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还应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孩子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可以提供画面、景物、音乐、文字等,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比如,跟孩子一起做这样的游戏:父母与孩子相互说出一个字,然后根据这个字再组词造句,随着年龄的增长句子可以慢慢加长;父母给孩子讲故事讲到一半,让孩子融入角色推断故事的经过和结果,或者先讲故事的结局,启发他想象故事的起因和情节等。
同时,父母还应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到外面的世界。美丽的大自然给人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它也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它的形、色、声、味等都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和兴趣。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因此我们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花鸟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都是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家长要引导孩子独立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发现新的具有创造意义的解题方法。独立思考是儿童发展创造能力的一个关键点,因为儿童模仿能力很强,依赖感很强,如果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就会逐渐养成依赖的习惯,这对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比如,当我们问孩子“砖有什么用”时,多数儿童回答:“盖房子”,有的儿童却说:“可以做花盘”、“可以用来坐”。后两种答案可以说具有创造性。研究发现,用这种方法训练儿童的创造力,效果明显。表现在每当遇到新的东西,儿童会自动去想象它们的多种作用,或是创造一种在他的意识里还没有出现的东西。
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不能起点太高,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刚开始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逐渐具备创造的观念,在大脑里逐渐形成创造的意识,让儿童从常见的事物开始训练创造能力,让他们在平常中找到异常,在熟悉中找到陌生,使他们不易形成“熟视无睹”的心态,这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比如,通过日常的游戏,孩子的创造力日益提高,从单纯的模仿发展到创造,他们逐渐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开展新型的游戏情节,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制作游戏道具等。
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
心理研究专家发现,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的性格活泼,乐观,心情舒畅,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在民主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孩子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我们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孩子的奇思异想给予重视和引导。
当孩子开始探索周围环境时受阻或受挫,那么他就很容易放弃,这种性格甚至会贯穿其一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很听话、很顺从,遇事凭天由命。因此,面对孩子类似的探究行为,家长不能简单的训斥,而要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实现他们的探究活动,满足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引导质疑。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我们认为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探索”行为不能只是“堵”,而应该采取“疏”的教育方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解除孩子怕犯错误的恐惧心,使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生活最初的几年时,在他们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周围的人,非常丰富的多方面的人的关系。”我国有句古话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孩子将来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什么人接触,同时从他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并且,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存在感,克服孤独感,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能够找到宣泄的途径。所谓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快意恩仇与悲喜爱恨都与社会交往息息相关。可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孩子从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交能力指的是能够与他人相识、相交并圆满地进行沟通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往往智商比较高,但社交能力却十分欠缺。某幼儿园曾做过多次测试:请数名幼儿从指定的幼儿手中取玩具。结果,有80%以上的幼儿是动手抢或求助老师去取,只有极少数幼儿采取语言商量或用其他玩具交换的办法获得成功。许多幼儿一方面只会把布娃娃等玩具假想成自己的伙伴,却不能与真实的同龄伙伴友好相处和交往。
在小华父母的记忆中,小华从小就比较害羞,一直喜欢自己玩。从儿子刚刚开始学走路起,他和同龄的小伙伴玩耍时,常会抢夺玩具,或把别人推倒在地。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小华的父母总是把小华狠狠地责怪一顿。虽然小华已经6岁了,但还是没有学会怎样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有一天,小华的父母邀请朋友带孩子妞妞到家里玩。妞妞比小华小一岁。两个小朋友一起玩时,小华总是独占着玩具,让妞妞在一旁看着自己玩。过了一会,两个小孩便争吵了起来,这时,小华又把妞妞推倒在地上。过了好多天,小华突然问爸爸:“妞妞为什么不到我们家里来玩了呢?”爸爸被儿子问得不知如何应答为好。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呢?首先,让我们来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小测试,看看孩子的社交能力究竟如何(在符合的选项后打√)。
