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无所畏与无所谓
1219400000015

第15章 时风眉批(3)

从那以后,帝王梦谁都做,只要有机会,就会拉队伍出来碰碰运气。曹操说要是没有他,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确如此,不能说人家吹牛。但尽管这样,还是没有挡住那个“织席贩履”的刘备钻进四川做了皇帝。

年头乱的时候如此,年头太平的时候也一样。眼下被吹到天上去的康乾盛世,每年都得抓出几十上百个称王称帝的逆案,不知从哪儿冒出个教门,有个几百个信徒,就敢关起门来在炕头上称九五之尊,大封三宫六院、丞相将军。这种状况大概一直持续到了解放后,直到改革开放,才算好了些,大概资讯发达了,就是有疯子要当皇帝,也没人理、没人捧,只当他是疯子,所以,这些年是不大听说有皇帝案了。

皇帝案没有了,不意味着皇帝梦也消失了。君不见,现在一打开电视机,满屏幕的皇帝戏,那个“王朝”,这个“帝国”,这个“天子”,那个“大帝”,没完没了,再加上些太后、皇后和宠妃,好像电视世界被皇帝家包办了一样。帝王戏满天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收视率高,肯定是决定性的因素。换句话说,老百姓乐意看。

老百姓看看皇帝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种戏密集到了这个地步,几乎三换频道就能碰上皇帝的时候,怎么说都有点不正常。特别是,荧屏上的这些皇帝,几乎没有反派,个个都风流倜傥、才貌无双,外加智勇双全,只是偶尔犯点人人都要犯的小错误,可爱得紧。

这种状况至少说明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对皇帝有着过分的喜爱。这种喜爱,放在有点权势的人脑袋里,反映在行动上,一不留神就会出点蹊跷事:一个镇政府办公楼,能盖成天安门模样;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也要搞阅兵,大喊“同志们好!” “首长好!”宁可犯错误,也压抑不住地要学最高领袖。至于一手遮天,搞一言堂,做土皇帝,最后一头栽倒的,也是层出不穷;平头百姓无权无势且无勇,但喜爱皇帝也有麻烦,至少总是忍不住把自己的上司当皇帝,说什么听什么。许多土皇帝之所以跋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下面的人都自动跪下了,说什么都跟着喊“喳”的缘故。

想要做皇帝的人,与顺从皇帝的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有权了就作威作福,自我感觉就是皇帝,没有权的时候就低眉顺眼,让别人感觉是奴才。皇帝和奴才之间的感觉转换非常迅速,朝为田舍郎,暮坐天子床,反过来也一样。

编剧和导演,常常依据“可看性”随意塑造角色,在他们眼里,帝王将相的历史无非是些泥巴捏的小姑娘,不仅可以随意打扮,还可以任由他们的性子捏圆捏扁。有良心一点的,还告诉你他那是“戏说”,而那些没良心的,干脆公然宣称自己的作品就是正剧,是尊重历史的。

电影电视是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眼下,皇帝戏已经影响了不止一代人,越来越多的人把荧屏上的故事当真事,皇帝的形象不仅高大,而且越来越可爱可亲,个个都是好儿子或者好孙子、好丈夫、好情人兼好父亲。过去有个编排乡下人的故事说,两个乡下人下田割稻的间歇,一个说,皇帝老子如果割稻的话,肯定使金镰刀,另一个道,瞎说,皇帝哪里用得着割稻,还不是躲在树荫下,西瓜吃吃,芭蕉摇摇。现在,电视剧里的皇帝形象,已经在走下神坛趋向人性化的过程中,变得跟当年乡下人嘴里的模样差不多了,不知哪一天,我们在街上就会碰到的。不过,即使是当年乡下人嘴里的皇帝,也是皇帝,也一样有着生杀予夺的专断权力。这样的皇帝,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山寨”风

最早知道山寨,是在《水浒传》里,除了朝廷就是山寨,而山寨是跟朝廷对着干的地方,最大的山寨,就是水泊梁山。

这两年,“山寨”一词,不知怎么就跟盗版手机联在了一起,山寨机就是仿制的名牌手机。进而所有的仿制品,都被冠以山寨的头衔,有人把只小毛毛狗修剪涂染成熊猫模样,也被人称为山寨熊猫。

