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23

第23章 蜀道民俗醉四方 (1)

古老的蜀道上,千百年来各地各类人物频繁往来,带来不同的历史、文化、思想形态和生活方式,相互融合,自然而然形成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相习成风,传承下来。这些民俗如芬芳的花儿布满条条古道,令人陶醉。

第一节 交通习俗树风尚

一、行路护路道德风尚

嘉陵道上发现古代交通道德规范的宋碑《信制令》,碑文云:“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除第一条有封建意识外,其他三条都有积极意义。行路礼让,说明蜀道沿线群众很注重礼仪。金牛道剑阁段宋碑上的“县路翠,武功贵;县路青,武功荣”,总结了种行道树的意义和作用,表明种树关系地方经济发展、本地知名度的提高,因此种树、护路逐渐成为剑阁段沿途老百姓的良好风尚。

二、行话和行规

蜀道上交通运输行业在长期劳动中形成了内部常用的专门用语叫行话。一般人不太理解,比如背运行业背二哥的行话“脚头”,指背运业的“关火匠”(负责人);“起杵”,指在前头带领背运队伍的领路人。船工的行话如“搁综”,指上滩时船工拉纤时形成的合力;“号子客”,领头喊号子的船工。抬轿行业的报路对话,如前面报“大钉带小钉”,后面应“脚跟高上长眼睛”——这是行业隐语,前者的意思是路上有泥石顶脚,后者的意思是自己脚上有眼,看得清楚。

行规:背二哥都是成群结队上路,为了劳逸结合,安全行走,约定俗成行路口诀“七上、八下、平十一”;唱背二歌,以缓解疲劳。又如行船的规矩,七八只船编成一个船队,前头的船叫领船,最后的船叫伙食船,来往一个航程,按人头平摊伙食账。

三、禁忌和祈福

蜀道上的背二哥、船工等苦力,因劳动强度大,险情多,于是产生了消极防范的民间习俗——禁忌。禁忌分语言和动作两类。语言禁忌如:船工禁说与翻船有关的字、词如“复”、“倒”、“沉”、“没”、“起火”、“搁浅”等。动作禁忌如:船上的桅杆不准生人摸;民间认为船头是“青龙”,不准妇女从船头上船;船工吃鱼时,吃光了一面,应将中间的刺骨剔去再吃另一面,不能把鱼翻过来吃另一面;行船前,船工打破碗,须改日再开船;背二哥的打杵子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祈福:背二哥在山岩边休息时,常取树枝折成寸把长短节,插进岩缝里,乞求神灵保佑自己腰腿不酸痛;船工信奉水神杨泗将军,农历六月初六举行祭祀。

第二节 消费习俗特色浓

旧时,蜀道沿线民众服饰比较有特色的是:男性头包白帕,女性拴围腰帕;白马藏族帽侧插白色鸡翎。饮食和住宅习俗也颇有特色。

一、头包白帕的习俗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五出祁山,操劳过度,病死军中。噩耗传来,百姓悲痛万分,为他披麻戴孝。为了表示长久怀念,谁也不愿揭下来。可是孝布披在身上干活不方便,后来有人想办法,把白孝布盘在头上,大伙跟着这样做,头包白帕的习俗便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

二、妇女拴围腰帕的来历

旧时,金牛道沿线川北一带妇女爱拴围腰帕,上达衣领,拖到腰下,严严实实把心蒙住,故又叫“蒙心帕”。民间相传,古代有个皇帝,装扮成相公骑马下乡了解民情。有一天,皇帝见一农妇正从农院里出来,便一脚离开马鞍,一脚踩在鞍上,问道:“大嫂,你看我是要下鞍还是上鞍?”农妇马上一只脚踩到门槛外,一只脚在门槛内,问道:“大哥,你说我是要进门还是出门?”皇帝答不上来,被村妇难住,羞愧难言,于是下圣旨,给全国妇女每人发一张围腰把心蒙起来,以免她们心思过于灵巧。其实,妇女拴上围腰,平时保洁,冬天保暖,作用可多呢。

三、白马藏族帽插鸡翎的习俗

阴平道上的平武居住着一支古老的民族——白马藏族。他们的服饰独特,无论男女老幼,头上都戴一顶荷叶形的盘盘帽,女性在帽侧插上几支白鸡翎,挂上红黑蓝三色线制的穗子,表示美丽温柔;男性帽上插一支硬的鸡翎,表示正直。传说,公鸡叫鸣,救出了被关押的报信同胞,拯救了一个民族,所以白马人在毡帽上插白色鸡翎以纪念雄鸡。白色鸡翎既是白马人的标志,又是顽强勇敢的象征。

四、饮食习俗

在蜀道沿线广元、昭化、剑阁一带老百姓自古以来有吃酸菜的习惯。酸菜配置的食物有酸菜米饭、酸菜稀饭、酸菜面、酸菜汤等,口味清香。因这一带山区水质较硬,碱性重,本地人为了体内酸碱平衡,故大人小孩都爱吃酸的东西。久而久之成了习俗,所以民谣云:“广(元)、昭(化)、剑(阁),离了酸菜不吃饭。”

