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下蜀道
848900000024

第24章 蜀道民俗醉四方 (2)

成都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花木,为举办花会打下基础。传说农历二月十五是“花朝日”,又传是李老君生日,故这天在道宫成都青羊宫举办花会。会期长达三四十天。届时,市郊花农把花卉运来,名花荟萃,争芳斗艳。赛花、赏花、购花盛况空前。成都花会形成于唐代,经过历代发展,现在花会发展为以赏花购花为主、选购吃穿日用品为辅的丰富多彩的物资交流会。

五、南江灯火节

南江灯火节是蜀道上第一个缅怀红军的地方性节日。

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红三十一师师长王树声率部攻克甑子垭后,分三路开进米仓道上的南江城。这是红军入川解放的第一个县城,当时广大群众敲锣打鼓欢迎红军,军民联欢,举行灯火游艺晚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前立一高凳,放装桐油的长明灯。为纪念红军解放南江,县苏维埃决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为“灯火节”。“文化大革命”期间,灯火节被视为旧俗停止活动。1984年南江县委、县政府决定恢复这个川陕苏区留传下来的红色节日。

第五节 强身健体话竞技

一、西安斗鸡赛

西安城乡每到春节或农闲,盛行斗鸡杂艺,是一项群众性游艺活动。斗鸡开始,两位鸡主怀抱雄鸡,走上斗鸡赛台,逐渐靠近,把鸡放在地上,当要接触时,鸡主把鸡拉开,如此反复数次,激发雄鸡斗志。当两只雄鸡怒气达到高潮时,鸡主示意斗鸡开始。评判员发出比赛信号,两只雄鸡伸头向前,一起一落,经两三分钟结束决斗。最后给胜出鸡的鸡笼挂红,鸡主得奖品。

二、梓潼登高慕相如

金牛道上的梓潼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登长卿山活动,拜谒相如读书台遗址,登高望远,祈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相传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进京路过梓潼时,在此山腰古刹攻读诗书,成就功名。唐明皇入蜀避难时,听此传说,甚为感动,敕封此山为“长卿山”。后来文人墨客路过梓潼常慕名登山望景。这个习俗传到民间,形成正月初八登长卿山的民俗。

三、巴州登高念李贤

农历正月十六,是巴中传统的登高节。据史载,章怀太子李贤被武后以“反叛罪”废为庶人,唐永隆三年(公元681年)发配巴利驿道上的巴州。李贤思念父王,于农历正月十六登上南龛,翘望京城。人们为李贤的忠君、骨肉情所感动,此后,相沿成习,形成地方性登山活动。

四、达州登高忆元稹

正月初九送元稹,达州人民把山登。

沿袭至今千余年,缅怀廉吏寄深情。

这是记达州登高节的一首打油诗。荔枝道上的达州每年“元九”(农历正月初九)登高的习俗源于怀念唐代元稹而兴起的。元稹(公元779—831年),字微之,唐朝诗人。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移任通州(今达州市)司马。任职期间,清正廉明,扶持农桑,奖励农耕,倡导文风。任职四年后离任,群众扶老携幼赶来送行。大家为了多看他一眼,纷纷登上翠屏山,遥望他远去的背影。相传元稹是正月初九离开的,民众便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登翠屏山,于是达州“元九”登高的习俗就这样传下来了。

五、火盆山抢木童儿

旧时,阴平道上江油武都火盆山庙会上有一项抢木童儿的游戏引人注目。庙会中午,正是人多热闹时刻,抢木童儿游戏开始。道士点燃香烛,将六个大小不同的木刻“童儿”放在神桌上,顶礼膜拜。然后一手拿香烛,一手拿木童儿,口中不断念开光词,再用蜡烛在木童儿脸上晃动,然后分几次将木童儿抛向空中,让群众争抢,抢得多的为胜利者。抢木童儿习俗源于古代陈塘关李靖迫害哪吒的神话传说,反映人民群众对弱小儿童群体的关注和拯救。

第六节 欢歌跳舞乐陶陶

一、群众歌咏活动

蜀道沿线,无论田间地头、山梁河谷,时常飘来悠扬宛转的山歌。古道上的背二哥,放下打杵子歇脚时,就哼起震响山谷的高腔背二歌;江上拉纤的纤夫喊着荡气回肠的船工号子;包谷地里薅草的农民唱起热闹、浑厚的薅草歌;地下深处的运煤工哼起风趣的运煤山歌;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要“编个山歌搭上言”;打柴也不忘唱歌,“出门一声山歌子,进门一背块子柴”;坝头、巷尾还有民间艺人说唱叙事长歌《吴幺姑》、《月儿落西斜》。山歌和吃饭一样,一天也离不开,“不唱山歌冷秋秋”。

蜀道山歌民间储量丰富。一个歌手唱:“山里人来会唱歌,你的没得我的多。屋里装了几柜子,坡上还有几岩壳。”另一个歌手唱道:“我的山歌没好多,牛毛没我山歌多。唱了十天搭八夜,才唱一只牛耳朵。”

蜀道群众歌咏活动源远流长。据《巴州志》记载,“春日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炮,放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合,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说明在明清时期,巴州一带就盛行打击乐器和唱歌相结合的歌唱形式。《广元县志稿》云“耕夫垄上谣,负者途中歌”,证实古代广元地区田间、背运劳动歌十分发达。川陕苏区时期,革命根据地专门组织“鲜花队”(妇女歌咏组织),教唱红色歌谣,宣传共产党政策,唤醒民众。新中国成立后,不断举办山歌表演,许多农家乐把本土歌谣作为迎宾曲。

