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新注
668300000039

第39章 五言绝句 (1)

鹿 柴①

王 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②, 复照青苔上。

【注释】

① 鹿柴,王维辋川别业的一景,参见《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柴,通“寨”、“砦”,有篱落的村墅。② 返影,日光返照。

【说明】

作者有《辋川集》诗二十首,本书共选二首,此为其一。前有序,列举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等二十景,每首都有裴迪“同咏”,大概当时想自为一帙的。

一二两句写幽静却又非寂灭,唐汝询所谓“幽中之喧也”。

写感觉,捉印象,是王维诗一大特色。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①, 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 幽篁,竹林,即下之“深林”。② 啸,撮口发出长声,即所谓“肉笛”。

【说明】

这也是《辋川集》诗之一,在绝诗中是“古绝”。

作者在竹林深处弹琴长啸,这情趣是别人不易领会的,倒是明月能够懂得,所以来相照了。

送 别

王 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①。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②。

【注释】

① 柴扉,柴门。② 春草两句,意谓到明年春草重绿时,你到底回来不回来。年年,一作“明年”。王孙,指所别之人或游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漂母对韩信说的“吾哀王孙进食”,都是游子意。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注云:“王孙作所别之人解……解王孙者不一其义,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所谓所别之人,其实就是征人。

【说明】

山中送别,回来闭门后,心情就寂寞起来,也更加想念了。惜别的深情,却体现在看似平淡的两句话里。

相 思

王 维

红豆生南国①, 春来发几枝②?

愿君多采撷③, 此物最相思。

【注释】

① 红豆,别名相思子,木本,蔓生,冬春结实如豌豆而微扁,色鲜红如珊瑚,可作饰物。南国,因红豆多产于岭南,故云。② 春来,一作“秋来”。发几枝,又发了几枝。③ 撷(xié),摘。

【说明】

据唐范摅《云溪友议》所记,安禄山之乱,玄宗奔蜀,乐工李龟年流落湘中,曾于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及“清风明月苦相思”两诗,在座的人听了,莫不南望玄宗所在而惨然。

但王维写此诗时只是托物以寄相思,作为抒情诗看,那种感情也还是健康的。

杂 诗

王 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①, 寒梅著花未②?

【注释】

① 来日,指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② 著花未,开花没有。

【说明】

原诗共三首,此为第二首。合而观之,似是女方家住孟津河边,男方旅居江南。看到从江南来的船,便隔河托带个口讯。船又回到了江南,就把口讯转达了,男方又问带口讯的人,绮窗前的寒梅可曾开了。于是对方紧接着回答说: 不但寒梅开了,鸟也啼了,阶前的青草也长出来了,可是这春色只能使她伤心。

另两首并录于下: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送崔九①

裴 迪

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②。

莫学武陵人, 暂游桃源里③。

【作者介绍】

裴迪,关中人。与王维同居终南山,以诗唱和。天宝后为蜀州刺史。又与杜甫、李颀友善。曾为尚书省郎。其诗也以在辋川诸作为佳。

【注释】

① 崔九,王维有《送崔九兴宗游蜀》及《秋夜坐怀内弟崔兴宗》诗。又据《唐诗纪事》,裴迪初与王维、崔兴宗俱居终南。则此崔九当为崔兴宗。② 壑,山谷。③ 莫学两句,陶潜《桃花源记》里写武陵渔人进桃源后,勾留数日便即辞去。后郡太守遣人随其同往,却已迷路了。这里意思是说,不要学武陵人那样,只住了几天就出来。

【说明】

诗是劝崔九既要隐居,必须坚定,入山后,无论深处浅处,都要尽赏丘壑之美,莫学武陵人之暂游即出,因为当时正有些“终南捷径”之类的假隐士。

终南望余雪①

祖 咏

终南阴岭秀②,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③, 城中增暮寒。

【注释】

① 终南,终南山,注见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② 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山北曰阴,也易于积雪。③ 林表,林外。霁色,这里指雪停后的景色,故下云“增”,说明正是积雪。

【说明】

雪霁后寒气反重,因此而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和罗隐《雪》诗的“长安有贫者,为瑞(瑞雪)不宜多”同意而蕴藉。

据《唐诗纪事》,此诗本为应试而作,应是律体,所以末两句是对的,作者却写了四句就交给考官,人家问他下半首,他说:“意尽。”也实在尽得恰好。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 日暮客愁新③。

