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政道与商道
1083100000015

第15章 学用人:人才是最大的财富

胡雪岩在识才、选才上独具慧眼,他能从打更声中“听”出人才,能从为其领路的人中发现“宝贝”。胡雪岩知人善用,除了以诚相待、信则不疑、用之不拘之外,还采取以财买才、以财揽才的方法和手段。胡雪岩的成功,大半功劳归功于其用人和识人的本事,因为只有识人才能用人,只有用对人才能做对事。

1.慧眼识人,知人善任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板跟一个厂长朋友说道:“我打算开掉我们公司的三个员工。”朋友询问原因,这个老板说道:“他们三个太不争气了,一个坐不住板凳,想办法溜出去,到外面找狐朋狗友喝酒鬼混;另一个整天吹毛求疵,挑这挑那,净找毛病;还有一个杞人忧天,忧心忡忡,整天害怕公司出事。”厂长朋友一听,说道:“你把这三个人交给我吧,让他们到我们厂子里来上班。”这三个人到了新单位之后,厂长将他们都安排到了合适的位置上:喜欢溜出去鬼混的,让他做销售,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为了攻下大客户,还要请客喝酒应酬;另一个吹毛求疵的,让他到质检部,负责检查产品质量;害怕出事的那位,负责公司的生产安全问题及保卫系统的工作。这三个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得都很出色。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用人不是为了克服人的弱点,而是为了发挥人的长处。”胡雪岩深谙此道。所以,他能发现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为我所用,就是从一个打更人的身上,也能发现其长处。

太平军起义后,杭州城曾一度失陷,后被清军夺回。经过战乱之后的杭州城,还没有消除兵荒马乱之迹,破败不堪。老百姓都人心惶惶,还没有平静下来正经做事。胡雪岩看到这种景象,也是心生感慨,在他客居张家之时,常常在夜半三更还难以入眠。这一天晚上,胡雪岩因为思虑过度而难以入眠,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清脆的打更的梆子声。他一下子被这打更声吸引了:兵荒马乱之中,难得这位打更人还在坚守自己的岗位。第二天起床后,他便问小张:“昨天夜里你听打更的梆子声了吗?”小张一听,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每天都能听到。杭州城里什么都变过,只有这更夫和他的打更声,从没有变过。”

胡雪岩一听,顿时非常敬佩,在战乱时刻,还能每天坚持自己的岗位,这种敬业精神实属罕见。他当下就要小张介绍,要重用这个更夫。

旁边人一见,不屑地说道:“他只不过会打更而已,这种事人人都能做,为什么要重用他呢?他只会打更,来了能做啥呀?”

胡雪岩却严肃地说道:“世界上有许多事,本来是用不着才干的,人人都能做,只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经地去做。像这个更夫能够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去做,就是个了不起的人。我可以派他去管仓库,只要像他打更那样,到时候巡查就是,我相信他一定会做好的。”

胡雪岩身边的人才,多数都是像更夫这样,别人根本看不上,不认为其是人才,而胡雪岩却独具慧眼,将其“捡”回来当作“宝贝”一样来用。

为了发展蚕丝生意,胡雪岩打算与湖州的郁四合作。当他只身来到湖州之后,因为以前并没有与郁四打过交道,并不知道郁四的住处,在当地的一家酒馆吃过饭之后,胡雪岩就问谁可以带他找到郁四。

这时有一个年轻人“跳”出来,自告奋勇地说他可以。这个年轻人一直把胡雪岩送到目的地,胡雪岩与他边走边聊,这一路聊过来,发现这个年轻人头脑灵活,与人交往不露怯,对胡雪岩提出的问题,能对答如流,而且答得都很合适很得体。胡雪岩当时就觉得这个年轻人可用,只是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酒馆时就听说大家都喊他“小和尚”。

与郁四谈完生意上的事之后,胡雪岩就向郁四打听了“小和尚”的事情,得知“小和尚”叫陈世龙。不过,郁四对这个陈世龙并没有什么好印象,他说这个人吃喝嫖赌,虽然头脑机灵,但是不务正业,不过是一个小混混而已。虽然郁四一句好话都没给陈世龙说,但是胡雪岩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只是问了一句:“据你所知,这个陈世龙做过吃里扒外的事情没有?”郁四摇头否认。凭这一点,再加上陈世龙头脑灵活,胡雪岩决定起用他。