山寨走到今天,已经跃出了原来的窠臼,收编了“恶搞”,忽视了模仿,变成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一种行为,跟“朝廷”(文化意义上的,下同),跟“正统”对着干,其行为和“成果”,已经有了太多的创造性。凡是在“朝廷”里没有地位,或者说看不上“朝廷”的一本正经的人,都纷纷立起旗杆,自称山寨。“百家讲坛”有了山寨版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有了山寨版的,从前的恶搞高手,都聚拢在山寨旗下,各显神通。在优酷和土豆网上众多的视频节目、长长短短的电影,告诉人们,在影视这个据说需要大量投资和专业人士的领地,也已经山寨林立。

有心立山寨的好汉,都得有那么两下子,否则,网上注定一片倒彩,山寨立马就被人铲平了。现在这么多挤不进“朝廷”的才俊之士,若是没有山寨,可怎么得了!草根的才子们,总得有个发挥的地方,山寨就是这样的地方,有观众,有喝彩,也有批评,不像“朝廷”,只许说好,不许说不好,而且门槛还那么高,比如像影视界,进门不易,据说还有潜规则。有了山寨就好多了,一架DV,几个伙伴,三下五除二,拍了视频弄到网上,一样有粉丝,有人喝彩,说不定哪天被有力者看上了,就招安了。

其实,同为文化行业,出版界早就有了山寨,现在满地的书籍,包括装帧那么漂亮的书籍,有多少是正规出版社出的呢?山寨已占据大半壁江山。

在文化领域,有“朝廷”就该有“山寨”。有的山寨是为了造反,有的山寨是为了招安,被招安的别嘲笑昔日的山寨兄弟,更别想一统江山。一个颜色画不出画来,一个音符成不了乐曲,对山寨宽容一点,天塌不下来。

京剧进课堂

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是教育部的指令。虽然曲目上选了太多的样板戏,但此举倒不见得是要为“文革”张目,其用心还是复兴传统文化。

有人说教育部打算喂孩子狼奶。不过,且不说教育部其实不认为那是狼奶(即便是狼奶,也是红色的),就算有同感,为了灌输传统文化,也顾不得那些了。依我的猜测,复兴传统文化,已经成了教育部门的大局。我不打算评价这种复兴,我的疑问是,凭行政部门的一纸政令,就可以让孩子喜欢上京剧吗?

不错,京剧的兴起,靠的是晚清皇家的喜好和追捧,粗通文墨的慈禧太后是个戏迷,也是不折不扣的京剧第一大恩人。不过,京剧真正的兴盛,却是在民国时期,真正让京剧红起来的,是民间的力量。那个时候,京剧就等于是流行歌曲,报社的记者,每日每时,就像盯今日的周杰伦、刘德华一样盯着当时名角的一举一动。所谓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都是记者评出来的。大家喜欢捧谁,多少都有点道理,坤伶不少,但单凭脸蛋走红的,却一个也没有。台上角儿在唱,台下精英和大众都在哼,特别喜欢的,还花上大笔的银子请老师教,就像今日给子女请老师教钢琴和小提琴一样;会唱上两口的,还可以花更多的银子请名角陪你唱,这种人,叫做票友。那时在北京城里,无论哪个角落,都会听到流行的唱腔,成年男人,一句不会的人不能说没有,但真是很少,风气所及,小孩子自然也喜欢,我就看到过很多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说起他们小时候如何逃学听戏的趣事。

可是,京剧这种红,却跟政府的法令没有任何关系,教育部也从来没有下过命令,要哪个学校学唱京剧。尽管达官贵人中有不少戏迷,但纯粹是个人行为,跟政府无关。

一种艺术形式,民众喜欢与否,不是强制灌输能奏效的,除非政府有本事,能像当年推行样板戏一样,将所有的文娱形式都屏蔽掉,八亿人民八个戏,而且提到政治的高度,借党政系统强力高压推行,广播电视每日轰炸,不听也得听,听了,还不许有半点不同意见,否则就是反革命,要进监狱。

我承认,我们这一代被轰炸的人,的确连血液里都有了样板戏,就是理性上十分讨厌,有时候还是会不知不觉哼上一句。不过,如今教育部十分强势,学校没有敢不听话的,估计也没有办法让小学生放弃周杰伦选择刘长瑜。

