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政道与商道
1083100000004

第4章 学交友: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好的朋友可以患难与共,相互砥砺,不仅可以成为情感的慰藉,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坏的朋友将会把人引入歧途,误了自己的事业。曾国藩把结交朋友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他时时注意广交益友,立志要“结网天下,雀无所逃”,可见他交友的决心和信心。

1.选择朋友有标准

有些人,以为朋友是多多益善,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不分良莠,不分好坏,来者不拒。对于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更是奉为益友,想办法与之结交。虽然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但是在选择朋友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如果择友不慎的话,虽然看似是多了一条路,但可能是多了一条歧路,可能是条通向危险境地的路。

曾国藩在选择朋友时标准是很严格的,他放在第一位的不是他对自己是否有好处,而是看这个人的人品,以及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当年,朝廷重臣肃顺曾经拉拢曾国藩,为曾国藩的升职出了不少力,可是曾国藩知道他骄横跋扈,独断专行,将来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所以并没有将他引为挚友,跟他并没有片纸的书信往来。果然,肃顺垮台之后,平日里与他关系密切的挚友都受到了牵累,曾国藩却因为没有与肃顺往来的证据,被朝廷更加器重。

曾国藩在结交朋友时把人品放在第一位,人品不好的即使有权有势主动来结交他,他也不会视之为挚友,相反,若是人品好,即使没权没势的,他也主动去结交。在曾国藩的朋友之中,有一个叫江忠源的,如果左宗棠以诸葛亮再世来形容的话,那么这个江忠源就是当之无愧的关公再世了,他是非常仗义的一个人。有一部《落叶归根》的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讲的是两位农民一起在外出打工,其中一个出意外死亡,另一个遵循叶落归根的古训,决心要把死去的工友背回家乡去。他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周折,最后被人发现,才不得不停止了背尸回乡的行动。这个新闻一出,感动了很多人,人们赞其为“义薄云天”。这样的事,江忠源也做过,而且不止一次。在京城参加会试时,他曾两次护送友人灵柩回原籍,不畏千里长途,雨露风霜,善始善终。那时,曾国藩在京城名声也不错,他经常帮助困难的人,尤其是经常为人撰写挽联。所以京城士人中流传了这样两句打油诗:“代送灵柩江岷樵,包写挽联曾涤生。”岷樵就是江忠源的字,曾涤生就是指曾国藩。

曾国藩听说了江忠源的事情后,非常欣赏他这种人品,便托人介绍认识,与之结为好友。曾国藩在咸丰帝登位时,向朝廷推荐六个人才,江忠源便是其中之一。曾国藩因为欣赏江忠源的人品而结交他,确实没有看错,人品好的人懂得知恩图报。江忠源因为曾国藩推荐了他,为了报答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在历次给朝廷的奏折中,他都会陈述曾国藩办团练的业绩,还会设法为曾国藩扩军取得合法地位,这在无意中帮了曾国藩的大忙。

据说,曾国藩见了江忠源的第一面,就预言他日后会以功名立天下,最后将以节烈死。当太平军在金田起义之后,江忠源正在新宁的家里为父守丧,朝廷官员推荐江忠源带兵征剿太平军,于是江忠源在新宁招募兵勇五百人,号为“楚勇”。后来,江忠源奉命在庐州阻击石达开的军队时,被太平军打败。江忠源身受重创,自坠古潭而死,年仅42岁,应验了曾国藩十年前预言的“以节义死”。

噩耗传来,曾国藩痛心不已,含泪为他写下挽联:

百战守三城,单贡尤应千世祀;

两年跻八座,江天忽报大星沉。

从这副挽联之中,可以看出江忠源在曾国藩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了。

曾国藩在结交朋友时,除了看人品之外,还会看这个人是否有志向。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发展前途。胸无大志,整天混日子的人,会对自己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曾国藩的弟弟,喜欢结交朋友,但是结交的尽是一些平庸、卑微、胸无大志的人,整天泡在一起,不思进取。曾国藩认为他的同学均为“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他劝说弟弟们不要和这些人密切接触,他们“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曾国藩写信告诫弟弟说,“只获取明师的益处,别受恶友危害”。又说,“整日与平庸、鄙俗的人相处,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心窍被堵塞太久了”。他在给儿子的信中也交待道:“选择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须选择专趣远大的人。”曾国藩在赴京科考途中在长沙认识了“少有志节”的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胸怀壮志的郭嵩焘,于是三人“欣然联欢为昆弟交”,三人互相鼓励,遇事互出主意,帮助想办法,果不其然,三者均成就了事业。

