贪官,姓甚名谁,职务钱数,都写得清清楚楚。诸位可要听仔细,我说的是省部级,不是科处级,更不是一般公务员。在我们国家省部级可是真正的大官啊!既然我知道有那么多大贪官,那为什么要拿这个小处长来比呢?听我说说道理。别看我把处长前边加了个“小”字,其实官至处长也不小,倘若到什么地方当个县太爷,那也算是威风凛凛的大人物。不过我们国家有个规定,在财务管理开支报销方面,处级跟一般公务员待遇一样,我这个退休老人跟他平等,这是理由之一。理由之二,省部级官员权倾一方,在目前很少受更多约束,个别人胡作非为,还比较容易理解。延边那位处长,拿公款去赌博,倘若没有“特殊功能”,连我超出(时间量)40元的药费都被卡住,他怎么可以随便拿走百万元呢?这就使我对现行财务制度监督产生了怀疑。
任何一项再好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失去必要监督,都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闹不好还会被人利用或糟蹋。我的这篇小文章,就是说监督问题。文章题目所以叫“到底是谁的钱” ,是有感于习惯性称谓“公款” 。我们把国库的钱叫“公款” ,是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在当时这样叫也有道理,因为什么单位都是国营的,就连职工都是国家包下来,国库的进项统称“公款”也不算错。现在则完全不同了。经济有多种所有制,除了国家公务员,其他人员收入由单位定,而且连公务员在内,收入较高者都得纳税,国库收入也就有了个人份额,再来把“公家钱”统称“公款” ,就不是很合适很准确了。如若是“公款” ,谁贪污谁乱拿,跟我有何干?何必去管那闲事。这就是普通人的普遍心理。
严格地说,国家的所有财政,都是百姓的钱,百姓是创造者,百姓是纳税人,不管是官员访贫问苦的救济款,抑或是贪官窃取的赃款赃物,都是百姓的血汗百姓的钱。受恩者不是要感激吗?贪官揪出不是说对不起吗?怎么就不说说“感谢百姓” “对不起百姓”呢?真是岂有此理。每每听到这里,作为百姓纳税人,心里非常不平衡。难道那些钱是你感谢和对不起的人掏的腰包啊?听清楚了,官员是百姓养活着,要为百姓做事,理应受到百姓监督。有的官员并不清楚这点,他们说,百姓又决定不了我官职升降。看,吃着百姓喝着百姓,却不把百姓放在眼里,当然也就不会受百姓监督。是时候了,要理直气壮大张旗鼓,为百姓的钱正名,为纳税人的钱扬名,百姓明白了社会的钱来自百姓,他们就会主动监督官员行为,他们就会干预公物的破坏者,因为花的是自己的钱谁不心疼?
只有百姓的钱得到有力管理,受到严格的有效监督,我的40元超额药费不能报销,那位处长的挥霍钱也就能挡住。成克杰、田凤山、胡长清之流大贪官,他们手中的权力和金钱,同样会受到一定的制约。百姓啊,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呢:住手!那是我的钱,你们不能随便乱动用。
2005年4月27日
掏掏城市的“耳朵眼儿”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说起现代生活来,他觉得样样都好,唯有两样事情,他非常怀念过去有的,而这会儿完全消失了。这两样东西,都跟理发有关:一是掏耳朵,一是刮胡须。他说,现在一讲就是美发大师,其实不就是靠药水靠电器,把头发搞几道弯弯吗?你看看过去的理发师傅,那才叫真功夫哪,一把剃头刀,轻轻地一滑,一片胡须就下来了,再轻轻地一转,耳朵眼儿的脏物就出来了,多邋遢的人这么一修理,立刻就会变得清爽利索。现在的美发师,行吗?
老先生的怀旧情绪,我能够理解。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对于身边的事情,总难免有自己的好恶。这我们就不去谈它啦。何况老先生说的掏耳朵眼儿,从现代科学角度考虑,对于人不见得有益处,今天不再这样做也有道理。不过老先生的一席话,却勾起我的许多联想,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城市治理。我觉得用“掏耳朵眼儿”来比喻今天的城市治理,倒是蛮贴切蛮形象,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们现在的城市治理,应该说比前些年有进步。出去随便地走走看看,无论是大都会还是小城镇,大面上都还说得过去。有的地方即使没有绿树繁花、亭台喷泉,总也还算清爽干净,令人赏心悦目。如果这个城市经济情况好,大街小巷的人文景观,就更会显示出富裕的新面貌。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因为明确提出跟国际接轨,其治理环境的力度就更大。这些城市的面貌天天都有变化。
诚然,正如俗话所说,再高明的人也有闪失,城市治理也是这样。不信你就站在高楼上往下看看,那矮楼屋顶上的垃圾杂物,就像个空中的“烂葬场”,随便扫一眼就让你心里发堵。如果你乘电梯上下高层楼,目力所及的地方也还不错,有的楼在显眼地方还会美化;倘若你顺着楼梯走下去,那些藏污纳垢的犄角旮旯,就像肮脏的鸡窝耗子洞,夏天偶尔经过都得捂紧鼻子。
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城市管理者,也尊称为“美容大师”,恕我不客气地说,很有点儿像老先生说的那样,恐怕也是光会用电器、药品,弄一些好看的弯弯花样,就是不会掏耳朵眼儿里的脏物—治理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治大处的多,理小处的少;治表面的多,理角落的少;治新区的多,理旧房的少;治容易得多,理困难的少;号召时治得多,平常时理得少;被动治得多,主动理得少,这几乎成了当今城市治理的通病。
城市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创造美好舒适的环境,让人们能够愉快健康地生活,而不是当做政绩广告宣扬,更不是管理者邀功的资本。如果以这样的目的来要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们,的确应该学学旧时理发师的手艺,在把头发容颜美化好的同时,不妨也在掏城市“耳朵眼儿”上下番工夫。
2008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