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以后,孟轲再次求见惠王。近侍禀报惠王,惠王想:"不让老丈把话说完,看来真还不行。"传话说:"见。"
孟轲谨小慎微,走进大殿,见惠王,施过大礼,说:"君王召见,乃草民之大幸。"
惠王看张仪和惠施一眼,说:"难得长者来,一起到外面走走,如何?"
张仪说:"林苑里有湖,大王可与老丈边赏景致边聊。"
惠王问惠施说:"爱卿可同往?也好一同听听老丈高论。"
惠施会意,说:"这样最好,惠某也好领教领教。"
林苑宽阔,假山、湖、花圃、林荫道、猎场、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只要人间有,惠王就有本事弄到这里来。搬至大梁,时间不长,王宫却修建得很快,精致而华丽。特别是供惠王享乐的场所,比雒阳气派得多,奢华得多。孟轲自幼节俭,见不得这等奢靡。特别是两天前混在人群里看解牛,心里更不是滋味:百姓靠牛耕地,养家糊口,惠王却以看解牛为乐,王道何在,仁政何在,恻隐之心何在?当时,他真想站出来直谏,但他知道,这样做,惠王不但不会采纳,反而会惹来杀身之祸。孟轲心里不好受,什么话也不想说。
林苑里有山有水,比宫里凉爽得多了。白鹤翻飞,麋鹿跳跃,水中鱼凫,怡然自得。林荫小道,光影点点,花香扑鼻,孟轲想:"这地方真好,亏臣子们想得出来,修这么好的去处,供君王享乐,可是,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啊。"
在家乡的时候,有一年发大水,沿河百姓房屋全被冲垮,死人无数;跟着发了瘟疫,整个村子的人都死了,连掩埋的人都没有。可是,国和国之间还在打仗,还要派粮、派钱、拉伕。孟轲以为只有洪水为患,鲁国才这样。殊不知从曲阜到临淄,情况更糟。他想劝劝齐王,又想齐王正在千方百计搜罗人才,雄心勃勃,要像他的老祖先齐桓公那样称霸,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又听说魏国连战连败,惧秦而迁都大梁,亏吃够了,说不定能听得进他的意见。所以,信心百倍地赶来。
孟轲满怀希望,可是,惠王无心于此。第一次接见,就很勉强;后来又推说有事,其实是去观赏解牛;眼下接待孟轲,不过是做做样子,免得落下闭塞言路恶名。惠王东张西望一阵,问孟轲说:"老人家,你看这里还可以吧?"
孟轲见谈机出现,接过话说:"这里固然好,可是,只有君王能享受,老百姓却没这福分。以前周文王建灵台,自己不急。但是,老百姓都很用心修建,很快就完成了。原因是文王体恤百姓,不肯过多劳民,百姓拥戴,才修得这样快。"
惠王听着不入耳,想:"你和孔老夫子一样,动不动就搬出尧舜,搬出周文王,他们是他们,孤是孤,干吗要学他们?孤学他们,克己复礼,讲中庸之道,好让别人把大梁吃掉?笑话!"惠王很想几句话把谈路堵死,又想不能这么粗鲁,转了个弯,说:"对于大梁,对于老百姓,孤也算是尽力了。魏迁都以前,河内歉收,孤把百姓迁往河东去谋生。走不了的老弱病残,送钱送粮赈灾,百姓不见增多。邻国没有这样做,老百姓也不见减少,是什么缘故?"
孟轲心里说:"你想用这话来堵我?打错算盘了。"跟着,孟轲打了个比方,说:"大王你喜欢打仗,我就举个打仗的例子。比如两军交战,一方败了,有的往回逃跑了一百步,有的只跑五十步,逃跑五十步的笑跑一百步的怕死,没用,大王说说看,这样说对不对?"
惠王说:"当然不对。"
孟轲说:"这就对了。逃跑一百步和逃跑五十步同样是逃跑,没什么不同。河内受灾迁河东,河东受灾迁河内,迁去迁来不解决根本问题,最当紧的是要让百姓休养生息。"
惠王不说话,心思早不在谈话上面了。孟轲说的这些无非是孔夫子"仁者爱人"那一套,所不同是要君主施仁政。这道理惠王能不懂吗?老百姓最要紧,社稷次之,君王为轻,大家都有吃有穿,安居乐业,当然好,可是,做得到吗?几百年了,什么时候不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不在兼并,不在流血、死亡?我梁国讲仁政,讲仁爱,好让别国吃掉。惠王倒是想听听富国强兵的主意,但他知道孟轲讨厌战事,转个弯说:"老先生是知道的,晋是强国。三家分晋,传到孤手里,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这耻辱何日才能洗去?"