曾国藩还愿意结交学问高深的人,因为结交这样的人,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知识,从中获得利益。曾国藩的好友刘传莹就是一个学富五车之人,他专攻古文经学,精通考据。曾国藩在与其交往中,学习了很多古文字,大大弥补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曾国藩还有一个好朋友叫何绍基,这个人精通书法,擅长吟咏,曾国藩通过与其交往,在书法和吟咏上得到了提高。罗泽南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人,“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忧无术以济天下”,曾国藩十分敬重他,常在信中表示敬慕之意。曾国藩还结交了很多这样的朋友,通过与这些朋友的交往,他自己获益匪浅,而且,这些有名望的朋友,也使得他在京城的名气大增,树立了声望,扩大了视野。

曾国藩在结交朋友上把关很严,如果不符合自己标准,坚决不交往,但是,对方若是能改过自新的话,他又会不计前嫌,将其视为挚友。

曾国藩有一个朋友叫周寿昌,是长沙人,道光二十四年中顺天乡试南元,二十五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周寿昌结交甚广,官位虽不过一翰林院侍讲学士,然交游遍及王公大臣,是湖南京官中的百事通。但周寿昌又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有次在妓院,与妓女饮酒赋诗弹唱,差点被人告发,曾国藩以前辈身份声色俱厉地将他大骂一通。周寿昌不服气,嫌曾国藩太拘谨,曾国藩怕以后受周寿昌的牵累,就与他断交,将其拉入了“黑名单”。

后来,在曾国藩遇到危难之时,周寿昌通过自己的关系网,帮他打探消息,然后告诉左宗棠,通过左宗棠告诉了曾国藩。曾国藩从周寿昌那里得到绝密的消息后,虽然很是感动,但是还对周寿昌的错误耿耿于怀:“我那次说他,重是重了点,但完全是为他好。”手下人听到之后,赶紧告诉他说:“周寿昌还是领了你的情的,知错就改,从那以后收敛多了。”曾国藩一听到这话,态度一下子转变了,说道:“我要写封信去感谢他。我这人,有时对人脸色不好看,是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从此以后,他又与周寿昌和好了。

看人品,看志向,看学问,看能否知错就改,这就是曾国藩的择友标准。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标准,他没有因为肃顺的权势而结交他,因此没有被带入“歧途”,免受了牵累。有些时候,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在结交朋友时,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要多多益善,而是应该有自己的标准,选择真正的益友。结交朋友是“一生成败之所系”,在结友时一定要把握好标准,这一点,应该向曾国藩学习。

【跟曾国藩学做官】

曾国藩说过:“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他认为,选择朋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件事情。一个人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否才华出众、品性优良紧密相关,因此,选择朋友这件事情不能不慎重啊!

2.曾国藩的拜年顺序

春节拜年,是我们的传统习俗。现在拜年的方式越来越多了,但是每个人的拜年顺序未必一样。有些生意人,可能首先给自己最重要的客户拜,而孩子给跟自己关系最好的同学拜,当官的,则给自己的最有用的上级拜……拜年成为维系和联络亲人朋友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先给谁拜,后给谁拜,这虽然不是程式化的严格要求,但是却能反映出被拜者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那么,曾国藩的拜年顺序是怎么样的呢?

在京为官的时候,在初一这一天,曾国藩会早早地起床,收拾利索后,赶去太和殿。作为翰林中的一员,他要参加黎明时在这里举行的朝贺大典。参加完朝贺大典,曾国藩并没有与同僚或上司们三五成群地去喝酒,或者带上厚礼直接往顶级上司家里奔去,而是回到了家里,给其父亲拜年。当时他的母亲没有随他来京,只有父亲曾跟随他进京住过一段时间。

拜完父亲之后,曾国藩就开始给老师拜年了。对于师长辈的,曾国藩在交往中贯穿一个“敬”字,比如对他的老师吴文镕,逢年过节他都会登门拜访。若是老师有什么事情,更是亲力而为。比如吴文镕升任江西巡抚时,曾国藩早早起来,一直送到彰仪门外,可见其对老师有着浓厚的感情。当时有一位叫春浦的官员,颇得皇帝宠信,也是曾国藩的师长辈,自然少不了来往。他知道春浦喜欢字画,于是亲自到琉璃厂买了最好的宣纸,为春浦写了一寸大的大字二百六十个,恭恭敬敬送上,让春浦高兴不已。

