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心悦诚服
979600000023

第23章 让孩子完整表达

这是一位妈妈的日志:周六早上孩子说有个小事,问我能不能给他买套《第五空间》的光盘,花他的钱也行。我说:“本来就反对你看电视,还能给你买?”孩子一个劲说光盘如何好看。我说:“你这个假期打算怎么过,就像现在这样吗?”我让他谈谈他的计划。孩子说:“你说吧。”我说:“你的计划,怎么让我说?”孩子说:“我计划每天看5个小时电视。”我说:“我对你的计划不满意,每天除了吃、睡,能余几个小时?为什么先将看电视排在第一位?”孩子说:“那看4个小时吧。”后来又改成3个小时。我说:“要不先计划学习吧?”孩子说:“跟以前一样。”我说:“可以,但得坚持背诗,每天看20分钟英语。”孩子说:“每天得看三四个小时电视。”我说:“晚上不能看电视。”孩子坚持除了有球赛例外。最后孩子说:“每天上下午各学习一个半小时。”我说:“开学后有线电视取消。”

这是一个妈妈与孩子“谈判”的片段,过程很简单:孩子提出想买《第五空间》的光盘,妈妈要求他说说自己的假期安排。

乍一看这样的场景很熟悉,也并不觉得有问题。如果仔细读几遍,感觉便不同了。你会发现,亲子间的谈话节奏显得非常急促。

买光盘和假期安排虽然有联系,其实是两件事情。既然讨论到假期安排,我和这位妈妈探讨了一种可能,如果她等孩子说完再回答会怎样呢?很显然,孩子开口便说看5个小时电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和妈妈相似,都会觉得不合理。在这里,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他如何安排其他项目。这个安排过程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比如孩子计划的事情比例失衡,全都是休闲娱乐,没安排学习内容;或者不切实际,所有时间加起来超过他自己的负荷能力,比如一天排出28个小时。如果这样,我们完全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善意地调侃一下,孩子自然会修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排到一半,孩子自己发现排不开,主动削减看电视的时间。

从好奇心的角度,我们非常希望看到孩子制定计划的过程。从费心程度来讲,让孩子说完是最省力的办法。如果孩子自己能及时调整,我们何必多费唇舌呢?如果他的计划有亮点,我们可以趁机肯定;如果计划有明显漏洞,我们不妨点拨一二,让他自己去修改,直到双方满意为止。这是孩子费心、大人省力的模式,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学会了怎样制定计划、修改计划。对孩子而言,制定计划绝对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需要全盘考虑、合理统筹,并学会劳逸结合。

再回顾这位妈妈的日志,我们能清晰感觉到妈妈的意志力,是妈妈在左右这个计划的进程,而孩子的愿望和意志反倒被模糊了。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孩子吗?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遇到反对的声音马上怀疑自己并作出妥协;没有主见,总是喜欢从别人那里讨主意。一件事情,才讲几句便试图寻求认同,总是用探寻的眼神看别人,寻不到便心里没底,甚至说不下去;让渡独立思考的权利,总是问“你说我该怎么办”……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随意打断孩子,代替孩子思考,帮孩子安排。

我又想起另外一位初三学生家长的日志:吃饭时儿子说现在数学作业做得很好,被老师表扬了无数次,很高兴。还说明天要帮老师检查数学作业,说到这里他说了句:“明天可以整人了”。我说:“为什么呢?”儿子说:“看见他不爽。”我问他不喜欢谁,他说张××。我又问儿子为什么,他说:“我们全班都不喜欢张××!”我说:“你不喜欢他什么啊?”儿子说不知道,我说:“你是因为别人不喜欢他,你也不喜欢他的吗?”他说张同学长得不好看,我说:“长相是他爸爸妈妈给的,跟他无关。”儿子不说话了,还说张同学被收了手机什么的。我说:“你讨厌他,可以不理他,但是整人就不好了。”儿子马上说:“要是他不乱做我也不会整他。”我说:“你这样的话老师让你帮助他检查就是错误的,你以前被查到过吗?”儿子说:“当然了,不过现在不会这样了,我们同学都这样。”我说:“这是小人才做的事,你要做个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用在与人交往时是最有用的。”儿子没说什么。

