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急,我家孩子也曾是中等生
825200000028

第28章 起跑线上比什么 (1)

起跑线上比的不是考试成绩,比的是孩子拥有的成功资本,比的是综合实力。一个只有考试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很糟糕的孩子,是难以赢得人生这一超级马拉松的冠军的。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差等生,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习惯,有良好的品质和性格,他就拥有了通往成功的船票。

不是“第一名”的乐趣

在很多人的眼中,第一名的学生永远都是最好的。他们学习优异,表现优秀,被同学羡慕,受家长、老师的喜欢。因为这种想法,第一名的学生往往被塑造得像个“神话”。其实,第一名的学生也有很多的郁闷和不快,他们也有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小压力和小烦恼,而不是第一名的学生反而最快乐,因为他们压力小,还有上升空间,只要定位好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就会达到自己最终的目标。

路路有的时候笑称其实自己小学的时候也是考过第一名的,我对他说:“估计是在梦里吧。”他可着劲地笑,大喊“老妈神勇”。“第一名”对于小学阶段的路路来说,一直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而与路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他一起长大,和我们同住一个小区里的方芳的女儿小然。自打小学二年级以来,小然就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那个时候,我和路路爸打心眼里羡慕方芳。为什么同样住在一个小区,同样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但是小然却比路路强那么多呢?可就在我们羡慕她的时候,有一次无意中聊天让我知道,原来第一名的苦恼反而更多。

那一年的期末考试,小然考得很好,数学100分、语文100分,在班级排名第一。我已经习惯看到小然考到第一名的笑容,可是那一次她的心情却一直不好。“她考得不差,可她却很闹心。”方芳坐在小区的椅子上,看着不远处的小然。

“为什么啊,都是第一名了,怎么还会不高兴呢?”没等她话说完,我就疑惑着抢着问。

“名义上是第一名,可是她却因此而闹心,一直都憋在心里,直到前几天她才告诉我这事。”我更加好奇了:“什么事?难道是她觉得自己考得还不够好?”

“不是,因为小然的成绩不是真实的。我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回事,我问她是不是想要保持第一名的成绩,她点点头说,习惯考第一了,都不能接受第二名了。”方芳一边说着一边无奈地摇头。细聊之下才知道,老师在改数学卷子时没有发现小然的一个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卷子发下来后她自己发现了这个错误。如果这个错误被改正过来,小然就是第二名。于是她就私下里把这个小错误改了过来,可是心里却为这件事一直闹不开心。我听着方芳的诉说,想到这些年小然的努力和付出,不禁有些感慨。

对于很多经常考第一名的优秀学生来说,考第二名往往被他们认为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感觉回家之后就无法向父母交差。方芳对待孩子的成绩算是比较开明的,我曾经在街头亲眼看到一位妈妈当众训斥他的儿子,为什么会粗心大意错了一道题而只考到第二名,而孩子觉得自己颜面尽失转身就跑,任凭他妈妈怎么叫喊也不回头。其实,光鲜亮丽的第一名背后往往有着更多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之前,路路和小然都在少年宫上兴趣班。那时路路学的是钢琴,小然学的是舞蹈。可是后来小然因为要去数学老师家补课没有继续学下去,当时的舞蹈老师深为叹息,因为她说小然是她教过的最有天分的孩子,如果继续坚持,说不定会成为一个舞蹈家。而那个时候小然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方芳觉得先把数学补好再来学舞蹈,但是数学是补上去了,舞蹈却停了下来。方芳以前还经常会带孩子去公园、水族馆、动物园玩,可是后来去的次数越来越少。由每周一次变为每两周一次,再变为每个月一次,最后变为基本不带小然出去玩。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小然因为功课紧张,不愿意花时间出去玩,没事就在家里学习或者看看课外书,而长时间待在家里也对她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变得内向、不爱说话,有的时候还忧郁、深沉。