曾国藩曾拜穆彰阿、唐鉴等人为师,这些朝廷重臣,都曾在关键的时刻,提携过曾国藩,是他仕途之上重要的贵人,曾国藩每年都要到这两位老师家中去拜年。在去穆彰阿家中拜年的时候,曾国藩准备的礼物就是自己写的字。这幅字选的是他一年中最得意的一篇古文或几首诗,用大内珍藏、其厚如钱的淳化笺来写。春年前的时候,他就关起门来,凝神敛气、一笔不苟地写上三四天。写好后,再送到大栅栏一家专为王府裱糊字画的百年老店——海麻子装裱铺,由海麻子的五世孙海老板亲自装裱。把这些都准备好之后,曾国藩便在大年初一这天,给穆彰阿拜年的时候,亲手送给恩师。穆彰阿每年接到这份礼物后,都会笑呵呵地夸奖他的字又进了步,诗文也比去年的好。

穆彰阿有一个习惯,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都要将自己门生中的显宦们邀来府中聚会一次,借以联络感情,被邀请到的人都会备感荣幸,也都会早早地准备好大礼,包括奇珍异宝等来孝敬穆彰阿。曾国藩与众不同,他就把拜年时送的字当作礼物。到了十五这一天,这幅字被穆彰阿悬挂在客厅的显眼处,前来赴宴的人都会前来观摩,交口称赞。这时,穆彰阿则坐在厅中的太师椅上,手中滚动着两颗墨绿色的玉球,笑着望着曾国藩。这一天,可以说是曾国藩一年中最为得意的一天。

初一拜完老师之后,初二这一天,曾国藩前往各处拜访湖南的同乡。其实,乡土乡情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纽带,可以更容易地联结起老乡之间的情谊。如果你想提高在官场上青云直上的概率,寻求同乡们的支持,是最可靠的力量之一。

曾国藩的成功,就是靠同乡的绝对支持。当年在会试时,曾国藩只考到三甲第四十二名,一般来说,三甲进士入翰林院的几率不大。曾国藩为了能进翰林院,就去“找老乡”,寻求在京做官的湖南人的帮助,曾国藩首先想到了御史劳崇光。劳崇光也是挺重乡情的人,知道曾国藩的想法之后,就帮他出谋划策,让他想办法引起主考官穆彰阿的注意。经过老乡的帮忙,曾国藩终于如愿以偿。

后来,曾国藩在办湘军时,他的核心领导层里,很多骨干都是湖南人,他的湘军,绝大多数都是湖湘子弟。比如说刘蓉就是湖南长沙人,郭嵩焘是湖南湘阴人。曾国藩在赴京科考的途中,在长沙认识了才高志大的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正在长沙参加乡试的郭嵩焘。三人志趣相投,于是从此以兄弟相称。后来,刘蓉和郭嵩焘都成为了曾国藩在政治、军事生涯中的重要助手。还有江忠源,他是湖南新宁的举人。在京由郭嵩焘引见,与曾国藩相识。江忠源因为有血性,有胆识,所以被曾国藩视为必诚必信的侠义之士和京中绝无的人才。后来,江忠源成为湘军的重要干将,官至巡抚,并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战败自杀,“以节义死”。还有罗泽南,与曾国藩同是湘乡县人。他的家境十分贫寒,却能刻苦学习。虽然接连遭遇丧母、丧兄嫂、丧子的打击,但是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刻苦治学,以求兼济天下。曾国藩对他十分敬重,常常在书信中表示对他的敬慕之意,称他为家乡的颜渊。太平军攻人湖南后,罗泽南在家乡率领自己的学生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后来成为曾国藩创办湘军的基本力量之一。

志向高远的曾国藩,非常明白“一切政治都是乡土”的道理,因此,他一有机会,就诚心结交跟自己同乡的杰出人才和有志之士。所以在春节期间,在拜年的时候,当然不会忘掉这些同乡同僚。不过在京为官时,在与同乡同僚交往之中,曾国藩贯穿一个“谨”字,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过分亲近,但是该做的事肯定尽职尽责,但又不给人留下拉帮结派嫌疑。

