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业主一个明白
花钱花个明白。这样的最低要求,大概总不能算错,到哪儿都说得通。可是不知为什么,如今怎么就这么难?比如就医吃药钱,希望花个明白,费了多大劲啊,经有关部委干预,有的医院才开恩,给病人打个清单。得到本该有的知情权,作为无助的普通百姓,高兴得处处谢天谢地。这样善良的消费者到哪里去找。
除了就医吃药,别的方面消费,是不是也应该说个明白呢?比方居民小区物业管理费,只是笼统地这么叫,其中包括哪些项目,每项都是多少钱,相信一般业主很少知道。物业公司压根儿不提供,业主问也不会告诉,知情权无形中被剥夺了。居民楼电梯广告收入,公用场地收费停车,这些钱到底应该归谁,如此而已等等,都应该给业主一个说法。每年都要收卫生费、安全费,业主都得悉数如期缴纳,水电坏了请物业修理,更得给师傅交上门服务费,而且既无统一标准又无发票,拿了钱却不给国家交税。倘若连这样的费用都得交,那么物业费都干什么用呢?对业主来说不能不是个谜。
业主向物业公司询问,物业根本不予理睬,再问又怕生出别的是非,只好自己生闷气。花钱的人倒成了没理的,普通百姓想花明白钱,好像比商家讨债还难。少数物业公司作风恶劣,只知道收钱不考虑业主方便,媒体上时有这样那样报道。这也正是发生纠纷的原因。百姓过日子非常实际,人居环境若做得不好,没有规范化的好服务,很难让百姓心情舒畅,再谈别的什么都白搭。
那么,普通小区(非高档小区)物业管理,如何才能真正走向规范呢?作为普通百姓要求并不高,首先要求小区物业公司,在收费标准服务标准上,还业主一个清楚细致的知情权。就像规矩的医院那样。明白告诉业主服务项目,每项服务达到什么标准,达标的项目如何收费,收费的钱怎么使用,让花钱的人心中有数。一项项清楚地印个文字材料,发到每个业主的手中,便于业主监督检查。倘若连这个都做不成,何谈小区物业管理?就更难指望规范化的管理。
居民小区是城市的细胞,而且是最活跃的细胞,如果不把小区治理好,尽管普通百姓敢怒不敢言,既不会影响物业挣钱,更不会影响官员做官,但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却不能真正地得到体现。“和谐社会”的构想,“以人为本”的理念,“精神文明”的目标,最后依然停留在口头。其结果必然是伤了百姓心,丢掉了政府应有信誉,本该健康发展的社会难以进步。
经常看媒体报道,某某小区是先进社区,可是一走近并非如此,跟居民体验完全不一样。仔细问问方知原委,所谓的先进社区,是物业公司上级评定,并非依居民感受评出,当然就会有虚假成分。如果让业主来评,单凭收费不透明这一项,十有八九的物业公司,恐怕就会被打出零分。其他方面按规范化要求,同样可以有许多不及格,这就是目前物业管理水平。这难道还不值得重视吗?总不能让更多小区出现纠纷才来解决吧?!养痈遗患 。小广告的教训不可不记取。
既然领导物业公司的部门,对于如此现状不闻不问,有意为百姓说话的媒体,不妨搞个物业管理问卷调查,提供一些具体事例和数字,给政府高层领导参考,以便像医药费那样,做必要的行政干预,岂不是会让百姓日子好过些!当然,调查首先从收费情况开始,报纸公布国家收费标准,调查说明实际收费情况,让老百姓花个明白钱,免得再糊糊涂涂交物业费。
顺便说上一句,这物业管理好像是学国外的,体制大都由房管所演变而来,只是“土”机构换了个“洋”牌子,不同的就是在金钱问题上,他们比过去更为看重 ,别的应该有的物业管理内容,其实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样的体制很有必要打乱重组。甚至于撤销后成立单项专业公司,然后由每栋楼的业主视需要,招标聘用满意的专业管理公司,这样做业主才会真正成为业主。
2007年1月2日
人生有悟不白活
军旅作家贺捷生大姐,将一条朋友发给她的短信,转发到我的手机上,我一看是首短诗,题目是《铁锅情》。诗中写道:“世人都说是铁锅好/铁锅的老底谁知道/火里托生/心血铸造/天天烟熏火燎/年年蒸煮煎熬/张着闭不拢的口/弯着直不了的腰/盛着天下的苦和乐/装着人间的饥和饱/沉甸甸痴情一片/响当当铁汉一条。”
前不久,贺捷生大姐和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文学评论家陈先义、褚水敖、奚学瑶、祁茗田先生,诗人刘福君先生等,我们一群文友聚首气候宜人的雾灵山,晚上在一起喝着茶谈文论乐,从王立平作曲的《太阳岛上》《少林寺》《大海啊,故乡》《驼铃》《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这些优美歌曲,到他创作的电视剧《红楼梦》牵肠挂肚的音乐,让我们足足过了一次音乐评论瘾。谈兴正浓时贺捷生大姐提起这首《铁锅情》,她觉得这首饱含人生哲理的诗,很可以谱写成一首歌曲。王立平听后笑笑说:“大姐,这首歌词,你知道是谁写的吗?”贺捷生说:“不知道,是一位军科院院士传给我的。”“这是我写的呀,大姐!不知是谁给传到网上去了。”王立平告诉贺大姐。