绷得太紧的弦总是会断在最脆弱的部位,一个永远想要得第一的人最终会被压力打垮,高处不胜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小学阶段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有天真无邪的笑容、轻松快乐的学习和充满童趣的嬉戏,而一心想要得第一的小然却失去了很多。路路的成绩虽始终不及小然,生活却异常的丰富多彩。足球场上能够看到他汗如雨下、潇洒的身影;航模小组里能够看到他一脸严谨,与人较真的精神;小厨师大赛上能够看到他泰然自若,淡定神闲的气息。路路的这些经历远比一个第一名要“值”很多,而且他在这些活动中收获了很多幸福、快乐的瞬间,培养了自己很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那次和方芳谈话之后,方芳决定为孩子消除这个“心魔”。她带着孩子去了数学老师家里,当着老师的面把成绩改正了过来,而老师在改正之后的试卷上又重新加上一分,写了一句话:“诚实满分”,小然看着试卷,终于露出了笑容。自那以后,方芳也有所觉醒,觉得孩子现在为了一个第二名都不能接受,以后在社会上肯定会出问题。于是学校活动、社区公益,包括一直放弃的舞蹈又渐渐地回到了小然的生活中。也许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用心学习,小然之后的成绩一直处于第四名、第五名,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小然。她渐渐走出了原先一个人的世界,开始接触社会上的很多人,我们经常能够在夏天的晚上的小区里看到小然在众人的注目下跳舞,每到精彩之处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她的身影也频繁地出现在小区附近的公园里、各个养老院的活动室里、全市的舞蹈大赛中,而她也在跟路路的一次谈话里,把如今的乐趣比作“不是第一名”的乐趣。

第一名固然是好事,可由此带来的负面状况也不容忽视。这种状况在小学阶段对孩子的影响尤为明显。童年时代的成长非常重要,它包括了学习、生活、游戏等诸多方面,不能因为学习而忽视其他不该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学校里,成绩固然重要,但一味地死抠成绩,而放弃了原本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乐趣,无疑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阴影。不必去争第一名,其实很多人生的乐趣并不是第一名所能带来的,对于学习只要尽心尽力就好,而在学习之外,往往会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

第一名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比其他孩子更加优秀,但是千万别认为第一名的孩子就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他们要经受住其他学生不会经受的压力和困惑,而这种压力极有可能令他们的成长天平发生倾斜,让他们以学习为重,其他为辅甚至完全忽略。中等生不必为考不到第一名而苦恼,其实第一名可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学习是一件自主的事,只要自己用心努力就好。学习的目的是成长、成才,所以即使不是第一名,也会得到很多乐趣。

给孩子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养育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其中也有艰辛和疲累,就像《虎妈战歌》所说的一样,培养孩子就像一场战斗。父母虽是战斗场上的指挥员,但孩子才是战场上的主力军,当“主力军”对某件事感兴趣时,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结果,也可以与孩子站在同一条线上,对孩子说:“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夏,楼下的花园里开满了各种花,玫瑰花、蜀葵、串串红、大芭蕉……花开了,蜜蜂、蝴蝶也就来了,孩子们就更高兴了。每到下午5点以后,从学校、幼儿园回来的孩子们三五一群就开始在花园间的小路上疯跑、玩耍,而妈妈或者奶奶们则站在花园中心的小广场上东一句西一句地聊天。

初夏的傍晚很舒服,院子里飘着淡淡的槐花香,小花园旁几个孩子站在花园的竹栅栏后急切地争论着什么,其间还能听见小嗓门比较高的乐乐说:“就是,就是,我奶奶告诉我的。”间或能听到2号楼的林林小声地抗议,而乐乐的妈妈和林林的奶奶正站在我的面前聊天,她们听见了孩子的争论,但并没有过去看原因。这一点上她们和我一样,觉得孩子之间争论一下没有关系,只要不动手就可以了,所以两个大人继续自己的话题。