拜完同乡之后,曾国藩开始拜同学,这些同学既包括甲午乡试同学,又包括戊戌会试同学。甲午年是道光十四年(1834),这一年曾国藩高中举人。戊戌是道光十八年(1838),这一年曾国藩正式跻身士林,成为了一个进士。可以说,与同学的关系也是曾国藩走向社会的关系基础。在与同学交往之中,曾国藩贯穿一个“亲”字,他认为,同学情谊在所有亲情之外是最亲的。这种感情源于天然,但又胜过天然。因此,他对同学是有求必应,尽己力而为之。他的同学汤鹏是一个怪才,目中无人,非常狂傲。有一次,汤鹏写完一篇文章之后,让曾国藩来点评。曾国藩实话实说,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缺点,汤鹏却难以接受,大骂曾国藩,闹得两人为此一度绝交。可是曾国藩经人相劝,还是主动与汤鹏和好,可见曾国藩对同学情谊是非常重视的。

曾国藩平日里忙于政务或军务,很少有闲时间拜访朋友,他充分利用春节拜年,来维系着朋友关系,经营着自己的关系网。通过曾国藩的拜年顺序可以看出他的关系网的层面:第一层是老师,第二层是老乡,第三层是同学。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曾国藩既没有去给自己的顶头上司或上级去拜,也没有去给自己的下属同僚去拜年。这一点,值得现在的仕途中的人来思考。

【跟曾国藩学做官】

曾国藩说过:“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这也正是他开辟社会关系、维护人脉资源的法宝。

3.诤友是宝

《孝经》上说道:“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犯错误,那些直接指出自己错误、不留情面的人,虽然当时会令人觉得不快,但是,这种敢于直言的朋友就是自己的“宝”。

曾国藩有一个好友叫邵蕙西,对曾国藩从来不会嘴下留情。有一天,他狠狠地“数落”了曾国藩一顿,而且还条分缕细,归纳总结出了“三大罪状”:一是怠慢,说曾国藩结交朋友不能长久,不能恭敬;二是自以为是,说曾国藩看诗文多固执己见;三是虚伪,说曾国藩对人能做出几副面孔,有“变色龙”的嫌疑。要换成一般的人,可能立刻翻脸:“你算老几,对我指手画脚?”

曾国藩听后,没有去指责朋友,而是虚心地接受了朋友的指责,并逐条来反省自己,他在日记中写道:“直率啊,我的朋友!我每天沉溺在大恶之中而不能自知!”接下来他开始反省自己的问题,“我对客人有怠慢的样子,这是拒友人于千里之外啊!接待宾客尚且如此,不必再问其他时候了。”曾国藩觉得指出自己的错误,是一个朋友对自己真正的负责:如果发现了自己的过错,朋友不指出来,那是朋友的过错;朋友指出了自己的过错,自己再不改正,那是自己的过错了。

现在有些官员,因为权高位重,常常自以为是,拿别人的话不当回事,若是有人敢于直言,只要觉得“逆耳”,不管是不是忠言,一概与之翻脸,甚至还会打击报复。曾国藩却不这么认为,只要能指出自己的缺点,他都虚心接受。只要对方说的话对自己有益处,哪怕是骂自己,他也不在意。曾国藩就遇到过骂自己的人,他不是别人,正是与曾国藩“交恶”一生的朋友左宗棠。

左宗棠恃才傲物,又常常直言不讳,脾气来了还会破口大骂,他曾经骂过曾国藩很多次。第一次被骂时,曾国藩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感激左宗棠。那是一天夜晚,左宗棠到江边去为一位官员送行,当时曾国藩所带的湘军在靖港之战中大败,败军停驻在江边,曾国藩就住在江边的一条船上。左宗棠本打算送完人后先回去,第二天再来看望曾国藩。可是他却看见有几个人抬着一口黑漆棺材向江边走去,在旁边指挥的竟然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左宗棠心里一惊,担心是曾国藩出事了,不然,不会是他的弟弟曾国葆亲自监抬棺材。想到这里,他命轿夫抬着他飞速向曾国藩的大船奔去。

左宗棠急匆匆地闯进曾国藩的船,见曾国藩端坐船中,就舒了一口气,开门见山地质问:“听说你在白沙洲投水自杀,有这事吗?”在白沙洲与太平军作战之中,曾国藩兵败后因怕落入太平军中手中受辱,曾投水自杀,多亏被身边人救起,才保住了性命。面对左宗棠的质问,曾国藩点点头。

左宗棠又气呼呼地问道:“我方才见曾国葆指挥人抬了一副棺材往江边走,这副棺材是给谁的?”

