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红歌的力量
1294100000014

第14章 赞歌:浩气永存(2)

《南泥湾》的首唱者是著名歌唱家王昆。王昆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县。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是新中国第一位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主角喜儿,并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等。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

《英雄赞歌》

——烽烟滚滚唱英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邱少云、**、王杰、刘文学……英雄人物层出不穷。电影《英雄儿女》应运而生,切合了时代的需要,影片中的插曲《英雄赞歌》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借着电影中英雄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感人形象,借着影片曲折好看的故事情节,这首歌如同插上了一对翅膀,飞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 公木( 1910~

1998),我国著名诗人,学者和教育家(前文已介绍)。

曲作者:刘炽(1921~

1998),我国著名作曲家(前文已介绍)。

《英雄赞歌》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身忘死保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

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

《英雄赞歌》是著名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随着电影的上映,这首歌也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由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而成的。主要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志愿军战士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感人英雄事迹。为了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1952年3月,中国文联组织了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回来以后,巴金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在《上海文学》上发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看了小说后,立即督导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虽然是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很多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但影片仍然把重点放在了感情戏上,重点渲染兄妹之情,把父女在战争中的团圆作为影片高潮,这样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不但勇猛高大,而且有血有肉。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电影才开始拍摄,战争中的英雄儿女早已经刻在了人们的心里。随着电影的公映人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弥漫着硝烟的战场,英雄们栩栩如生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勾起了人们心中的记忆。《英雄赞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曲,表达了人们对英雄最深沉的敬意。

在电影中,英雄王成在电影开始后的二十分钟内就牺牲了,那一个跳出战壕拉燃爆破筒的动作,那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壮烈嘶喊,完成了战地英雄勇猛牺牲的一面;其后妹妹王芳化悲痛为力量,把哥哥的事迹编成战地歌谣四处传唱,则完成了英雄血肉之躯的另一面。

在影片中,王芳不但是演唱者,还是此歌的创作者,王成英勇牺牲后,身为文工团团员的王芳受命宣传歌颂,但是痛失哥哥的她一时难以跳出亲情的悲痛,怎么也完成不好这个任务,最后在政委即还未相认的她的亲生父亲的指点下,她最终写完了《英雄赞歌》,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她声情并茂地为战士演唱——“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歌声响起时的画面正是在硝烟中跃动的王成,一时间,英雄仿佛在歌声中复活了,战士们感动不已,群情激奋,而一声“同志们,她就是英雄王成的妹妹”使得“王芳”几乎成了这首著名歌曲的“形象代表”。当然,这只是电影编剧为丰富影片内容所布置的一个情节。此歌的诞生另有一番故事,它凝聚着诗人公木、作曲家刘炽等人的心血。

我国著名的词曲作家刘炽和公木精心合作,使《英雄赞歌》成为经典。鲜为人知的是,歌曲的创作过程一波三折。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约作曲家刘炽为影片《英雄儿女》作曲。之前刘炽为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甘岭》创作的歌曲受到一致好评。然而,刘炽对是否接下这一任务犹豫不决,他十分担心超越不了《上甘岭》的好评。在主管辽宁文艺工作的周桓同志的大力鼓舞下,刘炽决定接受挑战,为电影《英雄儿女》作曲。后来刘炽回忆说:“导演武兆堤把本子送到我手里,我只读了一遍,就被故事情节和这一群姓王的英雄所感动。王芳、王成、王文清、王复标,还有数不清的英雄:炊事员老王、老李、小通讯员、朝鲜的金大爷……这些英雄激励着我使我有了灵感,进入了‘角色’。”正是被电影中英雄人物的精神所感动,作曲家刘炽创作欲望强烈,文思泉涌,创造了又一个经典。

与作曲的经历相比,《英雄赞歌》歌词的创作可谓更加曲折。影片中有三段歌词,最初是由词作家乔羽来写的,但是,几稿下来,并不如意。为了尽快找到符合此曲的词作者,导演武兆堤费尽心思。最后他和作曲家刘炽一起找到了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公木先生,请他为电影写歌词。公木先生曾经创作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歌曲的歌词,是著名的词作家。公木先生当时还是摘帽“右派”,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因此,他顾虑重重,拒绝了武兆堤、刘炽等人的这个请求,但是被大家的真诚所打动,公木先生最终决定为歌曲写词。

据公木先生的夫人吴翔回忆:“写《英雄赞歌》是1962年的事,当时武兆堤、田方、刘炽他们三个一起来家里找。公木对我讲,他们让他写歌词,他不想去,他是摘帽右派,费挺大劲写完之后还不定会怎么说。后来武兆堤、田方、刘炽还是非拉着他写,公木就被他们给拽走了。”为了表示重视,电影摄制组特意把公木安排居住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里,目的一是离剧组近些,可以零距离感受剧情,获得创作灵感;二是为了赶时间,让创作的时间更快些。有意思的是,公木把自己关在“小白楼”里好几天,却只写出一句词。无奈之中,他就不停地翻阅自己带来的诗集,突然从毛主席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风烟滚滚来天半”找到了歌词创作的灵感,一口气写出了“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等三段歌词。