胡雪岩先与陈世龙深谈一番后,知道陈世龙学过刻字店的生意,但因为不愿意伏案刻字,半途而废,由此胡雪岩知道,陈世龙还是认得一些字。另外,陈世龙还在牙行工作过,就是现在的中介,撮合交易,从中收取佣金。胡雪岩对他这个工作经历很是满意,决定带他回上海。陈世龙一听找到正当工作了,非常高兴,但是胡雪岩却严肃地告诉他,如果想好好做事,必须戒赌,陈世龙一口答应下来。

当然,对陈世龙的空头许诺胡雪岩并不放心,他打算试探一下,就从身上取出五十两银票,说道:“这点钱你先拿去用吧。”陈世龙迟疑一下后接了过去。当天,胡雪岩安排他一个跑腿的小事,做完了就告诉他说没事了,剩余的时间就交给陈世龙自己打发了。

胡雪岩知道,爱赌的人一旦身上有了钱,又有了闲时间,就会手痒的。于是,他暗中派出一个人去盯着陈世龙。当天晚上,派出的“眼线”回来报告他说,他跟在陈世龙后面,发现陈世龙离开后,到饭馆吃了一顿饭,喝了一些酒,然后就到了赌场。不过,他控制自己没有去下注,而是站着看了半天的“边风”,然后回家睡觉了。

胡雪岩很高兴自己没有看走眼,他觉得一个年轻人有些毛病无关紧要,只要有决心改正,就是可塑之材。于是他决定把陈世龙送到上海去学洋文,将来他的丝业一定会发展到上海做销洋庄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与洋人打交道时,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人做翻译,那肯定会吃很多亏。尽管事后形势发生变化,后来的翻译由一个叫古应春的人替代,陈世龙并没有做成翻译,但他仍被胡雪岩重用,在湖州丝业生意中独当一面,全权处理湖州的一切事务。

有人说过,有瑕的玉比无瑕的石头可贵,因为前者可以打磨出光彩来,而后者什么时候都是平平常常的庸才。道理虽然正确,但是关键要有一双慧眼,才能发现到美玉。胡雪岩善于发现人才,经常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捡”到“含瑕之玉”,并将其打磨出光彩来,这正是他在用人方面的独特的本领。

【向胡雪岩学经商】

胡雪岩说过:“人无完人,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只看怎么用罢了。在这方面,我的奇计也很多,大小由之,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只看对方自己怎么样。不要老讲这种人、那种人有用没有用,要我看,篾片有篾片的用途,只看你用在什么地方罢了。”

2.取人之长,为己所用

胡雪岩的成功,不但是他投资眼界的成功,也是他用人的成功。他这么大的事业和摊子,不可能事事由他一个人去做。胡雪岩不但能识人,而且会用人。无论什么样的人,他都能发现其长处,取其所长,“才”尽其用。

胡雪岩曾经说过:“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胡雪岩身边的许多人,在别人眼中都是“败家子”、小混混,不可救药,但他们在胡雪岩的手下,都成为了具有特殊能力、起到特殊作用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正是胡雪岩用人的高明之处。

胡雪岩娶的二房姨太太芙蓉有一个叔叔,名字叫刘三才,但是他却有个绰号叫刘不才。刘三才从小就是一个纨绔弟子,花花公子的一整套玩经无所不通,而且嗜赌如命,祖辈留下来的家业,也都被他赌光了。除了赌博,是做啥啥不成,于是大家就送给一个刘不才的绰号。

可以说,刘不才绝对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就连他的亲侄女芙蓉对他也没有一句好评。可是,这人到了胡雪岩手里,他就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用处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为胡雪岩做“公关”,帮助胡雪岩赢得了很多朋友和生意上的伙伴。

在做丝业生意时,为了谋求更大的方展,胡雪岩想与当时上海丝业中的大巨头庞二联手,这样可以在上海形成丝业垄断的局势,不愁不赚钱。可是胡雪岩知道,庞二这个人财大气傲,很难接近。如果胡雪岩直接去找他谈,说不准就会被他驳回来,碰个大钉子。胡雪岩担心事情谈不妥却将自己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局面之中,于是他想到了刘不才。刘不才在吃喝赌博上很在行,算是“江湖”中人,对于交际应酬还是有一套的,胡雪岩就打算利用他赌博的“特长”,来“攻”下庞二这一关。