王立平先生跟贺捷生大姐,是多年的好朋友,用王立平自己的话说,他每次请贺捷生吃饭,总是找最便宜的小馆,目的不在吃饭而在随意地聊天儿。他们的友情如此之深,听说此诗是王立平所作,贺捷生大姐自然高兴。于是,王立平乘兴又背诵了多首他写的这类歌词,有的已经由他谱曲,有的他正准备谱曲,在场的文友听了都非常喜欢。在此之前曾经读过他给诗人刘福君诗集《母亲》写的序言,我以为这位著名作曲家只是个诗歌欣赏者,听了他背诵的自己诗句才知道,原来他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在繁忙的公务和作曲之余,近年一直坚持写作感悟人生的诗词。他的许多歌曲的词也都是自己创作的,当时我们只顾欣赏曲调竟然忘记词作者了。大概正是因为他那些歌曲的歌词由自己创作,每一首曲调才谱写得那么美妙动听。特别是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至今让许多人记忆犹新,那些凄美的旋律依然揪着听者的心。诚如王立平在一篇文章中所说:“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后来王立平先生又给我传来他写的《十字路口》歌词:“常站在喧闹的十字路口/顾盼着人生的前后左右/有的人以这里作为起点/也有人把这里当成尽头/有的人从这里分道扬镳/也有人到这里重新聚首/啊/十字路口/能容四季风雨/还有那八方来客/啊/十字路口/能走千乘车马/还有那万众人流/东南西北/红灯绿灯/毕竟有先也有后/人各有志/志在四方/总有到达的时候。”同样充满深刻的人生哲理,看来他真的是彻悟了人生。就在我们聊天儿的那个晚上,河南籍评论家陈先义先生,说起他家乡的少林寺,原本只是个破旧的小庙,因《少林寺》歌曲而扬名天下,他为此写过一篇文章《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谈文化与地域发展的关系。王立平说他跟河南的关系,岂止一个少林寺,他还跟一所农村小学,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
有一天王立平接到一封来信,写信人是河南新安县实验学校2400名师生,想请王立平为他们谱写一首校歌,王立平见信当即爽快答应了。校歌谱好后他亲自送去,夫妻二人驱车17小时,从北京赶到那所千里之外的学校,学校和县里早准备好饭菜,本想好好款待这二位贵宾,却被王立平断然谢绝,他说,我们是想给你们点儿帮助,如果再给你们增加负担,那我们就于心不忍了。这次他们夫妻二人到河南,除送去王立平谱写的校歌,还给孩子们带去许多物品和钱。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简单地举行了个仪式,立即赶路返回北京。类似这样的事情,王立平夫妇还做了一些,从未在媒体上报道过。倘若不是聊天儿说到这里,这位著名作曲家的善举,包括他多年好友贺捷生将军,我想也不见得知道多少。
做善事不大肆宣扬,这才是真正的善心。在场的朋友听后都颇为感动。
听了王立平先生的人生哲理歌词,知道了他默默不言所做的善事,我忽然想到,人这一生几十年怎么才算未白活呢?照一般人的想法无非是名和利二字。比方说,有的人认为拥有荣华富贵就算未白活,有的人认为如果名声盖世就算未白活,如此等等。人各有志嘛。这也算是吧。只是若以此来论成败的话,身为作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王立平,毫无疑问这些他全都拥有了,可以说是一位当今最成功的人士。可是,想了想我却又不完全这样看。我更欣赏他的人生态度:事业有成而不噪,名声显赫而不傲,身处高位而不自居,自自在在平平常常地生活,毫无一点儿装腔作势的名人架子。难怪他能写出那么有滋有味的人生哲理诗词。这就如同吃饭,再好一桌饭菜,吃过不知其味,岂不是白吃。生活亦是如此。活了大半辈子,还不明事理,岂不是白活?所以我说,王立平在做人上更成功。
我把《铁锅情》传给我的多位好友,著名历史学家、作家王春瑜先生读后立刻给我回复说:“深刻,隽永。”可见对于人生有所感悟的人是息息相通的。我曾建议王立平先生,把这些歌词早日谱曲,只要传播开来,相信会让许多人获益。当今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就是因为有的人没有活明白,在小名小利上毁掉了一生。太可惜了。
2009年7月30日
尽量活个明白
