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1214600000015

第15章 公共汽车

剧情简介:一个把生活的一切都挂靠在一份工作上的男人,某天发现自己上班坐的车改了点……为了不被革职,他要冒险下车。

导演:桑姆·卡门(Sam Karmann)

制片:Lazennec Tout Court(法国)

片长:9分钟

出品时间:1992年

获奖记录:

199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

1993年奥斯卡最佳短片

1993年伦敦BAFTA最佳短片

1993年恺撒最佳短片提名

我对《公共汽车》最初的留意全因为它挂的那几个最佳奖:奥斯卡,戛纳,BAFTA,恺撒。只除了克莱蒙·费朗(不知道送去了没有)。十多年以来,《公共汽车》一直被列为法国电影学院剧本课的典范之作,却也有人发出“没什么新鲜可言,评委乱选”等牢骚。这都怪艺术总是那样众口难调。不仅是个人,电影节也是如此。2004年的《无头的男人》在恺撒、戛纳分别获了最佳短片和评委会奖,但在克莱蒙·费朗只获得了声效奖,而在克莱蒙·费朗获了最佳奖(国内组)的竟是被别处的电影节都搁置在一边的《惊恐,小猎手》(全片7分钟只有一个镜头)。

在《公共汽车》获奖的经典秘方里,有一条不可埋没,就是它讲好了一个故事。

故事线路如下:主人公发现所坐的车到站不停→要求下车→(车放慢速度后)跳车→被“热心”乘客重新抓到车上(这人说:要不是我,你就误了这趟车了)。《公共汽车》是由一系列纯巧合串成的,只是在“无巧不成书”时,《公共汽车》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乱来。

巧合一:上班路上的轨道车忽然改成到站不停(车改点改线的事经常发生,主人公匆忙上车,没注意到变化,也很正常)。

巧合二:遇上的主人公偏偏情况比较特殊,车不能停但他要坚决下车。免不了会觉得他荒唐,但听完他的哭诉你也就一定能理解他的无奈:公司的主管恨他,已给过他两次警告,要是再迟到就等于自动辞职,后果是:失业,既不工作也不通情达理的妻子要跟他离婚,丈母娘要和妻子连伙带走两个小孩,他将败掉一切。听得检票员软下心肠,同意带他去见司机。

巧合三:刚好有不知情的“热心人”守在车门口,把好不容易下了车的他抓回车上。为此,导演给车设置了两节车厢,主人公在前一节的车厢里哭诉,而拉他上来的人在后一节的车厢里。

当所有的巧合都有了正当的解释,观影的人开始相信主人公面临的是“唯一的选择”,但努力了一通还是不行,种种“巧合”串通一气,主人公最后的遭遇像是命中注定。

“热心人”的一拉成就了《公共汽车》经典的“跌宕式”结尾。“热心人”一定不能想到的是,他那一拉会制造怎样浓重的悲剧后果,《公共汽车》里顿时发出了叹息声。“跌宕”的招式在短片里被长期地膜拜,所谓的“不能好好地开始但要好好地结束”。不幸的是,有些片子“跌宕”得莫名其妙,第一感觉是惊讶,第二感觉是怀疑,最后感觉是上了当。因为不自然,不可能。

为了能好好地结束,《公共汽车》作好了一路的铺垫。

导演档案:桑姆·卡门(Sam Karmann),法国演员、导演。年轻时弃医从艺,先后参与过无数戏剧、电视剧、影片的表演(《逃出法兰西》《恐惧之城》等);1992年导演的首部短片《公共汽车》囊括了戛纳、奥斯卡、英国BAFTA最高奖。长片代表:《近乎真相》(2007)、《劫匪兄弟情》(2003)、《肯尼迪和我》(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