打定主意之后,胡雪岩自己并没有出面,而是请求当时丝业商会的会长张太爷出面请客,邀请庞二和另外两位商界朋友一起聚会,然后胡雪岩给刘不才带上四万两银票,把他派了出去。这些人聚会的内容,除了吃喝就是打牌,而刘不才此时就可大施“才能”了。

果然,往牌桌上一坐,打过几圈之内,刘不才就掌握了牌桌上的局势,摸清了各家的打法和牌路。他看出了庞二是牌桌上的行家里手,但是过于胆小,不敢放手去打,一些好牌都被他在手中捏死了。而且当天庞二的手气很背,没几圈下来,就输了两万两,急得直冒汗。而另外两位则是经验不足,不是久经“牌场”的老手,他们打起牌来很草率,没有算计和“长远规划”。

刘不才摸清各家的底细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进入正题了。他开始打压另外两位,并极力帮助庞二和牌,这正是胡雪岩安排给他的任务。经过刘不才这个高手的暗中帮忙,庞二的运气立刻好转,接连赢牌,把另外两位输得惨不忍睹。最后,庞二大获全胜,赢了三万多两银票,刘不才也赢了一万多两。

庞二对刘不才在牌桌上的暗中帮助,早已心领神会,牌局散了之后,他走近刘不才身边,握住刘不才的手,称赞道:“刘兄的牌德真不错!”人都是贪得无厌的,庞二赢了三万两,还想接着赢,当下约刘不才和另两位牌友后天一起到他家,继续“大战”。刘不才当然愿意前往,既是做工作,又可以赢着钱,还可以过着赌博的瘾,所以他立刻答应下来。

两天后的牌局上,刘不才依然故伎重施,尽量压住另外两位,积极帮助庞二和牌,并且自己有所赢余。事后,庞二自然非常高兴,把刘不才留下,当作挚友一样感谢不停。刘不才见时机以到,就提出了建议他与胡雪岩联手办丝业的事情来。庞二思考一下,当下同意。刘不才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公关任务,胡雪岩的计策成功了。

在别人眼里,刘不才是个令人鄙弃的赌棍,但是对胡雪岩来说,却成了一个颇有作用的人才,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事。清代诗人顾嗣协的《杂兴》诗云:“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能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晋代葛洪说过这样一段有哲理的话:“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所以在使用人才的时候,就应该把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放在人的长处上,使各种人才各得其位,充分发挥各人所长。

【向胡雪岩学经商】

胡雪岩曾经说过:“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他认为,在使用人才时不要求全责备,要认清其长处和缺点,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就可以了。所以不要求完人,只求能力就可以了。

3.不招人妒是庸才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我历来相信,一个不招人妒的人是没有能力的,或者他根本不敢招人忌恨,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唯众人的意志是图,我的公司不需要这样的人。”而胡雪岩的观点也是如此,他曾经说过“不招人妒是庸才”,所以他在用人时,以自己的判断为准,很少听从其他人的评价。因为他知道,一个有才能的人,可能会引起同事们的嫉妒而说他的坏话,他就曾经受过这样的伤害。

当年,胡雪岩在信和钱庄做伙计时,由于人很精明勤奋,深得老板和经理的欣赏,但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同事的嫉妒。当胡雪岩把自己要一笔死账得到的五百两银子擅自借给王有龄时,嫉妒他的人知道后,就添油加醋,说胡雪岩无法无天,还造谣说他是拿这笔钱赌博赌输了,老板一气之下,将胡雪岩扫地出门。为此,胡雪岩在用人时,不会以其他同事所说的为主,而是以自己的判断为主。

王有龄在湖州府上时,有一个叫司马松的幕士,人缘极差,其他人总是跟王有龄说司马松如何孤傲,如何爱贪小便宜等等。而王有龄每次看那个穿着邋遢、行为举止毫不讲究的司马松,也是心生烦感。当时王有龄统辖的一个县城发生了民变,他大为恼火,与幕僚们商量之后,决定出兵征剿,可是那个“万人烦”的司马松却极力反对,他认为当以安抚为上。大家都同意征剿,偏是他不会看形势,与领导唱反调,让王有龄很是生气,批评他一顿之后,赶紧派兵去征剿叛民。司马松更有脾气,见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立刻请病假回家,不陪王有龄“玩了”。虽然他们都看不起司马松,但是结果正如司马松所料,王有龄派出的兵大败而归,这时,他不得不重视司马松了。可是司马松在家中,任凭王有龄怎么去请,就是不回来了。