梁惠王说的这三件事,孟轲都有所闻。东败于齐,说的就是田忌、孙膑围魏救赵,庞涓败于桂陵,继而死于马陵这件事。南辱于楚,说的是魏曾派使节至楚说联合的事,楚嫌惠王办事不稳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拒绝联合。至于被秦国入侵,溃退、讲和、割地,那是常有的事。惠王当孟轲的面说这话,无非是要堵孟轲的嘴,让孟轲看看,这世道,你那一套行不通。
孟轲不是没看见惠王的不悦神色,而是不愿意放弃这个谈话机会。他如果不趁机把话说完,就没有机会再说了。孟轲说:"那些国家君王暴虐,百姓怨声载道,如果大王实行仁政,不好杀伐,不派苛捐杂税,不违农时,百姓富足,少有所育,老有所养,百姓还能不归附大王吗?"
惠王再也无心听孟轲的雄辩,回头和张仪说话去了。孟轲也不想再说,告辞离开。
庞涓的死,张仪像折了胳膊断了腿,底气失去一半。跟着,惠王请回惠施,虽然给的是左拾遗一职,比宰相职位低。但张仪已经感觉到,惠王注意力渐渐转到惠施身上去了。惠王说是不听孟轲那一套,孟轲的话还是产生了不小影响。比如,惠王没有找他商量邦交、战争一类的事;而叫惠施亲自带人去了解民情,草拟治国方略;早朝时候,大谈仁政。张仪知道这样下去,不会有他的戏了,一天,他向惠王禀告说:"微臣老母在堂,多年不见,甚是牵念,恳请大王恩准微臣告假十天半月,回老家探视,以尽孝道。"
惠王身边有了惠施,不怕有事没人商量,爽快地答应说:"爱卿不如接来大梁,以便随时侍候。"
张仪说:"谢谢大王厚意,如此更好。"
其实,张仪父母早亡。向惠王告假,是另有打算。张仪告辞惠王出来,一个随从不带,只身直奔咸阳。
秦孝公不愿意起用苏秦,是以为苏秦虽然满肚子学问,却温文尔雅,不是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将才。后来听说鬼谷子的两个门徒都去了魏国,苏秦也是那老东西的弟子,想召见苏秦,却不知苏秦去向。于是,想重金挖走张仪、庞涓。嬴渠梁多次派人潜入魏宫,暗访张仪和庞涓。那时,张仪、庞涓雄心勃勃,臣服了宋国,正筹划攻打赵国,没有兴趣谈入秦的事。后来庞涓死于马陵,孝公取观望态度,等待有变。惠王重请惠施出山,渠梁见机会到来,再次派人暗访张仪。
张仪摸透了孝公心思,告诉来使说:"张仪计谋乖张,如有掣肘,则难以施行,望回禀孝公。"
孝公当然知道张仪这话是什么意思,告诉使节说:"你回去告知张仪,他在梁国任何职,到秦国来不变。"
使节回来,将孝公的话原原本本地告知张仪,张仪说:"好,隔日见孝公。"
孝公见到张仪,屏退左右,说:"秦地荒漠、贫瘠,民风鄙俗,恐有负足下。"
张仪长揖,说:"中原沃野千里,同样有弱国,宋不是就臣服于魏?韩、赵也都危若累卵,亡国在所难免。秦地虽不如中原,只要继续改革弊政,富国强兵,同样称霸诸国。倒是秦地边远,无人垂涎,正好养精蓄锐,伺机灭掉临近小国,余下齐、楚,再分而食之,天下可得。"
渠梁激动得"呼"地站起来,两手不停地击打,转了一圈,重新坐下,说:"秦异日一统天下,足下便是开国功臣。"
张仪说:"即便到了那一天,张仪也不敢居功,执鞭坠镫,是臣的本分。"
孝公说:"秦有定法,当奖则奖,当罚必罚,君王将相同此。"
张仪跪拜说:"奖罚分明,秦霸业必成。"
张仪告辞孝公回大梁,装作没事的样子,编一套瞎话骗惠王。说老母只是偶感小疾,调理数日,已无大碍。又说,老母在乡间住习惯了,不想来大梁等等,说得和真的一样。梁国在秦国的暗探将张仪的行迹弄得清清楚楚,张仪回梁之前就禀报了惠王,惠王很生气,跟惠施说:"我待张仪不薄,这不义之徒竟这样对待孤,留他何用?"
惠施巴不得除掉张仪,但是,一怕张仪投秦一事不确,二怕别人怀疑他陷害张仪,说:"大王还是看看再说吧。再着些人入秦,暗探确实了,再杀不迟。万一误杀,必定引来恶诟。"
可是,等待暗探打探确实回来,张仪已离梁。惠王后悔不及,说:"没能除掉此贼,必成为梁国心腹大患。"
惠施安慰惠王说:"秦国虽然野心勃勃,却不过是夷狄小国,不足为虑。"
经过惠施好一番劝解,惠王怒意才渐渐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