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新的全国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从《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实现了紧密的团结。在三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推翻了其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解放战争中,《团结就是力量》在国统区流传也极为广泛。每次进步学生和革命群众上街游行示威,都会挽着手臂高唱《团结就是力量》,使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闻歌丧胆。
1949年,曲作者卢肃随解放军开进北平时,出现了一幕动人场景:清华大学许多学生挥舞红旗、标语,齐声高唱:“……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卢肃激动地走上前去问一个学生:“你们怎么学会这首歌的?”那个学生回答说:“歌片是几个同学从张家口带回来的。你教我,我教你,很快大家都会唱了。”那位学生万万没有想到,站在身边的这个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的曲作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团结就是力量》仍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人民胜利万岁》等文艺作品中,都选用了这首歌。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3首最有代表性的革命历史歌曲曲谱,其中就有《团结就是力量》。另外两首是《义勇军进行曲》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团结就是力量》能够影响不衰,魅力未减,在于它阐明了力量与团结的内在关系,在不同时代赋予不同内涵。今天,它依然鼓舞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心同德,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努力奋斗。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牧虹(生平资料不详)。
曲作者:卢肃,原名方平,江苏徐州人,作曲家。1938年来到延安,入鲁艺音乐系学作曲,并留校任教。1939年赴晋察冀边区,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歌剧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沈阳音乐学院代理院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歌曲《平原大合唱》、《枪口对外》、《子弟兵之歌》;小歌剧《除夕》,《我爱八路军》;独幕歌剧《团结就是力量》等,其中歌剧幕终曲《团结就是力量》受到热烈欢迎并传遍全国。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似铁,
这力量似钢,
比铁还硬,
比钢还强,
向着***蒂开火,
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着太阳,
向着自由,
向着新中国
发出万丈光芒!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人民军队的嘹亮标识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这支人民军队的重要标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曲调气势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是人民军队的标识。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公木(1910~1998),原名张永年、张松甫。1938年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后留校工作并从事诗歌创作。1941年主编《部队文艺》杂志。1942年冬调鲁艺文学系任教。1945年秋,参加延安文艺工作团赴东北,历任东北大学教育长、教育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任鞍钢教育处处长,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副所长,吉林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吉林社科院副院长及中国作协吉林分会主席。著有《公木诗选》、《诗论》、《诗要用形象思维》、《中国文化与诗学》等,创作了歌曲《炮兵歌》、《骑兵歌》、《军民一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
曲作者:郑律成,略(前文已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创作于1939年,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原名《八路军进行曲》,是组歌《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
1938年8月,抗日战士公木从抗战前线来到延安,在延安抗大学习。学习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写歌词、诗歌。学习结束后,组织上留他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当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此时,郑律成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给抗大学员教唱歌曲。在一起工作中,公木和郑律成结成了很好的友谊。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律成给公木写的诗歌《子夜岗兵颂》谱了曲,从而开始了两人在音乐上的合作。到了1939年四五月间,郑律成提出搞个“八路军大合唱”,约他写词。郑律成说,什么叫大合唱,就是要多搞几首歌。虽然公木住在山洞里,但心胸和视野很开阔。他首先写了《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接着还写了《骑兵歌》《炮兵歌》。8月份,“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全部写完。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公木后来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如果不亲身参加抗战,不亲自作抗战时事研究,那是绝对写不了那样的歌词的。在《八路军大合唱》中,抗战的三个阶段都写上了,写成大兵团音乐形象,不是个游击队的形象。当时写歌的时候,就想到中国通过持久战,形势会这么发展的,中国会解放的。其实,1939年还没有形成大兵团,但要站在抗战形势发展的高度去写。这是当时的一种真感情,很自然很自觉地写的。
延安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当时抗大连风琴也没有,郑律成就哼着作曲,他唱,公木听。9月份,曲还没作完,郑律成就调到鲁艺音乐系去了。鲁艺音乐系的条件好一点,有乐器。10月份,郑律成作曲完毕,“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歌曲印成油印小册子,传遍全延安,传遍全军,掀起了唱歌高潮,前方后方都唱。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两支歌刊登在总政主编的报刊上。
(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曲,节奏感强,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旋律上运用了同音重复、旋律的重复与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使歌曲便于传唱,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开头的旋律,同音重复,具有号召性,节奏铿锵,振奋人心。全曲大量运用了附点和切分节奏,使音乐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
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在“听”的后面,用休止符和用拖拍,在音乐效果上,让听众能有更好的空间去想象各种场面,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听众,屏住呼吸,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最终确立,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
1939年,《八路军进行曲》诞生后,成了八路军的“标识性”歌曲。
1947年,《八路军进行曲》重新填词《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标识性”意义初显。
1951年2月1日,总参谋部颁发试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军歌》。