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说,某某人的字写得太草,像天书似的让人难懂。从此就记住了,人间最难读懂的书,大概就是这天书了。其实这只是一种说法,活在地上的人又有谁真正地读过所谓的天书呢?我活了大半辈子,书读得并不算多,难读懂的书更不读,真不知道哪本书难读。如果依个人的体会来说,最难读懂的书,恐怕还是人生这本书。有的人活了几十上百年,这本人生书才读懂几页;还有的人活到双目紧闭时,还没有翻开这本书的书页。你说这本书多么难读难懂。
在芸芸众生中,我不是个先知先觉者,尤其是在为人处世上,历来没有别人的感悟,属于那种慢许多拍的人。就拿读人生这本书来说吧,我是在经历过无数劫难,被生活碰撞得头破血流,很快要走到人生尽头时,这才开始翻看人生这本书。从个人的荣枯得失来说,现在再来读这本书,无论读得懂与不懂,都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了。但是就对人生的总结来说,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认真地想想见识过的人,仔细地想想做过的事,从中悟出点儿道理来,总还不失为人一场,起码明白些做人的事理。
当然,说到事理,并非真的就是理,为了叙事的方便,只是这么说说而已。人活得明白与不明白,往往就是从这个理上分,快乐与烦恼,腾达与沉落,同样也是与这个理有关。比方说,谁都知道溜须拍马不可取,这是真正的理,摆在桌面上都会说,实际上则完全两样,认这个死理的人,在现实中就行不通,那些反其道行之的人,却在现实中大捞实惠。再比方说,谁都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更是中国人的美德之理,可是现实中的人能有几个如此,过河拆桥的人倒是比比皆是。当更多的人议论起这些的时候,溜须拍马的人会被说成明白通达,过河拆桥的人会被认为处世精明,认这死理的人反会被说成不识时务,这时通常说的理又算是什么理呢?然而事实上就这样存在,存在自然也就是理了,承认不承认那是你个人的事。
常言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实际情况则往往是,有权(钱)走遍天下,无权(钱)寸步难行,趋炎附势八面玲珑走遍天下,安分守己诚实行事寸步难行,倒成了几乎普遍的规律。谁如果非要依道理来,自己吃了大亏且不说,还得被人骂为“傻帽儿” ,最后让人给卖了还帮数钱。讲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照你这样的说法,岂不是老实人吃亏吗?我觉得话还不能这么说,关键是要界定什么是吃亏,更要分清楚什么才是老实人,弄懂这两点至关重要。
先说老实人。在过去一般习惯的看法,认为外表憨厚少语的人,就是真正的老实人;而对于那些生性活泼,平日快人快语有是非感的人,就会被认为不是老实人。这种看法其实只是表象,并不是人的本质表现,很难说这就是真正的老实。那么,到底什么情况才算老实呢?依我看,在现在的人群中,老实人起码做到两点:一是活得踏实,有权不越轨,有钱来路明,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什么时候监督审查都敢于面对;二是活得硬实,看到龌龊事敢挡,碰到无赖人敢怒,什么时候都是光明磊落,活得踏踏实实硬硬实实,不管性格如何张扬外在,都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老实人。
再说吃亏。说吃亏就断不了说命运,笼统说命运对谁都很公平,想挣钱就别怕劳累,想舒服就别嫌钱少,又舒服又来钱的便宜事,这世界上只有神和佛拥有,它们还得不换姿势地坐定哪。平凡人想日子过得好,就得靠脚踏实地的劳动,有人靠贪污受贿发了财,好像是占了天大便宜,但是忧心忡忡度过每一天,即使不被发现受惩办蹲监狱,长期精神受折磨总要多少折点儿寿,钱上占了便宜寿命吃了亏。再短促的人生有头也有尾,如何活得精彩要从总体看,为一时的享乐占了便宜,最后很可能在别处受报应。这就是古人说的“吃亏是福” ,这就是今人讲的“记住狗吃屎也记住狗挨打”。
如此说来,所谓的活得明白与不明白,区别就在于人生账如何算,算大账还是算小账,算眼前账还是算长远账,谁能算得清楚谁就明白,谁就活得踏实和硬实,最后必然也活得充实诚实。到了人生大限的时候,后人谈起来:“那人不错,活得明白,活得干净,活得洒脱。”这时你也就成了人生大书中的一页。难道这算吃亏吗?!请老天公证。
2006年1月8日
学会寻找快乐
如果对某位朋友突然发问:您会寻找快乐吗?相信很多人会一时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仔细地想一想,自己寻找快乐,好像是容易,其实也不尽然。寻找快乐,是生命的本能,更是生活的技巧,人人有意识,却不见得真正做得到。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往日生活的人。