曾国藩斜着眼睛回答:“鄙人自用。”

左宗棠一听,怒火上冲,高声骂道:“好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曾涤生!你大丈夫不做,却要效法愚夫村妇,去寻死觅活。你若真的死了,我要鞭尸扬灰,还要劝说你的父亲,不准你入曾氏祖茔,让你做个孤魂野鬼!”

曾国藩没想到左宗棠不但不安慰他“受伤的心”,反而招来一顿痛骂,又气愤又尴尬,冷冷地问:“你说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理由何在?”左宗棠骂骂咧咧地一一道来。这一骂,惊醒了一心求死的曾国藩,使他又来了斗志。所以尽管遭到左宗棠一顿痛骂,曾国藩却发自内心感激他。

没想到左宗棠第一次骂完,第二次又接着骂,这次把曾国藩惹恼了。曾国藩在征剿太平军时,处处受掣,朝廷不信任他,地方官与他为难,而且粮饷军饷欠缺,曾国藩真是左右为难。正在这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为了摆脱手上的“烂摊子”,他不待皇上批准,匆匆回籍奔丧。这事引起左宗棠的不满,他大骂曾国藩自私无能,临阵脱逃,把曾国藩骂得一无是处,连曾国藩多年自我标榜的忠敬诚信,也被他一概斥为虚伪。左宗棠这一骂起了带头作用,长沙官场随声附和,这给在老家为父守丧的曾国藩以极大的刺激。他本已身心憔悴,经此打击,更添一重痛苦。曾国藩恨死了不念旧情的左宗棠,也恨死了不明事理的长沙官场,发誓永不与左宗棠说话,也永不与长沙官场往来。

一年以后,朝廷重新起用曾国藩,曾国藩在前往长沙的途中,突然想起了左宗棠。先前的发誓自然已经过去,既然复出带兵,怎能不与左宗棠说话?可是该如何与左宗棠见面呢?曾国藩对左宗棠一年前骂他的话大部分都可以不再计较,唯独对“虚伪”二字难以释怀。他一生最恨别人虚伪,想不到这个最招他厌恨的字眼,竟然由相交二十多年的老友加于自己的头上,怎会不气愤伤心呢!可是曾国藩转念一想,虽然左宗棠骂了自己,可是他对自己是有大恩在前的,何况左宗棠确实是个人才,他对自己作战提的几次建议,都在点子上,自己吃亏吃在没有听他的话。瞻前顾后地想了很久,曾国藩决定要去拜访左宗棠,把这当作捐弃前嫌、和好如初的好机会。

曾国藩这个被挨骂的都想明白了,想化解矛盾。可是这个骂人的左宗棠却还是不依不饶,对曾国藩的恨意仍未消除,他不想见曾国藩。听说曾国藩要来访,他一大早就打发手下人到门外十字路口探听,自己则带人去巡视后花园的施工情况。

手下人发现曾国藩到了十字路口,往左宗棠家里来了之后,就赶紧汇报。左宗棠听后吩咐道:“你去传我的话,关闭大门小门,今日任何客都不见,叫他曾侍郎打轿回府!”手下人跑出去,过一会儿又跑回来报道:“老爷,曾侍郎在司马里口子上下了轿,徒步向这里走来。”这让左宗棠大出意外,没到府门口就远远下轿,徒步往这里走,这是对拜访的人的敬重。左宗棠问道:“他穿什么衣服来的,带了多少人呀?”手下人汇报说曾国藩没有穿官服,穿的是一件灰灰的长褂子,也没有随从,只是一个人来的。这种拜访的诚意,让左宗棠怒气全消,他命令手下人说道:“打开右边的侧门迎接!”