1953年5月1日,重新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又将其改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当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发出《关于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通知》和《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奏唱的暂行规定》。《通知》指出,颁布军歌是全军指战员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现了我军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反映了我军光辉战斗历程。《规定》对军歌奏唱的场合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确立,和同时期我军换装(由“85式”换成“87式”)、军衔制的重新实施一样,标志着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军歌与我军军旗、军徽、军服、军衔一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确立,是新时期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军军歌乃至我军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革命纪律的宣传之歌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人民军队自创建以来就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以钢铁纪律、顽强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闻名于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我军建军初期就明确的革命纪律。这首歌曲,借用旧军歌的曲调,赋予全新的内容,好像宣传队,将我军的革命纪律,宣传得深入人心,对于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完成我军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起了极大的作用。
◎ 词曲作者简介
程坦(1907~1980),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党和红军中担任领导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省委副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监察部、内务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副部长,民政部顾问。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八项注意切莫忘记了。
第一说话态度要和好,尊重群众不要耍骄傲;
第二买卖价钱要公平,公买公卖不许逞霸道;
第三借人东西用过了,当面归还切莫遗失掉;
第四若把东西损坏了,照价赔偿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许打人和骂人,军阀作风坚决克服掉;
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
第七不许调戏妇女们,流氓习气坚决要除掉;
第八不许虐待俘虏兵,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
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
革命纪律条条要记清,人民战士处处爱人民;
保卫祖国永远向前进,全国人民拥护又欢迎。
《娘子军连歌》
——英雄女兵的激昂战歌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浴血奋战中,无数革命英雄不怕牺牲,英勇杀敌,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就义,献身革命。红色娘子军,就是那个年代中一群不屈的女英雄。《娘子军连歌》是一首电影插曲,歌曲短促有力、浓郁深沉,集中表现了娘子军战士追求解放,英勇斗争的精神和英姿飒爽的风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梁信(1926~ ),原名郭良信,山东人,中国电影剧作家。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参加过重大战役。1953年发表了《我们的排长》、《颍河儿女》两个独幕剧。1958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红色娘子军》,1960年根据所作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碧海丹心》。1975年与他人合作将话剧《南海长城》改编为电影剧本,并创作了电影剧本《特殊任务》。“文化大革命”后,创作了《从奴隶到将军》等电影剧本。
曲作者:黄准(1926~ ),女,浙江黄岩人,作曲家。1938年赴延安。1943年毕业鲁艺音乐系。后任延安鲁艺文工团演员。1947年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曾为《红色娘子军》、《女篮5号》、《舞台姐妹》、《北斗》、《牧马人》等影片作曲。创作的歌曲《在老师身边》1981年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歌曲一等奖。著有歌曲选集《美啊,生活》、《黄准歌曲》等。
《娘子军连歌》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兰,
替父去从军;
今有娘子军,
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共产主义真,
党是领主人,
奴隶要翻身,
奴隶要翻身。
(一)
《娘子军连歌》是故事影片《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红色娘子军》故事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一群女性为争取解放而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影片摄于1961年,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
红色娘子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1931年5月创建于海南乐会县第四区革命根据地。1931年5月的一天,在海南琼海万泉河畔一个椰林环抱的小山村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召开了成立大会。100多位穷苦的农村女孩子,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在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勇敢地拿起了枪。她们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宣传发动群众等项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伏击沙帽岭、火攻文市炮楼、拔除阳江据点及马鞍岭阻击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琼崖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不幸的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海南岛上,这支娘子军部队后来遭到国民党正规军“围剿”,喋血马鞍岭。战斗中,二班的8名姐妹留下断后,直至弹尽粮绝,全部牺牲。不久,海南红军主力作战失利,娘子军被迫解散,流落于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工作者决心把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搬上银幕。
1959年,著名导演谢晋开始筹备拍摄电影《红色娘子军》。一天,谢晋找到了作曲家黄准,递给她《红色娘子军》的剧本,问她有没有兴趣为电影作曲。黄准一口气读完了本子,深深为剧情所感动,并且激起强烈的创作愿望。于是,在摄制组成立以前,黄准就与导演南下海南深入生活。一般而言,一部影片在投入拍摄以后,作曲者才加入进来。像黄准这样,与剧组拍摄人员深入生活的极为少见。
然而,在摄制组讨论创作何种音乐过程中,关于“娘子军连歌”的创作问题,引起了很大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创作新歌曲,可以用一首革命历史歌曲代替,这样,整部片子会显得更有历史感、庄重感。但是,黄准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她认为革命历史歌曲虽然反映了历史,具有历史上的特征,但并不符合本剧的风格,也不能凸显海南的特色。她坚持一定要有一支娘子军自己的连歌。为此,她向众人许下承诺:“我一定要写出一首能够流传下来的,为群众喜爱的新的革命歌曲。”她这种坚定不移的态度感染了大家,大家同意她创作一首新的“娘子军连歌”。
然而,黄准也知道,要创作出一首好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创作好歌曲,她随外景小组第二次踏上海南的土地。影片正式开拍后,她又随摄制组第三次来到海南,天天泡在拍摄现场,感受生活。三次深入生活,为她的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