五、住宅习俗

蜀道沿线山区平坝少,农村选择房屋地基较难。为了不占良田,常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建造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在坡地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支撑,上方竖较短的木柱支撑,或用石块砌成矮墙,墙上立木排,与房屋高矮相等,上面铺楼板。楼上住人,楼下设猪圈、拴牛、堆柴火等。吊脚楼巧妙利用空间,背风安全,舒适通畅。

第三节 民间习俗寄希望

一、广汉保保节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金牛道上的广汉城人流如潮,争看“拉保保”活动。拉保保即认干爹(拜干爹),是广汉传统的习俗。旧时,父母认为小孩要过“保关煞”,在农历正月十六“游百病”这天,大人带上幼儿到房湖公园古柏前,看中游人便上前拉住。如游人同意,便一同在古柏树下点燃香烛,举行“拜干爹”仪式。从此,双方大人互称亲家,干爹成了幼儿的保护人。

“拉保保”民俗源于清代康熙年间。相传有一年农历正月十六“游百病”后, 一村姑被二流子调戏,恰遇州官出巡,村姑急中生智,拦住大轿喊“干爹”,二流子被吓跑。村姑向州官说明原委,州官赞扬她机智勇敢,并收为干女。于是百姓认为“拜干爹”会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从此拉保保拜干爹的习俗就这样传下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拉保保活动除去了“保关煞”迷信成分,内容到形式都有变化。1983年当地政府将其正式命名为保保节。这天,免费为儿童进行体检、寿险公司开办“保保节险种”。这些举动体现了全社会关心下一代的良好风尚。

二、祈福求治

旧时,蜀道沿线山区农村缺医少药,更缺乏医疗常识,对疾病往往束手无策,特别是小儿患病,更显得无能为力。如遇小儿夜哭,大人把治病希望寄托在众人身上,用红纸写上祈福求治词语,到处张贴:

小儿夜哭,请君念读。

若儿不哭,谢君万福。

第四节 民间节会许心愿

蜀道上的节日从内容看,除全国性纪念节日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庆贺节日如春节、祭祀节日如清明节外,还有许多其他节会。金牛道上广元女儿节、昭化古城三国文化节、剑门豆腐节、利州山歌节,阴平道上青川有熊猫节及山珍节等;全国性的社会民间组织行会如泥木石业的鲁班会、商贩业的财神会等;蜀道地方性的庙会有七曲山庙会、青莲长寿会、绵阳上九会、新都木兰庙会等。

一、广元女儿节

女儿节的由来:相传农历正月二十三是武则天的生日,每到这天,衣着节日盛装的女性成群结队先到皇泽寺烧香许愿,接着会沿嘉陵江至塔山湾一带江岸春游、对歌。民谣云:“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这是古代广元妇女思想大解放,享受自由生活、争取男女平等的具体行动。1988年广元市人民政府根据民俗将女儿节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这天举行凤舟赛等各种妇女文化体育活动,展现广元当代妇女的风采。

二、七曲山庙会

七曲山庙会是为纪念文昌而兴起的民间活动。

文昌,即张亚子,东晋越西(今四川凉山州)人。为了替母报仇,徙居梓潼七曲山。相传他在潼江蜕化成龙,借水淹许州,除贪官。后人为了纪念他,遂建七曲山大庙文昌殿。元代,张亚子被钦定为“忠国忠孝益民正直之神”,即文昌帝君。旧时,进京学子赶考前常要敬拜,于是,文昌帝君又变成主管教育之神。

七曲山庙会始于五代十国后晋,庙会分春祭(农历二月初三,文昌生日)与秋祭(农历八月上旬,文昌忌日)。春祭是主祭。地方官员、绅士先到正殿敬天地,敬文昌,读祭文,唱赞词;接着,善男信女烧香拜神,捐钱捐物;而后抬文昌塑像巡游县城,期盼文昌一路为百姓扫荡瘟疫,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新中国成立后,大庙庙会除保留民俗活动外,还开展地方文艺表演,举办商贸交易活动。

三、新都木兰庙会

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二,是金牛道新都传统的木兰庙会。据史载: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新都蜀中花木兰韩娥,女扮男装,投身反元义军,屡立战功。后人敬仰她,在木兰山建木兰寺。

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开始办木兰庙会。庙会期间,除一般烧香拜神活动外,省内外各地农民带上粮食和蔬菜种子到这里放上一夜,俗称“寄窝”,目的是沾地气,企盼来年庄稼有个好收成。“寄窝”的习俗后来演变为民间种子交易会。

四、成都花会

春风吹到锦江滨,绚烂春光上已辰。

怪道沿街声不断,买花人嗔卖花人。

这是《锦城花会竹枝词》,赞颂成都花会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