二、耍龙灯

蜀道沿线城乡喜庆节日时,都有金龙飞舞的“耍龙灯”活动,民众借此活动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龙灯制作简便,多用竹片和铁丝捆扎成圆形骨架,分龙头、龙身、龙尾。用布做鳞片;龙身可长可短,一般7至11节;龙头要高昂,龙嘴张合自如,二瞳圆睁,气宇轩昂。

舞龙演出,武生手执绣球,在锣鼓声中引龙登场。领舞(舞龙头者)指挥其他舞龙者表演龙的飞、腾、跃、跑等动作,形成巨龙腾飞、翻江倒海的气势。

农村还有几种简便、风趣的龙舞形式。板凳龙舞:利用农家现成的长板凳,两人一前一后,用双手托起四只板凳脚,便可表演龙的各种动作。水龙舞:陕南有此习俗;用柳条扎成龙头,谷草扎节成龙身、龙尾;水龙出行,众人在鞭炮声中向龙浇水,求神祈雨,保农业丰收。火龙舞:广元朝天一带有此习俗;过年时,为了增加热闹气氛,舞龙的四周安排数人冲烟火,让龙在烟火中上下翻滚。

三、朝天唢呐

唢呐是金牛道上朝天一带民间吹奏的乐器,不分时令节日,凡婚丧嫁娶,修房上梁,唢呐队都要被请去热闹热闹,渲染气氛。

唢呐曲牌有独奏、对奏、齐奏等多种形式,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比如:送葬的独奏《哭丧调》,充分表现了悲哀、忧伤的情调;喜庆时刻吹奏的《鸡啄米》曲牌,妙趣横生,充满欢快气息。

演奏唢呐的民间艺人演技娴熟,单吐、双吐、花舌都能运用自如。有的还能循环换气,模仿人笑马叫、鸟语鸡鸣。演技高超者还一人同时吹奏两支唢呐,令人拍手叫绝。

朝天唢呐源远流长,相传起源于秦汉。民间传统曲牌有《十面埋伏》、《将军令》等几十种。

第七节 流行俗语趣味多

俗语,又叫顺口溜、民谣,是民间口头流传、语句定型的短语。蜀道沿线群众千百年来用亲身感悟创造了许多耐人寻味、内容丰富的俗语。

不是寒溪一夜涨,哪有汉代江山四百年?

这则俗语记述秦末楚汉相争时期,“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韩信离项羽投奔刘邦,未被重用,不辞而别。因寒溪涨水,萧何才得以追上韩信,劝返汉中,说服刘邦,拜为大将。后韩信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使两汉延续400余年。俗语虽夸大了韩信的个人作用,但肯定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是韩信提出的声东击西的计策。刘邦在汉中称王,为制造假象,假意派人去整修烧毁的褒斜道,却暗中从陈仓道进军占领宝鸡,出其不意平定“三秦”。

蜀道通,蜀国亡。

传说秦王欲伐蜀,苦于道路不通,采用“石牛屙金”之计,诱使蜀王派五丁打通秦蜀古道。公元前316年,秦王乘机一举灭蜀。

蜀汉兴,起葭萌。

葭萌,即今昭化,金牛道上重镇,水陆交通便捷。刘备被益州牧刘璋推为大司马,北上汉中讨张鲁。刘备来到葭萌,见此地地势险要,物产丰富,便驻扎下来一年之久,屯粮练兵,安抚人心,为建蜀汉政权打下基础。

刘禅亡了国,害了阿斗柏。

刘禅,刘备之子,蜀汉后主,阿斗是他的乳名。因沉溺酒色,亡国,押往洛阳途中,在金牛道翠云廊一古柏下躲过雨,取名“阿斗柏”。当地老百姓听说他甘心当亡国之君,乐不思蜀,愤恨地对阿斗柏树刮皮、火烧。故有此谣流行。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廖化,原为江湖好汉,蜀汉普通将领。蜀汉后期,名将先后死去,姜维伐魏,常以他为先锋。俗语寓意“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西安有座钟鼓楼,半截立在云里头。

西安城内西大街路北有座鼓楼,东与钟楼遥遥相对,楼高33米,宏伟壮丽,故有此谣。

石门对石虎,金银二万五。

若要打得开,买到汉中府。

陕南石门隧道对面,有一座山峰,形状如虎。石门、石虎两座山峰相对耸立,构成汉中的北部门户,形成固若金汤的天然屏障。

守住剑门关,四川得安然。

金牛道上剑门关,两山对峙,其状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中原入蜀的北大门。俗语概括了剑门关在四川的特殊战略地位。

一季庙会,富了千家。

一季庙会,万人兴奋。

这则俗语概括了梓潼七曲山庙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庙会春秋两季举办,省内外商家云集,实现文化经济并茂。

要看美女西山观,要吃包子窝窝店。

西山观,在绵阳城区西山,每年正月初九举办庙会,青年男女精心打扮,美女如云。“窝窝店”,绵阳地方风味小吃名店,以包子味美、馅多而闻名。俗语概括了西山观庙会的主要内容:看美女,饱眼福;吃包子,饱口福。

游遍千里蜀道,胜读半部《三国》。

三国时期,蜀魏战场主要在蜀道,留存的三国遗址(迹)200余处,另有大量相关的纪念性建筑物、雕塑。游览参观,体会更深,故有此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