选择的困境

处于恋爱中的男女,尤其是比较出色的男女,选择是个难题。古希腊有位哲人提出过一个哲学命题,说是一头驴子会在两堆完全相同的干草面前,由于无法抉择而饿死。显然这是人的困境,不是驴子的,如果是驴子的话,这畜生根本就不会选,随机走到一堆干草面前吃就是,吃完了这堆,再吃那堆,只要肚子受得了,它包圆。但是人没有这样的洒脱,当面临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各有优长的人追求的时候,往往拿不定主意。

东汉的应劭是个做官做得相当好的人,但他却喜欢写书(他写的书,不像现今我们官员不是别人操刀,就是讲话报告汇编),他的一本书名叫《风俗通义》,里面记录了一位女孩怎样选择恋人的故事。漂亮的姑娘有两位追求者,东邻这位长得帅,但家境贫寒,西邻这位长得不怎么样,但家境富裕。那个时候,虽说皇帝老儿已经独尊儒术,但礼教似乎还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女人在家里还有相当地位,女孩的婚姻也不是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这个女孩的老爸,征求女孩的意见,到底想跟谁。女孩想了一下,回答说,我在西家吃饭,在东家睡觉。

说实在的,如果现在的婚姻制度允许,这种干脆利索的解决方案,未尝不是当今许多女孩的最佳选择。可惜,这种方案有过于单向考虑的倾向,即使在男女关系比较随便的当时,都不现实,更何况现在?所以,必须想其他的办法。

替代方案有很多。首先,可以考虑出题考试,某位名门闺秀,待字闺中,出题考试,考上的就选为东床佳婿;其次,可以考虑比武招亲,支个台子,让人来比武过招。不过,这两种办法在古代,都属于没影的传说。

第三种方案是海选,适于候选人人数众多的情况,古代小说称之为抛绣球,一个绣球抛出来,砸到谁的脑袋上就算谁。这种事儿,古来只见诸小说,今天也没有人效法。

第四种方案是委托给老爸,像东晋的郗太尉的宝贝闺女那样,任凭老爸在一堆候选人中挑,挑上谁算谁,最后挑上一个在东床吃饼的腆着肚子的家伙。严格来讲,这种方案,要算是诸方案中最可靠的一个。有点包办婚姻的嫌疑,但其实不是,因为这些备选对象,事实上都是女方或者男方自己接触交往过的,自己感觉都不错,只是拿不定主意,选哪个好,委托给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去进行专业化考查,近似于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而且这经理人还不用付费,哪儿找这样的好事去?如果没有了老爸,委托给靠得住的朋友甚至公司都未尝不可,只是千万注意,不要委托给跟自己同性别的朋友。

如果以上四种方案都不喜欢,还可以考虑第五种,这就是进行偏好选择。这种方案有点难度,因为选择者自己,首先要明白自家的偏好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要明白你到底要什么图什么。如果就图个老实过日子,那么看谁老实就选谁;如果喜欢带出去拿得出手,就争取选那个漂亮的;如果图的是具有共同语言,那就选个文化教育背景相似的;如果就图个逗自己开心,那就找那幽默有趣的。总之,偏好决定一切,不看别的,只看偏好,一票否决。说实在的,别看我说得似乎很不靠谱,其实绝大多数年轻人,在选择自己伴侣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奉行偏好第一主义,不管口头上的理由有多少,实际上决定性的因素,都是自家的偏好。

最关键的,别总是犹豫不决,拖到所有不错的候选人都失去了耐性,离你而去,然后不得不进行次一等级的选择,到了这个境地,真的面对次等人物之际,从前的情景就会出现,曾经沧海难为水,无论如何都难以在次级选择中心平气和,只好再拖。其实,就目前我的目力所及,剩男剩女,都是当年的好男好女。

剩男剩女的困境,是要面对年龄增长而价值递减的定律。突破困境的最好路径,是别跟从前一样按常规的方式寻觅配偶。剩下的人多了,自己就成了群,也就有了选择的余地。这时你会发现,其实大家一起扣除年龄的因素,这样的群体,优势特别明显,不仅成熟稳重,而且多半事业有成,前途光明。问题是,剩下的男生往下找,害得剩下的女生只能往上找,找来找去,都在制造代沟,结了婚,以后也不一定过好。其实,结婚过日子,还是同一个年龄段的人结合,最为合适。说是剩男剩女,其实也大不到哪儿去,成家立业生孩子都不耽误,年纪大一点结合,更加理性,经过风雨,也知道彼此相让,懂得妥协的必要。

困扰了大家半天的所谓剩男剩女问题,其实,无非是晚婚晚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