可以这样说,大凡上点儿年纪的人,甭问,年轻时候的生活质量,十有八九不如今天年轻人好。有的因战乱四处奔波,有的因政治精神压抑,有的因家累操劳伤神,总之很少有更多开心的日子过。即使是生活比较平顺富裕的人,在愉悦自己的快乐方式上,恐怕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多。所以身体健康的年长人,特别知道珍惜今天的条件,总是想着法子补偿缺失的快乐。跳舞、扭秧歌、打门球、爬山,穿大红大绿的花衣裳、美容美发,吃西餐品尝各式各样的小吃,手头钱稍微宽余的还要出国旅游,饱览四海风情观赏五洋景色,只要年轻人享受的美好事物,他们也总是想着亲自去经历。这就是衣食无虑的年长人,在今天的整体生存状态。
本来嘛,年轻时受苦受累受委屈,如今好容易赶上轻松年月,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生活呢?为什么不高高兴兴地度日呢?创造是人生的义务,享受是人生的权利。拥有这两者才是完整美好的人生。光知道创造和光知道享受,这样的人生都不算很精彩。诚然,我说的这些年长人的快乐,在有权有钱的人或者年轻人看来,也许算不得什么真正的大快乐,充其量只能算是低级的小乐和。可是就是这样的小乐和,对于大多数年长人来说,他们也就很知足很满意了。
其实,再把话说回来,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纯粹是个人的体会,完全跟着真实的感觉走。假如把痛苦和快乐比喻为硬币,快乐是正面,痛苦是反面,谁想花这个钱谁就得双面触摸,单摸一面是不大有可能性的。倘若把触摸当做人生的体验,这痛苦和快乐的滋味儿,对任何人又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就拿快乐来说吧,有钱人一掷千金的游戏,做官人被拥戴的得意,跟卖白薯小贩数钱时的开心,街头下象棋老人的高兴,从本质上说并没有多少差异,如果让他们用笔书写,写出来的“快乐”二字,都是一模一样的形象。因为在造字者的眼中,人的生理机能相同,对事物的感受接近,所以文字不分贵贱高低。只要个人感觉快乐就是快乐。快乐永远是个人的感觉,别人无法代替也无法夺走。
然而,快乐又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永远附着在躯体上的,快乐像一切宝贵东西一样,得由你自己想办法去寻觅。富人花千元打高尔夫球,是去球场找快乐;穷人花十元钱听相声看戏,是去剧场找快乐;读书人终日读书,是在书本里找快乐;无所事事的人闲逛,是在街头找快乐。如此等等。还有的人哪儿也不愿意去,就自己在家里侍花逗鸟,或者找几个人打打麻将玩玩小牌,从中寻得一时半会儿的乐趣。反正不管怎么说,快乐不会从天而降,总得你自己去主动寻找。谁会寻找快乐,谁就生活得舒畅;谁不会寻找快乐,谁就生活得郁闷。
可是有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对待快乐的态度,有点儿像每月等候发工资,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希冀某个时辰由某个组织,把快乐的活动带到自己身边。这样做倒是蛮省心的,只是没有了寻找的过程,自然也就少了许多乐趣。不能说别人给予的快乐不是快乐,只能说这样的快乐不会持久,一旦别人不给了自己就会陷入尴尬。前人积累的人生常识告诉我们,再辉煌的生与再伟大的死,都只是人生的终极两端,而且是刹那间的闪烁与暗淡,永远代替不了对过程的体验。唯有人生过程的快乐才是快乐。因此在人生过程中寻找快乐显得非常重要。人们经常说的某某人,生活得有滋有味儿,而不是说某某人,生或死得有滋有味儿,我想正是这个意思。
说到这里兴许有人会问,那么自己如何寻找快乐呢?对不起,我也说不准。我在前边已经说了,快乐是一种人生体验,自己觉得快乐就是快乐,因此寻找快乐没有统一方法。只要你愿意做某件事情参与某种活动,并且自己从中感觉快乐,那就要坚持去做去参与,这快乐就会无可争辩地属于你。寻找快乐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主动地积极地去寻找快乐吧,以便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声有色。
2004年11月26日
“悠”着活
可能是到了这般年纪,苦乐经过,荣辱尝过,方觉得生活的真正滋味儿。回想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回想中年时的坎坷艰辛,真的感觉人生的不容易。除了那些对国家社会有大贡献的人,就一般的普通人来说,人生在世几十年多者不过百年,最终恐怕还是离不开“平静”二字。那些早已经悟出此道理的人,十有八九都生活得非常快乐,地位金钱对于他们只是个景致,看一看就会从目光中淡然消失,从来构不成心中的向往。在他们的生活中事业上,更崇尚一个“悠”字,因此也就活得坦然自在。
