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峨眉山报国寺见僧人坐禅,任其四周喧闹,如入无人之境。“闹中取静,实有安身立命真功夫”。当时我想他们有师父传授,定力深厚,我们一般凡人做不到。后来研读禅学书籍,其中不乏谈到坐禅的功效。“疾病生于情欲,健康得之清净”;“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心君泰然,健康乃临”。我患失眠症几十年,冬夜难以熬到天明。夜半醒来,我尝试用书上讲解的程式打坐,果然有效果。若是半夜一二点醒来难以入眠,我坐上半小时后躺下就睡着了。若是凌晨三四点钟醒来无睡意,我坐上40来分钟,全身感到爽朗,脑子清醒,白天依然有精神,头再也不昏沉了。日久天长,有时睡上二三小时就再也睡不着了,起身打坐二三小时,第二天照样精神饱满,这便是“以坐代睡”。
静坐、坐禅,创立了非常有价值的精神疗法,现代学者认为,“心身如一”就是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间的平衡。过度兴奋,自主神经受抑,静坐时大脑皮质松弛,自主神经强度抑制解除。
坐禅简便易行,不论体力强弱,男女老少,只要有恒心,坚持下去,肯定有效果。在历史上,老年人学习禅定,使身体机能变得年轻的例子比比皆是。197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约瑟福森,每天都要打坐数小时。早先,我一年四季早起晨跑半小时以上。后来年老体弱难以坚持,拂晓时分去郊野做操、漫步、呼吸新鲜空气。可是城市扩张很快,到郊野费时;遇上阴雨连绵,不可能外出;隆冬时节清晨也不宜户外锻炼。我便坚持天天清晨在床上打坐,效果令人惊喜,而且太奇妙。
一、坐禅三阶段
第一阶段:平衡身心发展,达到身心健康。
宜于健身,自成一套的坐禅方法。在激烈竞争的现实社会环境下,现代人往往神经过度紧张,许多人心理失衡,要么去寻求种种刺激,要么自我麻痹,难以做到洁身自好。那么,坐禅便是一大恩惠。坐禅在心理上能消除烦躁、忧虑、减少妄念及杂念,脑部负荷也减轻,血液需求量减少;肌肉放松,全身感到舒适、爽朗;建立起乐观、自信、宁静和稳定的情操。可是在第一阶段,仍有其他很多杂念时隐时现。
处在这个阶段时,我在打坐三十分钟后产生过“禅悦”——全身筋骨舒适,心情愉悦,非同一般爽快,感到是一种享受。但时间不长,杂念仍相当多,有时反而比不打坐还多,难以遏止。
第二阶段:从小我到大我。
进入冥想状态,将“小我”融入整个宇宙之中,与宇宙合一。向外界看,无限广大;向内心看,无限深远。脑子里空荡荡的无边无际,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存在了,对于环境的不满、忿恨、喜恶、渴望等自然消失。没有什么可想的,所感受到的乃是宁静和自在,没有希求,称为“大我”。
到了这个阶段,我未向外界看,也未向内心深处看。微闭双眼,脑子非常空,清凉,广阔无垠,微微有点淡绿色。身心俱无,呼吸细微、缓慢,仿佛自己也无察觉,真正体会到了“空”、“无相”。但意识还能起作用,故意动一下肢体也听使唤。
第三阶段:从大我到无我的禅境。
禅是无我的天地,是智慧的领域,也是勇者的领域。若非智者,不会相信有另一境界出现在面前;若非勇者,很难抛弃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精神上的诱惑。进入禅境,要把有与无、好与坏、迷与悟、虚幻与真实,生死之苦等等对立观念全部打消,使你获得一个新的生命。它既不是肉体本身的“小我”,也不是宇宙间的“大我”,乃是不受任何烦恼束缚围绕的彻底自由,也就是“断念”了。没有客观外界,没有自我。未悟的人看你还是一个平常人,自己也觉得没什么特别和了不起之处。
二、坐禅入门
佛教的“信、愿、行”三者中,坐禅即为“行”之一。坐禅可达到四层境界,即“四禅”——
初禅(欲界定):宽衣安坐,调身、调息、调心,远离欲界的纷扰。大有我身如云如影,爽朗空静之感。
二禅:入于定心细微之境,眼、耳、鼻、舌、身处于消然寂然的状态,只有意识在起作用。我已达到。
三禅:只有意识起作用,感到身心安乐。我打坐时就这样,全身皆无,可回忆、想象、支配身躯。
四禅:心如清水、止水,一尘不染,不苦不乐,湛然寂然。我的师父通永(今年97岁)童颜鹤发,话声洪亮,成天都是这样,令人敬佩之至。
以上四种层次的禅境,成年累月坚持下去,方可不断精进。
对坐禅,佛教经典多有阐述,一则古奥,二则繁琐,重复之处也不少,没有必要去耗时费力。我这里所讲的坐禅,主要是根据台湾圣严法师所著《禅的体验》一书中相关部分,结合自身经验简要写出,易懂、易学。