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社交能力测试
年龄 社交程度 结果
2-3
岁 会说“谢谢”、“再见”、“晚安”等问候语
至少拥有一个好朋友,而且友谊已保持了6个月以上
能自然地和异性小朋友接触,甚至还乐于跟大人交朋友
已经拥有至少1个可以交心的知己,并注意学习小伙伴的长处
3-4
岁 能与爸爸、妈妈等亲人表示亲近
掌握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至少10
种不同的称谓
当小朋友有困难时,能主动提供帮助
当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时,能宽容地原谅对方
4-5
岁 能对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老人表示礼貌
能够根据来访的陌生客人的年龄、衣着、装饰等因素准确称
呼他人
如果做错了事情,会主动认错或向对方说“对不起”
会祝贺小伙伴取得的成功或成绩,并由衷地感到高兴
5-6
岁 至少拥有1个友谊已维持了3个月以上的朋友
能对包括幼儿园老师、邻居在内的长辈表示尊敬
如果父母双亲生病,能主动表示关切
能主动欢迎来访的小朋友;能微笑着和客人说话
学会理解他人传达的非语言信息,如表情、语调、手势、眼
光等
儿童社交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尝试型,即孩子试着用一些让别人注意的手段和别人接触,如提出问题,说自己的事情,表达意见等;
第二类是强制型,即孩子强行和别人交往,如果同伴不答应可能会用暴力方式对待同伴;
第三类是逃避型,即孩子害怕和别人接触,总是躲避别人的注意。
有些家长会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而发愁。如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去,害怕生人,即使是跟熟人说话,也会脸红、紧张,或者出现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的现象,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还以为他是听话老实的表现,其实,这都是“社交恐惧”的表现。随着孩子慢慢成长,社交能力缺乏的后果就慢慢显现出来。
有的父母可能脾气比较暴躁,常常会因为一些小的问题,大声斥责孩子。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惧怕心理,从而陷入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的则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护、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父母,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让孩子懂得社交规则
有许多小孩表现出“不合群”,或者很少有同伴,这些孩子多半是由于不懂社交规则而形成的。家长可以教给孩子相应的规则并要求孩子尽量遵守,比如,学习常见的礼貌用语,懂得与他人分享食物或者玩具,在与他人出现分歧时懂得让步等。当孩子学到规则并逐渐内化为可巩固的能力后,他们就可以自如地应对和同伴的交往了。
让孩子学习社交策略
很多孩子希望能与小伙伴们一起游戏,但却不知道如何开口。此时,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常用的社交策略。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教孩子友好地向别人发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不可以?”或者教孩子在一旁观察,如果他们在游戏中出现了麻烦,可以主动上前提供帮助,自然融入集体之中。
训练孩子的交往能力
孩子之间的交往通常比较简单,没有大人之间的利益之争,孩子们在一起,只是单纯的为了共同的爱好,或者是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训练孩子的交往能力,可以邀请邻里或者有孩子的家长来家做客,也可以将孩子送到其他朋友们常去的场所,并与他的伙伴和家长保持好良好的关系,并让孩子也参与到其中来。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也可以观察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为家长带来麻烦。此时,需要家长冷静下来,仔细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1:“我不要去学校,没有人愿意跟我玩。”
许多刚入学的孩子经常因为这个问题而不愿意进幼儿园或者学校。如果孩子个性内向或者爱哭,就比较不容易很快融入集体之中。此时,家长应该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请老师帮助观察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学校时的情况,找出孩子没有同伴的原因并帮助孩子尽快获得其他孩子的认同。
问题2:“我跟小朋友吵架了。”
年龄较小的孩子很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争执,这并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但是父母还是要帮助孩子使矛盾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孩子与同伴的友谊,也有助于帮助孩子训练社交能力。比如,父母首先表达自己理解孩子的苦恼,同时要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争执,下一步应该如何与对方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问题3:“一定要有很多朋友吗?”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多交一些朋友,但我们都知道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需要培养孩子与他人沟通和结交的能力,这一能力高低的判断标准并不是拥有朋友的数量。在一定玩伴群体中持续交往而选择出的少数,才有可能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真心朋友,甚至成为一种可安定心灵的力量。对于有时喜欢独处的孩子,无论是安静看书、画画或者是一个人玩耍,父母不要过于担忧。只要是孩子能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交到朋友就足够了。
不管孩子的教养多么出色,在交往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当行为。这时,父母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帮助他改进行为,重新获得持久的友情。而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家长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的交往方式。
孩子社交能力的高低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并与孩子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有着莫大的关系。而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孩子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