在事业上,他们“悠”着干,因为他们知道,人生时限再长也有终点,死拼硬抢,只争朝夕,反不如科学支配合理安排,把时光用在有益的事情上,这样说不定反而会让生命延长。时光在他们那里,如同一条溪水,静静地流淌着,没有大的波澜,却滋润出一片悦目绿茵。在生活上,他们“悠”着活,因为他们知道,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再多,个人只能享用很小一部分,疯狂掠夺,无度占有,反不如只要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使用起来更会心安理得,这样说不定反而会更长久留在身边。物质在他们眼里,如同阳光空气,缺少了活不成,多得了会无益,只有适度占有才觉得舒适。至于虚名官位,他们更是“悠”着看,因为他们知道,再多也不是价值的体现,来路不正,名不副实,反不如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免得让世人耻笑暗骂,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直挺身躯。名位在他们看来,如同唱戏的衣帽,穿戴脱放不由己,那得看剧情需要,还是当个观众永远。
仔细想想也是,人可以这样活也可以那样活,活得明白不容易,活得悠然自得随意就更难,这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但是也不是完全达不到,关键是看个人心中想着什么,想当官的必然要钻营,想发财的必然要冒险,想升天的必然要念佛,想贪杯的必然要进酒家,如此等等,这是别人无法阻拦的事情。有了这种种的想法,就必然要为此操劳,或四处奔波或日夜思虑,劳力劳心消耗生命和时光。倘若能够如愿以偿地得到,那还会有一时的消停,如果是一时半会儿得不到,就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像个刹不住轮子的车,恐怕得一直地折腾下去。这样的生活会悠闲吗?这样的日子会平静吗?这样的人生会安逸吗?恐怕做不到。做不到的日子会过得怎样,随便地想想便会略知一二了,起码不会有健康快乐的心态。
你看看那些崇尚“悠”字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则是另一种样,日出而起,日落而息,量力而行,量入敷出,越轨事不干,贪婪事不为,不求大富大贵只想一生平安,生活过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儿。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只是要看能否在正常情况下达到,倘若达不到从来不会争着抢着去要,最多说句“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然后就又快快乐乐地去干自己的事情。既然是生活在这社会上,总会碰到不愉快的事,总会遇到不正派的人,在他们看来这都属于正常,最多说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就算是最大的愤怒表示,然后就是淡然一笑地了之。别看为人处世这样轻松,做起事情来却相当认真,绝对不会敷衍搪塞了事,理由是“得对得起老百姓给的钱” ,说得朴素真诚而又不失堂皇。常听人说谁谁懂生活会生活,我以为这样“悠”着生活的人,就应该属于懂生活会生活的一些人。他们的快乐感受,比之那些贪官奸商的快乐感受,显得更为纯净得多,自然也就有益身心。
“悠”着干不等于不进取,“悠”着活不等于态度消极,恰恰相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应该如此。只有活得悠闲自在从容,才会活得健康充实多彩。用消耗时间代替智慧创造,把好态度跟低效率等同,那是过去年代的事情,今天再不应该加以提倡。实行每周五天工作日,一年有两个长假休息,正是“悠”着干“悠”着活,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样的做法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工作时间短了,实际上调解了人的潜能,可以创造性地延长时间,生命的价值更能充分地发挥。
学会“悠”着活“悠”着干,让生命的价值舒畅地发挥,让时光的限度从容地运用,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就会提高。试试看,如何?