(一)准备
环境——避免外界干扰,清静最重要,窗宜开,门宜关。
头部运动——先坐端正,头部前俯后仰,左右摆动,再左右旋转各4-8次,再用头颈画“佛”字,可预防或治好颈椎骨质增生。
按摩——自行确定部位,最好是有病痛之处。先搓热两手,按摩时注意力集中于病痛处。
坐具——最好是端于蒲团上,床上或凳子上也行,冬天早上打坐在床上最佳。
衣着——衣物宽松,双膝盖必须保护,免遭风寒难治愈。
时间——自行确定,最好是起床前、睡前坐上半小时左右,固定时间坚持,习惯成自然;
(二)调身
(1)坐端正,脊背不要弯曲。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正,宽松衣服,放松全身。
(2)头颈正直、自然,双肩放松,双眼微闭,舌抵上颚,鼻与脐成一直线,用鼻呼吸。
(3)胸部微俯,使心窝下降,横膈膜松弛。
(三)坐禅姿势
静坐姿势说明:
(1)坐前先宽松衣带,头颈正直。
(2)单跏趺初步:将右脚扳上,压在左股下。
(3)单跏趺第二步:再将左脚扳上,压在右股上。
(4)单跏趺入坐:两手仰掌,左掌在上,两拇指相拄,贴近小腹,微闭双眼,舌抵上颚。
(5)双跏趺动作:再将压在左股下的右脚扳上,两脚掌向上。
(6)双跏趺入坐:与单跏趺相同,两拇指相拄,微闭双眼。
单跏呋(脚心向上)坐、双跏趺坐这两种方式,在力学上、生理上被证明是最安全的姿势。它的要点是,将身体的重心放在支持体重的三角形(双脚成三角形)的中心点。如果掌握了这种坐法的要领,即使在汽车上也可以坐禅。也可以不盘腿,虽然最佳坐法是双盘腿,还可侧卧(卧禅法)。我就是由单盘腿进步到双盘腿由坐二三十分钟到坐上两三个小时,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动静结合,坐后按摩几个穴位或走动一下。
(四)调息
息——即一呼一息。
调整呼吸是坐禅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坐禅的重点。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断绝呼吸几分钟就会死亡;断绝饮食可活到一星期至半个月。辟谷之人,可至少一星期不进食。
“息”分四类:
(1)鼻息——打坐时用鼻孔呼吸,每分钟16~18次,靠肺的律动。呼吸应轻细,连自己也听不出声音。
(2)腹息——将鼻吸入的空气逼入丹田(小腹部),律动不在肺而在小腹,会感到呼吸越来越深,轻松舒软,细长。
(3)胎息——类似胎儿在母体内靠血液循环呼吸。禅定功夫高的人可不用鼻孔呼吸,而以大宇宙为母体,用毛孔呼吸。
(4)龟息——乌龟寿命最长,埋在地下无食无气也能活下来。打坐定力深的可处于龟息状态,靠自己体内的气运行,“死”而不腐。高僧中有例,神奇而不奇。
调息方法:
印度瑜伽修行者非常重视各种呼吸法的锻炼,以引发生命能。中国道家称为“吐纳”:吐出体内混浊之气以保命,纳天地日月之气以养生,是为练“内丹”。
减少呼吸次数法——缓慢呼气,短促吸气。常人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18次,而禅师4~5次。我打坐时为5~6次。做深呼吸,意沉丹田,我30分钟约50次。缓慢呼吸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坐禅的基础。呼吸急促有害身体健康,一次缓慢的吸气比几次浅呼吸能将更多的氧气输送到肺部,所以坐禅能健康长寿。
节奏呼吸——无须专注呼吸,在口中轻念短句,自然有节律,最好是念“阿弥陀佛”。
数息呼吸法——从1数到10,配合呼吸速度,数完一次可做一次深呼吸。
丹田呼吸法——肚脐用力呼吸。上半身稍曲,头部微下垂,肚子凹陷,眼睛注视肚脐。
直式呼吸法——未见书刊提及,是我近一两年自身发现。平卧时呼吸直进直出,像有根空管,直到小腹底,胸腹部皆不起伏。当直式呼吸时,全身立即失去感觉,身心皆无,很轻快。静坐或坐禅,要直式呼吸腰背必须挺直才通畅,有难度。
(五)调心
初坐时心易浮散,数息、随息就是使念头不弛散(实际上还是要生杂念)。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必过分执著,听其自然,我体验到“久坐必有禅”,坐的时间长了,杂念自然减少。在打坐时,调身、调息、调心是同时进行的,分开叙述而已。
因为禅定全然由实践与体验产生,已经内化到生命的深层。禅定是转化人类生命的关键,也是人类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