野旷天低树④, 江清月近人⑤。

【注释】

① 建德江,浙江上游建德县附近一段。② 烟渚(zhǔ),暮烟笼罩中的小洲。③ 客愁新,又新添了客中的愁思。④ 野旷句,因为树木凋零,旷野便愈见其旷,天也好像比树低。这都是从船窗里看到的。⑤ 月,指江中月影。

【说明】

一首小诗,写出一个境界。三四两句中的情景,从前在水乡坐过船的人,可能也有这种感觉。诗里没有用秋字,但野旷加上江清,秋色就萦绕在读者眼前了。

月近人的近,也可解作亲近的近。因为是在枯寂的旅途中,一月临江,也倍有亲近之感,犹杜甫的“江月去人只数尺”。

这首诗,也可看做截五律之上半首。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①。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 春眠两句,起先还不觉得晓之已至,听到鸟声才知道。

【说明】

一场风雨,不知道给春花带来多少灾难。幸喜天已晴了,处处都有鸟儿们在啼唱。

字数不多,语言浅明,含意却曲折深远。这就是好诗。

夜 思①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②, 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① 题一作《静夜思》。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云:“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也可以说,绝句实出于乐府。② 举头句,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按,李诗首句“明月光”一作“看月光”,此句“明月”一作“山月”。

【说明】

二十个字,抵得了多少话。感人语正不在多。不少人在儿童时代就读过无数遍,后来离乡他去,读来仍然感到新鲜亲切,就因为大家都有一个故乡。沈德潜所谓“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

看了这首诗,也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一个是因明月而疑霜,因霜而思乡;一个是连月亮也不及故乡之明。

怨 情

李 白

美人卷珠帘①, 深坐颦蛾眉②。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注释】

① 卷珠帘,写等望。② 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颦蛾眉,皱眉。

【说明】

李白另有一首七言的《怨情》,写一个因丈夫恋新负旧的弃妇的怨情,和这首诗的主题有相似处。

末句“不知心恨谁”,虽未明说,但实际已对读者作了暗示。

八阵图①

杜 甫

功盖三分国②,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③, 遗恨失吞吴④。

【注释】

① 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遗迹曾见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相传即诸葛亮所作。《刘宾客嘉话录》曾记其遗迹。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处,皆在蜀中,以夔州为最著名。图,法度,规模。② 功盖,意谓三国之中,以诸葛亮佐蜀之功最为超卓。三分,指魏、蜀、吴鼎立。③ 江流句,意谓江流虽冲激甚烈,遗迹却终不消失。④ 遗恨句,有好几种说法。从史实的记载看,诸葛亮对刘备之伐吴是不赞成的,隆中初见时,即已有“东连孙权,北拒曹操”之说,后来刘备被陆逊大败于猇亭(在今湖北宜都市北),又说:“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所以这里的“失吞吴”,应是失策在吞吴之意。苏轼主此说。《东坡志林》:“吴蜀唇齿之国,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另外则为以不能灭吴为恨,以诸葛亮不能制止刘备伐吴为恨,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失师为恨。此三说中,又以第一说较长。

【说明】

杜甫初到夔州时作。刘备的伐吴,关系到蜀国的得失极大,诗的第四句,也可看做是对刘备晚年的微词。

此诗也可看做截五律的后半首。

登鹳雀楼①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②,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其高祖时已迁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衡水主簿,因被诬解官,家居十五年,复出任文安(今属河北)县尉,卒。葬于洛阳。

他早年负侠气,每击剑悲歌,放禽纵酒,又家居绛郡,这和他诗歌中表现的气息也相吻合,墓志铭也说:“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噭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这些诗,当时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存于《全唐诗》中的只有六首了。即此六首,便足传世,王世贞且以《出塞》为唐人七绝第一。又如《送别》之“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可诵。

1961年8月号《文物》曾刊《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这里的生卒年等即据墓志。

【注释】

① 鹳(guàn)雀楼,一名鹳鹊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城上,因常有鹳雀栖其上,故名。后被河水冲没。唐代为登临胜地。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② 白日,白字生辣,也切旷野落日之景。

【说明】

一首二十字的小诗,却写出了那么雄浑浩茫的气魄,也写出了宇宙之无限。末了两句,一直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

沈德潜云:“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又,沈括文中的畅当,据1979年版《唐诗别裁集》卷十九校记所考,应作畅诸。诸,汝州人,官许昌尉。

送灵澈①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