见到前来迎接的左宗棠,曾国藩亲热地打招呼,好像两个人之间从来就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一样。言谈之中,曾国藩再次就当年自己想寻短见被左宗棠大骂一场才醒悟过来的事感谢左宗棠,还称赞左宗棠的用兵才能。

曾国藩的态度极为诚恳真挚,左宗棠不禁大为感动。他是个直性子,觉得应该表示一点自己的歉意,于是说道:“涤生,你去年从江西回来,我当时认为有些不妥,说了几句你不爱听的话,你不会介意吧?”

“季高,看你说到哪里去了!我们二十多年的交往,情同骨肉,那几句话还能记在心里?况且,你说的都有道理。”曾国藩真诚地说。两个人敞开心扉,真诚地聊了起来。到最后,左宗棠送给曾国藩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集众思,广忠益。”下联是:“宽小过,总大纲。”曾国藩高兴地收下了。左宗棠又说道:“明天一早我去拜会你,与你谈谈这次浙江用兵的一些想法。”曾国藩正是求之不得,于是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左宗棠的府邸。

事后,曾国藩暗自庆幸,自己差点因为一念之差,丢掉了左宗棠这个“大宝贝”。左宗棠虽然脾气暴躁,但是起码是个人才,而且并不是曾国藩的敌人,并不是成心使坏。那些口蜜腹剑、背后使绊子的“小人”才应该远离。曾国藩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尽管与左宗棠三番五次地闹别扭,但是,还是处处维护左宗棠的利益。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在挽联上写道:“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骂了曾国藩一辈子,但是曾国藩始终把他当成自己真正的知己好友,双方都知道自己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曾国藩善于用人识人,左宗棠善于奇谋战策。这是两人各自的优点,也是对方的缺点。曾国藩在战场上、官场上的一帆风顺,也得利于左宗棠的帮忙。尤其是左宗棠最后写给曾国藩的挽联,更是突出了曾国藩的历史地位。

古人说过:“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意思是说,交朋友不在多,贵在交诤友。诤友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们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坦诚相见,对朋友的缺点、错误决不粉饰,敢于力陈其弊,促其改之。有人说,真正的朋友是一生的财富,如果能结识几个诤友,那么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少走弯路,事业也会发达起来。

【跟曾国藩学做官】

曾国藩曾经说过:“尝自虑执德不宏,量既隘而不足以来天下之善,故不敢执一律求之。虽偏长薄善,苟其有裨于吾,未尝不博取焉以自资益;其有以谠言急论陈于前者,既不必有当于吾,未尝不深感其意,以为彼之所以爱我者,异于众人泛然相遇情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曾经思虑自己心胸不够宽宏、器量狭小的话就不能博取天下的美德,因此不敢拿一个标准来强求他人。哪怕是一点长处、一点善行,如果它有益于我,都广泛吸取以求培养自己的德行;那些以正大之词、劝勉之论前来告知我的人,即使不一定投合我的心意,也从来都没有不深深感念他的诚意,认为他对我的关心,和其他人的泛泛之词迥乎不同。

4.宽和待友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需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人际关系好,人脉资源丰富,就意味你得到的机会和资源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结交朋友、扩展自己的人脉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结交朋友除了把握好标准、选好自己的益友之外,还要能胸怀宽阔,宽和待友。如果小肚鸡肠,因为一点小事、一个小误会,就与朋友翻脸绝交,这样也难以维系更多的交情。

曾国藩只要是认准一个人,视其为朋友了,通常就不太会计较一些小事,不会因为一些怨隙而与朋友过不去。有一位叫刘长佑的贡生,进京参加朝考。当时曾国藩的身份已很显贵了,有阅卷大臣的名望。他听说刘长佑的楷书写得非常好,就想先看看他的字体,当然,也是出于爱才的想法。可是这个刘长佑却“不识抬举”,坚决不给。若是一般的人想法,我身为阅卷大臣,要你的字看看,是瞧得起你了。你这么不给面子,那你是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肯定会在心里结下“疙瘩”。可是曾国藩根本不计较这些,后来,他还把刘长佑招至麾下,成了他的一员部将。刘长佑确实有才学、有能力,后来当上了直隶总督,与曾国藩成为了同事,而且被朝廷下令一起征剿当时“兴风作浪”的捻军。刘长佑对捻军主张会剿,与曾国藩主张分堵意见相左。见双方意见相持不下,刘长佑就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坚决主张自己的观点。写完之后,没有仔细誊抄,就要把草写的文稿直接给曾国藩送去。手下人一见,赶紧说道:“这份草写的文稿,如果曾公不满意我们怎么办?”刘长佑不服气地说:“我只是在考虑事情该怎么办,怎么样能剿灭捻军,曾国藩有什么可怕的呢!”

