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婴幼儿科学养护与早期教育一本通
1286100000016

第16章 科学养护篇——如何使你的宝宝更健康(16)

患儿的表现

小儿患病后起病急,发热39~40℃,可有轻微流涕、咳嗽、轻泻或便秘等症状,体温持续3~5天后骤退,热退时出现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初起于躯干,很快波及全身,皮疹在1~2天消退。

家长怎么办

本病为一自限性疾病,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小儿多休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控制高热,高热时除物理降温外,适当应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适当补液。

2.水痘

水痘传染性极强,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染。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可患病,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患儿的表现

小儿感染上水痘后潜伏期2~3周。一般是先发烧1天,伴有头痛、厌食、哭闹、烦躁不安、全身不适或咳嗽,然后有皮疹出现,大多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发生在四肢、手掌、足底的很少,呈向心性分布。初起时皮肤出现米粒至豆子大小的鲜红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时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极易破裂而溃烂。3~5天后,水疱渐渐干燥,结痂,再经数天结痂完全脱落而痊愈,一般不留痕迹。少数患儿抵抗力弱,会出现出血性水疱和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导致脑炎、肺炎、心肌炎或其他器官疾病。

家长怎么办

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常可在7~10天内自然痊愈。但要加强护理,供给足够的水分和易消化的饮食;剪短患儿指甲、戴连指手套以防抓伤;勤换内衣,消毒水洗浴,减少继发感染;局部或全身使用止痒、镇静剂。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是首选的抗水痘病毒药物,治疗越早越好,一般应在皮疹出现后48小时以内开始。早期使用α-干扰素能较快抑制皮疹发展,加速病情恢复。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为预防水痘传染,对患儿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接触过水痘患者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

3.麻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传染性强,病后大多获终身免疫。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发生季节以春季发病数较多,高峰在2~5月份。

患儿的表现

小儿感染上麻疹后潜伏期大多数为6~18天。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然后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发热,体温38℃以上,同时伴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不易区别,但结膜充血、流泪、怕光及眼睑水肿是本病特点。

在发疹前1~2天,颊黏膜上出现麻疹黏膜斑,为直径约1毫米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在1~2天内迅速增多,于出疹后1~2天迅速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发热3~4天后进入出疹期,此时体温增高至40~40.5℃,小儿嗜睡或烦躁不安,甚至抽搐,咳嗽加重。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颈部,逐渐蔓延至额面、躯干及四肢。疹形是玫瑰色斑丘疹,继而色加深呈暗红,可融合成片,同一部位皮疹持续2~3天。

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若无并发症发生,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其他如喉炎、心肌炎、麻疹脑炎等均有可能发生。

患儿的护理及疾病预防

患儿无需特殊治疗,应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痰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生素治疗。补充维生素A有利于疾病恢复。

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对麻疹患儿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患儿曾住的房间应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患儿衣物应在阳光下暴晒。流行季节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4.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夏秋季最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以及由带菌的苍蝇污染水、食物、日常用具、餐具、儿童玩具、饮料等传染他人。本病经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转为慢性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细菌性痢疾的表现

急性细菌性痢疾表现为急性腹泻,大便一日数次,严重时数十次,糊状或水样,含黏液,重者有脓血,伴有发热、寒战、腹痛、里急后重,全腹压痛,以左下腹压痛明显。

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腹泻、腹痛可能不明显。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

慢性细菌性痢疾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便,病程超过2个月。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与预防

小儿患菌痢应该重视,一旦发现应尽快送医院检查就诊,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消毒、早治疗,尽快妥善处理患儿的大便,以免流失造成传染。

治疗应迅速控制感染,通常选用2种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因近年来痢疾杆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菌株日益增多,故可选用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等药物。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还要积极纠正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慢性细菌性痢疾可加用中药,加强支持治疗。

细菌性痢疾主要是通过痢疾杆菌污染的水、食物经口进入人体感染。因此,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

5.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自从口服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投入使用后,发病率已明显降低,许多国家已消灭本病。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隐性感染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

脊髓灰质炎的表现

小儿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5~14天。临床表现轻重不等。

起病最初小儿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尚可见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持续1~4天,多数患儿体温下降,症状消失。但部分小儿体温不降,或体温正常后1~6天再次发热,此时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同时伴有颈、背、四肢肌肉疼痛及感觉过敏。小婴儿拒抱。3~5天后热退则无瘫痪发生;若病情继续发展,可能发生瘫痪,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无感觉障碍。如果神经细胞损伤严重,就会出现长期瘫痪,继而肌肉萎缩,肢体发生畸形,如脊柱弯曲、足内翻或外翻等,小儿不能站立、行走或跛行。

脊髓灰质炎的治疗和预防

目前尚无药物可控制瘫痪的发生和发展,只是对症处理。

起病后小儿必须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避免劳累过度或进行任何手术;全身肌肉疼痛,局部可用温热敷或口服镇痛剂。可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或早期应用α干扰素。

如出现瘫痪,应睡平板床,瘫痪肢体置功能位置,防止下垂或其他畸形。可给予药物促进神经兴奋、传导。病情稳定后可通过按摩、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等方法,促进肌肉功能恢复,防止发生肌萎缩。如有肢体畸形,可用手术矫正。

如小儿未服过疫苗而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应连续观察20天,及早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一旦发现患者,应至少隔离40天,患者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暴晒2小时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