胡雪岩知道这件事后,决定亲自去请司马松。经过多番打探,他得知司马松命运多舛,他是个遗腹子,未出生爹便死了,全靠他母亲把他辛辛苦苦养大,后来又替他娶妻。谁知他老母又一病不起,过了几年,妻子留下几个儿女,跟他人私奔了。这下,司马松简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既要照顾老母,又要照顾孩子,欠下的债不计其数。有位朋友见他可怜,便通过种种关系把他介绍到王有龄的衙门。司马松这个人虽然聪明,但不善交际,且不谙人情世故,加之所受挫折太多,性情难免古怪。但是他还是很有才学的,发表的见解比其他同僚们高明,所以同僚们既瞧不起他的,又很嫉妒他。

胡雪岩了解这一切之后,特地登门拜访,为司马松还清旧债,驱去债主。临走又留下五百两银票,以备司马松日常开支。回来之后,胡雪岩见到王有龄,将司马松的家庭情况如实汇报,又劝王夫人把身边一个美貌的丫环赠给司马松,为其续弦。

这一切令司马松感激涕零,第二天便前来拜谢,胡雪岩便把王有龄的意思告诉他。司马松一听,也不多说,主动要求去与乱民谈和。果然,马到成功,解决了王有龄的心腹大患。此时王有龄才意识到:“司马松素日在同僚中倍遭非议,原来果真是个奇才!”

胡雪岩不以人非而非,独具慧眼,这种本事为他自己招揽了很多高才。胡雪岩的身边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叫古应春,他在帮助胡雪岩与洋人做生意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应春是上海洋场的“通事”,也就是外语翻译。虽然他英语翻译水平很高,但是性格耿直,得罪了很多同行。胡雪岩却没有听信别人对古应春的负面评价,他在通过与古应春谈话、交往之中发现古应春很有才干,而且他不满洋人侵占中国人的利益,这些都可以判断他是可用之人。于是胡雪岩就提出了与古应春合伙与洋人做生意的要求,古应春十分痛快地答应了。此后胡雪岩与洋人做军火交易,比如同英商哈德逊谈判,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地买到两百支枪,一万发子弹,生丝销洋庄,比如第一笔几万包丝在上海卖给洋人,一举赚得十几万银子,古应春都功不可没。

胡雪岩认为,大凡受人非议的人物,必定有非常之行为,有非常之行动,必定身遇非常之事,只要能够查明事因,对症下药,定能为我所用。胡雪岩深谙“不遭人妒是庸才”的道理,所以对于下属打的“小报告”,处理时也是很谨慎,因为他知道,那些打小报告的人,也多是出于嫉妒心理的。

在胡庆余堂里有一个负责进货的助理,按规矩应该叫“阿二”,但是这个人在进货方面很有能力,所以胡雪岩就叫他“进货阿大”。这么有能力、又被老板看重的人物,避免不了遭人妒忌。有一次,胡庆余堂的一个采购人员不小心把豹骨误作虎骨买了进来,而且数量不少。进货阿大认为这个采购人员平日做事很牢靠,忙乱之中未加详查就把豹骨入库备用。有个新提拔的副档手得知此事,以为又是晋升的机会了,就直接找胡雪岩打“小报告”。胡雪岩当即到药库查看了这批药材,命药工将豹骨全部销毁。因为自己工作失误给药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货阿大羞愧地递了辞呈。不料,胡雪岩却温言相劝,说道:“忙中出错,在所难免,以后小心就是。”但对那位自以为举报有功、等着奖赏的副档手,胡雪岩却发了一张辞退书。因为,在胡雪岩看来,身为副档手,发现伪药不及时向进货阿大汇报,已是渎职,而背后打“小报告”更是心术不正,继续使用此类人,定会造成上下隔阂。

胡雪岩深知,一个平庸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也不会对周围人的利益构成威胁,因而他是不会引起旁人的忌妒的,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则会相反了。因此,他选人的时候,并不限于别人对某一人才的评价,却对那些在别人口中颇遭非议的人物更加注意,因为他知道,成就大业之英才,往往易不见容于别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胡雪岩识别人才的方法,也可以看出他不拘世俗、高出一般人的眼光。

【向胡雪岩学经商】

胡雪岩说过:“遭到人们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因为“人出于众,人必非之”,在选人时就应“不以人非而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