曾国藩看到这个文稿后,觉得刘长佑的意见很正确,就按他说的去做了,根本没有计较这次送来的是草写的文稿。刘长佑知道后,对曾国藩佩服不已,他对自己手下人说道:“涤翁(曾国藩)对于这个事能没有一点芥蒂,全是由于他做过圣贤的工夫才能达到的。”

曾国藩有一个同学叫汤鹏,两个人同是朝廷重臣穆彰阿的学生,在一起做京官,一度过从甚密。后来却产生嫌隙,割袍断义,谁也不理谁了。民间传说是因为一副对联惹的祸,因为曾国藩爱写对联,尤其是爱写挽联,为了练习写挽联,就拿汤鹏做例子,写了一副。汤鹏一见,气得要命,与曾国藩断绝了来往。曾国藩后来在《祭汤海秋文》中,将两人断交的原因归结于汤鹏对曾国藩批评他的著作《浮邱子》不满:“一语不能,君乃狂骂。我实无辜,讵敢相下?”不管怎么说,两个人一度断交,这是事实。

汤鹏虽然科甲顺利,官场却远没有曾国藩得意,“礼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汤鹏性格不好,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连司马迁、韩愈都不放在眼里。后来官职被降的原因就是“恃才傲物,谤口繁多”。这样的人,能接受曾国藩的批评吗?曾国藩也被他骂得恼火起来,不愿再与他交往。可是一个朋友知道后,指责曾国藩不对,说一个研习程朱之学的人,不能有这样大的火气。曾国藩听后心悦诚服,第二天便主动登门向汤鹏道歉,又设宴邀请汤鹏来家叙谈。汤鹏大为感动,二人和好如初。由此可见,曾国藩是一个不计前嫌的人。虽然汤鹏性格怪异,难以接触,但是曾国藩还是成为了他的挚友。汤鹏病危时,向曾国藩托付后事,并将一个祖传古砚送给他。

这个砚台外形天然作一片荷叶状,砚面青翠发亮。更稀奇的是,砚面能随四时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则燥,雨则润,夏则荣,冬则枯,就像一片真荷叶。下雨时,砚上自有水滴如泪珠,用来磨墨,无须另外加水,写出来的字,格外光亮。此砚本是汤鹏家的祖传之宝,能传给曾国藩,可见曾国藩在他心目中地位是非同一般的。

曾国藩十分喜爱这个砚台,通常不用,珍藏于箱底,可是后来却出现了赝品,这就牵出了曾国藩与杨国栋的故事来。

曾国藩在京为官时,有一天,手下人王荆七领来一个衣着寒伧的穷书生,说道:“大人,这位杨国栋先生一定要拜见您,我说了好多话都不能拦住。”

曾国藩放下手中书,打量了一下杨国栋,觉得他虽然穷困潦倒,但看上去是个聪明灵秀之人,于是热情接待了杨国栋。杨国栋跟曾国藩说明了来意,请求曾国藩收下他当学生。曾国藩通过交谈,发现杨国栋确实有真才实学,破例收下杨国栋,并在朋友之间称赞杨国栋学问根基深厚,悟性甚好。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曾国藩把杨国栋考察得差不多了,决定要委以重任,可是杨国栋却突然不辞而别。曾国藩派人四处寻找,一连几天也没找到。后来,杨国栋这个人也被曾府逐渐淡忘了。可是有一天,曾国藩逛琉璃厂时,在一个古玩摊上见到几轴字画,他大吃一惊,因为这些都是自己平日收藏的旧物。忽然,他又看见字画旁边有一个荷叶砚台,正是汤鹏送给自己的那个。这个砚台和字画都被自己珍藏于箱底,怎么到这里了呢?曾国藩心中甚是诧异,就询问摊主。摊主说是从一个名叫杨国栋的人那儿买来的。显而易见,是杨国栋偷了自己的字画和砚台,卖掉之后“携款潜逃”了。曾国藩怪自己看人走了眼,竟把一个窃贼留在了家里,还视之为奇才而加以敬重。他自认倒霉,花了八百两银子,从摊主手中买回了自己的砚台和字画。