2004年12月26日
活出味儿来
怎么,又是一年了?!
陆续收到朋友们寄的新年贺卡,我的第一个直接反应就是如此。
在还算年轻或者比较年轻的时候,时间就如同走在乡路上的牛车,在我的感觉上总是那么慢悠悠的,一天从黎明到日落,一年从迎春到除夕,365天的日子是那么漫长而艰难。俗话说的度日如年,在那时候深有体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也许有好多,然而最根本的,我想还是心境。心顺度年如度日,心烦度日如度年。不管别人的体会如何,反正我自己的感觉是,心境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过去生活中总有许多年,好心境的日子不多,自然也就有度日如年之感。后来的生活境遇比较好了,起码能够昂首挺胸走路,衣食住行也还过得去,心情自然也会好得多。但是对于时间的感觉却依旧,每一天每一年的时光,就像不贬值的老钞票,只要计划着开销花用,心理上绝对没有危机感。给朋友写信或聊天儿,诸如“来日方长”“长年累月”这类字眼儿,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出现。这就是说,对于时间的概念和感觉,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异样,日子还是蛮经得住打发的。其原因也许不再是心境不好, 而是别的什么原因,比如工作的繁忙劳累,比如社会的应酬交际,都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短长。
转眼之间又在不经意中过了几年。直到有一天开始成了“自由”人,不再为上班赶钟点了,不再为工作操心费力了,这时反而觉得时间过得快,一天紧赶慢赶很快就过去了。这时才意识到时间是那么不够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时我这样追问自己。好长时间想来想去,找不出别的原因,后来慢慢才发现,关键就在“自由”二字上。
说起这“自由”二字来,很容易跟“自在”联系一起,的确,只要生活得“自由”了“自在”了,像风一样“轻轻地来轻轻地去” ,随便想想就会知道,那该是多么的快活啊。快活了心情毫无疑问就会美好。在轻松的氛围里,由着自己的性情和爱好,好歹地做点儿什么事情,时间就总是觉得不够用。比如说,侍弄自家养的几盆花儿吧,刚刚把盆土翻松,还未容整理枝叶哪,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再比如说整理书报刊,这就更要费时间了,随便一翻腾就得大半天的工夫。更不要说写文章,时间显得越发过得快,真的觉得这人生太短促。
从个人的生活中,我有这样的体会:人生在世最艰难的事情,并非是面对自然界的沟壑,而是跟同类的人打交道。所谓的人中的强者与弱者,区别就是看你会不会善不善跟各式各样的人打各式各样的交道。会打交道善打交道的人,就是人中的强者好汉,否则你就是弱者孬种。许多人为了成为强者,生命就是这样消耗了。每天睁开眼睛就要盘算,今天我应该讨好谁应付谁,您想能活得不累不苦吗,自然就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即使你不想做这样的强者,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提防险恶之人,你不是也得费精力吗?这日子过得当然不会快活。
挣脱了人际关系羁绊的人则不然,他们像茫茫草原上的马儿,在蓝天下信步溜溜达达,在嫩草清水间寻觅温馨,在灿烂的夕阳里狂奔,在清新的黎明里长啸,不知不觉就忘记了时光流逝。时光是客观的存在,也是主观的感觉。有的时候感觉比存在更为重要。关键还是自己的心境。不少人退休之后完全地“自由”了,管自己的人少了,自己不管别人了,真正地生活在自由自在的天地,就总是觉得一天的时间实在紧迫得不够用,紧赶慢赶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快就到了天黑的时候,有的时候做事情上来兴致,甚至于觉得吃饭睡觉都多余。这时难免后悔地感叹,唉,早知道如此,还不如……
这就对了。不管地位如何显要,名声如何远播,财富如何巨大,其实都只能是个包装,并不能说明快乐与否。生活的质量,还是看心境。没有一个好的心境,哪怕你坐金山泡银河,同样不会有幸福感觉。常听人说,活要活个样儿出来,这话如果未理解错,大概是指出人头地,或者是指有钱有势,这样的活法不能说错,只能算是活法的一种。不过以我的愚见,活出个样儿来,反不如活出个味儿来,活出样儿来是给别人看的,活出味儿来是给自己享受的。您说哪个更好?
2004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