母子之间的话题,从“整人”开始,以“要做个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束,可以说,上升到了很高的道德高度。看完这段话,我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孩子打算怎样“整人”呢?那个张姓的孩子不招人喜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结果妈妈回答不上来。虽然母子聊了很多,但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交谈,而是“交谈的碎片”。妈妈听到“整人”这个敏感词,便立刻着手教导孩子。谈话的过程更像是对孩子的采访和审问,聊到后面,妈妈的指向性越来越清晰,孩子明显处于防御状态,最终谈话以沉默收场。

我建议妈妈不要打断孩子,不要急着作价值判断,而应该先倾听,弄清“整人”的具体含义。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整人”可能是恶意的,也可能是善意的玩笑。如果是善意的,这不过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已。从常理来推测,孩子既然能坦然和大人聊这件事情,应该不会做得太过火。另外,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班集体里,“整人”也是有前因后果的,孩子可能“被整”过,同时,他的行动也会带来自然后果,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平衡的智慧和能力,他会考虑自己的处境,把握好行动的尺度。听孩子讲完,如果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妥,我们可以就具体的事情点拨一二,也比“要做个君子”之类的话更有意义。而孩子说到张姓同学不受欢迎,则是很好的人际交往个案,不妨问问张姓同学都做了什么,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应该怎样对待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同学的得失,也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孩子定会引以为戒,这本身就隐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向来认为,深刻领悟一个道理的标志是体现在行动中,而不是体现在口号中。

一个人在说话时总是被打断,感觉会怎样呢?我曾在咨询中深刻体会到这种感觉。有位妈妈找我咨询,她语速很快,总是不断地转移话题。最终我不得不停下来和她讨论我的感受,我对这位妈妈说:“和你聊天的时候,一个话题没说完,你就急着进入下一个话题,且每个话题都是如此,我感觉很急躁,总想在你转移话题前抢着把话说完。另外,我发现你总是想着下一个话题,并没有认真听当前的讨论,我感到不被尊重。说这些话并不是故意挑剔你,而是因为我的感觉和你孩子的感觉是重合的。你没有耐心听他讲完。孩子既没有充分思考,也没有完整表达,母子都在争夺话语权,根本没心思倾听对方说什么,结果只是自说自话,没有形成真正的沟通。这时候彼此都会认为对方‘不听话’,想控制对方。这样,孩子的急躁、不听话、做事没有计划性、与同学关系不好等问题,就都找到了根源。”

于是我建议这位妈妈,孩子说话的时候,把自己想说的话题记在心里,先耐着性子听孩子讲完,孩子讲完后还可以停顿几秒钟,看他是否有补充的内容,然后再讲自己的话题。当然我们也有完整表达的权利,如果孩子打断我们,我们也可以要求他先把话题记在心里,等我们说完再让他说。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孩子讲完后我喜欢简单概括孩子的要点,比如:“你是说想先去找同学玩,顺便买个玩具,回来再做作业,并且会自己安排好时间,是这样吗?”这样做看似多此一举,事实上可以避免误会,并且孩子能感受到被尊重,确信我们听懂了他的话。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样核实一下,后面的沟通往往会非常顺利,哪怕我们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他也在这个协商的过程中得到了尊重。

当然,让孩子完整表达也是对父母的一种考验。许多时候我们过度强调自己的意志,在孩子面前,有“君临天下”的感觉。任何权力不受约束都必将走向独裁。一个家庭里没有监察机构,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必须自律。要时刻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没有无限的权力。我们要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回到平等的位置与孩子对话,允许孩子讲出不同的意见,并具有包容的气度与胸襟。在人际交往中,随便打断他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对孩子也一样。

学会计划,学会思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孩子一思考,估计上帝得笑得肚子疼。所以,我们不要过于强调思考的结果和正确性,要允许孩子反复地犯错误,不怕孩子犯错,怕的是孩子终止思考不再犯错。这些思考说到底是一种练习,任何事情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精确化的程度,而这恰好是能帮助孩子成长的绝佳过程。

我们都希望孩子独立,其实生活上的独立比较容易训练,思想上的独立才更难做到。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主见,就不要急于打断他、左右他的思路,而要给孩子完整表达、独立修正自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