有一天下雨,曾国藩拿出这个砚台写字,发现古砚并不像过去那样,遇雨溢水。曾国藩仔细一看,发现这个砚台是一个赝品,就让手下人翻箱倒柜寻找,结果在箱底找出了汤家祖传古砚,字画也找出来了。原来,赎回的竟全是赝品,真的并没有丢!虽然原物找到了,但是曾国藩被骗了八百两银子,心里也是不舒服,他觉得还是杨国栋搞的鬼。可是时间一久,这事也逐渐地被淡忘了。

曾国藩征剿太平军时,有一次,闲游赤壁,这时有人走过来施礼问候,曾国藩仔细一看,发现正是曾经失踪的杨国栋。还没等曾国藩开口,手下人王荆七便大骂道:“你那年不辞而别,后来又伪造大人家的古玩去卖,害得大人白白丢了八百两银子。”

曾国藩没有立刻转身就走,不再理杨国栋,而是不计前嫌,非常友好地说道:“你那年突然离去,使我挂牵不已。”杨国栋解释说,那年的不辞而别,是因为自己在前门大街办事时,碰到从老家来的仆人,这个仆人已经到京城找他半个月了,说父亲在家与人发生争执,被关在牢里,急等着杨国栋回家。杨国栋回到曾府,收拾了一些东西,他平日里无事,临摹曾国藩收藏的古画,又特别喜爱曾国藩的古砚,也照样仿制了一个。他带上这些东西后,留下一张“急事暂别”的纸条,可是却被风吹走了,曾国藩及手下人并未看见。后来因为身上没有钱,就把字画和古砚卖掉了,因为自己仿造的与实物相像,竟然蒙过了“专家”,卖了五百两。

曾国藩了解了实情之后,心里想:“这个杨国栋真是摹仿古物的奇才,贩卖古物的人被他骗了不说,连我这个古物的主人都让他给骗了。这种以假乱真的本事,天下怕难找出第二个。”原先的埋怨,早已被冲得干干净净,也不再计较被骗去的八百两,因为他立刻意识到了,自己捡回了一个“大宝贝”:杨国栋这种摹仿古物的能力也算是一种本事,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于是打算让他学习军火制造。

杨国栋听到曾国藩的建议后,非常赞同。他说道:“今日若不遇见大人,我这几年确不准备远离老母。但我听七哥所言,学生犯了不赦之罪尚不自知。我万万没想到,那些赝品居然蒙过了大人之眼,骗去了大人的八百两银子。学生负罪深矣。因此,为报大人之恩,为赎学生之罪,我决定跟大人去江宁,我可以为大人造火药子弹。”就这样,曾国藩找到了一个制造军火器材的人才。如果当初曾国藩大怒,将其视为窃贼或骗子,日后就没有这个忠心耿耿为自己效力的朋友了。曾国藩以宽和的心态,将一个“窃贼”化为朋友了。

如果真正遇到了窃贼或骗子,曾国藩也是主张宽和相待,不会是赶尽杀绝的。在带兵剿灭捻军时,有一个人冒充校官拜访曾国藩,由于这个人有些学问,说话很有条理。曾国藩很赏识他,就命他督造船炮。可是没过几天,这个人却挟金逃走。手下人向曾国藩报告之后,请求派兵追捕,曾国藩却说不要追。对一个真正骗他的人,为什么还要网开一面呢?手下人为此很是不解,曾国藩解释说道:“这个人的目的只是骗些钱财而已,现在捻军正是猖狂之时,若是派兵追他,他逃入捻军之中,那麻烦就大了。与此相比,这区区千金,算不了什么。”

曾国藩对待朋友的做法,给后人很多的启示:对待一般的朋友,要以宽和之心对待,不能因为一时的气愤或小过节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对于曾经有负于自己的人,尽量宽和相待,给其回报自己的机会;对于不能回报的,也不要赶尽杀绝,防止其成为自己的敌人,那就是负的人脉资源了。曾国藩这种交友之道,这种宽和之心,在职场或仕途上,都是值得学习的。

【跟曾国藩学做官】

曾国藩说过:“概天下无无瑕之才、无隙之交。大过改之,微瑕涵之,则可。”他认为天下一般没有完全无缺点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无缝隙的交情。只要能将大的缺点行改正,小的缺点予以包涵,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