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694300000017

第17章 修一颗不为外界所扰的专注心

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山间茅屋中闪烁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

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了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便离开了,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一年后,他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会制约人的发展高度。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就需要将自己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这件事情中去,一心一意,心无旁骛。三心二意是成功的大忌,用心不专常导致一事无成。就像凿井,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开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本焕长老曾经说过:“用功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惭愧心,没有一个恳切心,不能够念念都把心用在功夫上,要开悟谈何容易?”长老的师父虚云老和尚也说:“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

禅门修行提倡一种不为外物所扰、专注于心的禅定功夫。宋代慧远大师曾作一禅诗:“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当年佛陀修行坐禅时,因专注静心,不动宛若静物,因此鸟在他头上筑巢。他身边的芦苇也因时日渐长,而从他膝盖下长出。这恐怕是专注的最高境界。

虚云老和尚也曾因打坐废寝忘食。他在终南山打坐修行时,有一次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便去打坐,哪知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而这一定就定了好多天,并且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非常担心,就过去看望他,见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虚云和尚睁开眼对来客说:“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和我一起用饭吧!”于是他就把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里面的马铃薯已经发霉了,甚至都长毛了。虚云和尚都没有想到,他入定已六七天了。

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围绕一个兴奋点活动,一切干扰统统不排自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业,生死荣辱,一切皆忘。如本焕长老所言:“功夫用起来,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卧不知卧,食不知味,才是功夫。”

专注地做好一件事,也就意味着时间和精力得到了最高效的运用,自然意味着能够产生最好的结果。在做一件事情时,用多少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连贯而没有间断”地把它做好了。这就需要我们集中精神,直指目标,不轻易被其他诱惑所动摇。经常改变目标,见异思迁或是四面出击,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具体而言,“专一”的要点在于:定下切合实际、有可行性的目标;制定计划表,从细处做起,不避烦琐;将自己要做的事进行归类,尽量做到“少而精”,摒弃“多而杂”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