拿着公木写出的歌词,刘炽却没有急于谱曲,而是拉着一伙人打扑克。打着打着,刘炽突然把牌往桌子上一扔,回去了。他锁上门,谢绝一切打扰,在谱曲的过程中,在音乐的舒展中,他情绪高涨不能自己,歌词已然谱完,但他却觉得言未尽、兴正浓,好像还需要一个高潮方能尽兴。情之所至,他顾不上去找公木,自作主张地续上一段副歌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副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让歌词和旋律都有了一次升华。公木在听了歌曲以后,也认为刘炽续得很精彩。以后的歌唱者,每逢唱到副歌部分时,无不觉得酣畅淋漓,感情至此像火山找到了一个喷射口一般。就这样《英雄赞歌》诞生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这首既好听又气势磅礴的歌曲。

说到《英雄赞歌》音乐素材的出处,刘炽曾多次讲过,那段民谣音调来源于他曾经去内蒙古的一次考察。1940年,刘炽跟随一个考察团去内蒙古,在那里他不仅听到了三千喇嘛念经的独特“音乐”,还结识了一位干娘。那位散落于民间的女歌手,先是教他唱一种5/8拍子的玛尼经调,后又毫不吝惜地教他唱当地民歌。应该说,《英雄赞歌》的音乐,或多或少汲取了当地民歌《英雄陶陶乎》的音乐元素。但刘炽也清楚地记得,那种民间音乐,尽管有借鉴作用,但节奏性太强,似乎内涵不足。于是他又找来一首外国大提琴独奏曲《光辉的景色》,从中寻觅那种深情的内涵。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刘炽先创作出了一首带说唱性很强的插曲《歌唱炊事员》,接着又写出了在感情的表达上与影片内容非常协调一致的《英雄赞歌》。

(二)

《英雄儿女》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它描写了广大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国土上的流血奋斗,并借助父子、父女、老战友之间的生死离别、劫后重逢来渲染气氛、结构故事,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英雄赞歌》作为该影片的主题曲,通过在故事内外空间的巧妙处理,使之具有动人的魅力,从而流传甚广。

全曲在稳健而舒展的旋律进行中浸透着一种壮美;在不紧又不慢的侃侃而谈里饱含着无限深情。歌曲呈现主歌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主歌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英雄壮举,讴歌了英雄的伟大精神。后两句音程的跳跃和全歌最高音的行进,实在是激情难抑的表现。在此基础之上,转入副歌。大气磅礴的颂歌气质与前面民谣风格的曲调构成鲜明的对比。由此,那种对英雄无比崇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抒发。特别是:“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两问两答,高度概括和有力升华了歌曲的主题。

《英雄赞歌》是一首礼赞以王成为代表的革命英雄的颂歌。在演唱中,唱完第一段又加上了男声朗诵,明示了向王成学习的主题。同时,歌声又与王成在无名高地的英雄形象融为一体。无疑,让人铭记的是《英雄的赞歌》和“英雄王成”,两者缺一不可。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遗忘《英雄儿女》这首歌曲的原唱者。由于电影字幕上并没有出现演唱者的名字,大家一直以为《英雄儿女》这首歌曲是影片中“王芳”演唱的,其实不是。

《英雄儿女》的原唱者张印哲是当时空政歌舞团的一名独唱演员。当时她接到通知要她为电影《英雄儿女》录制歌曲,但由于录制的人太多就没有人注意她。等其他人都录制完后,上级通知她去录音。由于准备不充分,开始录的并不如意,她一度萌发退出的想法。在时任总政文化部处长毛峰的鼓舞下,她决定再试一次。在经过半小时准备后,张印哲再次走进了录音棚,她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说:“我录两遍,第一遍你们保留,第二遍正式录音。”结果这一次她演唱的非常成功,唱出了歌曲所具有的独特韵味,电影《英雄儿女》最终采用了她的演唱。《英雄赞歌》经历一波三折,最终呈现在了大家面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段对英雄充满崇敬的旋律也刻在人们心中。

《英雄赞歌》是颂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它为影片《英雄儿女》增光添辉,也伴随着《英雄儿女》走过了40多个春秋。至今,这首歌依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从它的创作集体,从这个集体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正是这首优秀的歌曲,让许许多多的人为之倾慕。据报道,电影《英雄儿女》的导演武兆堤临终前提出一个令人难忘的要求,那就是在他死后的追悼会上,不要奏哀乐,而改奏《英雄赞歌》。这一请求再一次证明了这首歌对一代人的刻骨铭心,也证明了他的成功。

《歌唱二小放牛郎》

——怀念感人至深的英雄少年

为了赢得抗战的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非常动人的,像民歌一样广泛流传的儿童歌曲,它以叙事的方式,歌颂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的故事。歌谣体的旋律带有一点悲伤情调,因为二小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敌人被消灭了,他自己却被敌人杀害了。直到今天,每当我们唱起这首歌,仍然会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

◎ 词曲作者简介

作曲者:李劫夫(1913~1976),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吉林农安人。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延安晋察冀边区参加音乐活动,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军中任文工团团长,作有歌曲《坚决打他不留情》等。1948年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副部长。1953年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后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音协辽宁分会主席 。优秀代表作品有《我们走在大路上》,为毛泽东诗词谱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等和大量毛主席语录歌,歌剧《星星之火》和几部小歌剧 。1964年出版《劫夫歌曲选》。

词作者:方冰(1914~1997),著名作家,诗人。原名张世方,笔名方冰,到延安后改名。安徽淮南人。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的诗歌《诗唱二小放牛郎》曾到处传唱。1978年后继续写了不少诗作,1985年出版有诗集《大海的心》,是老一辈的作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