一会儿,林林跑过来问奶奶:“奶奶,小花园里那棵是牡丹花吗?乐乐说是牡丹花,我觉得不是。牡丹花怎么能不开花呢?”我站在槐树下,听着林林的问题,知道他问的就是小区里唯一的那棵新栽的牡丹花。最近小区物业正在搞绿化,原本花园里种了很多蜀葵,结果蜀葵生了虫,又把旁边的海棠污染了,弄得大家怨声载道。物业在人们的抗议声中,只好拔了部分蜀葵,改种了牡丹,结果满园的牡丹花苗,只有一棵存活,因此它几乎成为这个小区花园里的传奇。可能林林奶奶也想到了这点,转头就对林林说:“嗯,对,乐乐说得对,它就是牡丹。”林林听了奶奶的回答,“哦”了一声又去找乐乐哥哥玩去了。一会儿又跑过来问:“牡丹花是什么样的?”“就像咱们家被子上面的花一样。”林林“哦”了一声又跑去玩了。不过,这次以后,他再也没有跑过来问奶奶问题,直到回家。

几天以后,我在小区花园里又见到林林和奶奶站在那株牡丹花旁,祖孙两个人正在研究牡丹花呢。我走过去和祖孙两人打招呼,问他们在做什么。原来,今天林林突然想起要看看牡丹花,尽管家里人都告诉他,这棵牡丹今年不会开花,他还是想要下来看看,恰巧奶奶要下楼散步,祖孙两人就一起下楼来了。和祖孙俩聊了一会儿,我转身去花园旁边的石子路上散步。

看着祖孙两人在小花园旁边一问一答,恍然明白为什么教育专家们都在说“只要有爱,孩子就会健康成长”了。其实,前几天看到林林奶奶直接告诉林林答案的做法时,我很想上前去告诉林林奶奶,林林问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兴趣的机会,我们不能只干巴巴地回答他,但是想到每家有每个家庭的教育习惯,而孩子也有适合的习惯,所以忍住了。而今天,林林奶奶肯下楼来,陪着林林再一次看这株牡丹,并且回答林林那一大串的问题,不正是我想要告诉林林奶奶的吗?

孩子天生对万物好奇,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要问,也会对很多东西好奇,而孩子的归属感比较强,如果站在孩子的同一起点上,与孩子一起追寻问题的答案和本质,那么孩子对问题的印象会更深刻,同时对探寻问题的过程也会更加感兴趣。

在教育路路时,一开始我也习惯于直接告诉路路答案,因为这是我们小时候便接受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血液里,丝毫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直到有一天,我做儿童教育的同学来家里闲聊,恰巧路路又来问问题,而我又像往常一样直接就告诉路路答案,还自以为自己做得多好。等路路回房间的时候,老同学才有点责备我,说:“你就是这么教孩子的啊!”我不知所以,问:“怎么了?”

同学看着我一脸茫然的样子,好气又好笑地给我解释:“其实你做得并不是不对,可能我是搞儿童教育的,忍不住就想提醒你,你这个妈妈可以做得更好。”看着我不懂,同学又继续解释说:“儿童学习并不是你在教,而是他在学,是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在起作用。虽然儿童对世界万物都很好奇,但是他们所知的与已经有了几十年阅历的大人相比是非常有限的。简单说来,就是你觉得孩子问你问题是好的,你回答了也没有错误,但是孩子认识事物有限,能想到的问题也有限,他们认识某个事物时只能遇到问题提问题,而提的问题很可能只是他不知道问题中的一个,关于其他问题,他甚至都没有想到过,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想知道。”

同学以为她说得已经非常明白了,但是我却完全被同学绕糊涂了。最后,同学只好问了我一个现实中的问题:“路路是不是经常围绕同一个中心问你问题,却并不是同一天问或者同一时刻问?”我想了想,确实如此:“那不是小孩子的常情吗?”

“重复问同样的问题是儿童认识世界时的一个现象,不过,如果孩子围绕的是一个中心,但问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则表明孩子在探索,而且第一次探索并没有给他答案。另外,孩子喜欢问同一个问题的原因并不是他的发展问题,也有可能是他对你的答案根本没有印象,而他对这个问题又十分好奇导致的。”说完这句,同学又补了一句:“教育孩子得讲究策略,这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