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商时代,商族发展最为显著者莫过于成汤时期。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说法,成汤是主(示)癸之子而继位为王者,又称为“天乙”,这和卜辞中称其为“大乙”是符合的。成汤的名字在文献和卜辞中都比较复杂,所以《古本纪年》说“汤有七名而九征”。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成汤的杰出贡献确实给殷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成汤所居的地方,古代文献均谓亳(或通假作薄),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但以亳为称的古地甚多,所以汤居之亳的地望有多种说法,主要有杜陵(今陕西西安)说(《史记·六国年表》集解引徐广说)、谷熟(今河南商丘)说(《帝王世纪》、《水经注》)、山阳薄县(今山东曹县)说(《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说)、偃师(今河南偃师)说(《汉书·地理志》)等。近年,随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考古发掘重要成果的公布,有些专家又认为郑亳为成汤所居,或谓偃师商城是成汤的一处别都。成汤时代,由于还没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所以尚没有后世那样的“首都”的概念出现。若以帝王之都的观点衡量成汤之居,那就未免失之于偏颇。如果说当时以商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的中心就是所谓的“都”,那么成汤之都就不止一处。成汤时期,商的实力迅速增长。为了筹划灭夏大业、联合诸方国部落的势力,以成汤为首的商族曾频繁迁徙;灭夏以后,为了制服夏的残余势力和巩固方国联盟,商汤曾在一些地区建筑城邑。商族特别重视祭祀神灵和先祖,成汤所居之处当有“社”、“坛”一类的祭祀场所,因此这些地方都可以称为“亳”。亳都数量很多,原因盖在于此。
从夏朝末年的形势看,成汤要问鼎于夏,不大可能直赴作为夏王朝心脏地带的伊洛地区,而应当从商族长期居住的今冀南、豫北一带向东南方向的今豫东扩展。这一带是广阔平原,物产丰富,方国众多,是发展商族势力的理想场所。郑州商城可能是成汤率商族南下的第一个立足点。今豫北一带在夏末由与夏关系密切的豕韦所统辖。成汤在这里站住脚,并且筑起城邑,当非易事,所以古书上有“汤尝约于薄(亳)”(《吕氏春秋·具备》)的说法。据邹衡先生考证,的地望在今郑州,薄(亳)是成汤所带去的,故连称为“薄”。成汤和豕韦以及夏的势力可能进行过反复争夺,但终于取得胜利,使薄(亳)成为商的根据地。此后成汤便从薄向东发展,积极地和有莘氏联合。
有莘氏是居于今豫东一带的著名部落,可能是帝喾高辛氏的一支后裔。在炎黄两族大迁徙的过程中,高辛氏部落当在今豫西豫东一带居留过,然后再北上至今冀北地区。有莘氏的一位著名人物是伊尹。古书记述其来历,很有些传奇色彩,如《吕氏春秋·本味》说:
有侁(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
其君令烰(庖)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透过这个神话传说,我们可以推测伊尹为居于伊水流域的某部落的人而入赘于有莘氏者。“空桑”其地甚古,《太平寰宇记》谓“空桑城在开封府雍丘县西二十里”,有莘氏女采桑于此,亦可为有莘氏地望之一证。“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孟子·万章上》),伊尹是远近闻名的一位贤者。相传成汤为得到伊尹的帮助并和有莘氏结盟,曾经费尽了心机,最后才如愿以偿。《孟子·万章》引《伊训》:“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牧宫”地望无可考,而此“亳”当即景亳(即北亳)。《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也,因景山为名。”北亳距南亳(今河南商丘)甚近。大概成汤曾居于今商丘一带,谋求与有莘氏的联合,事成后,就在景亳结盟。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商族源于有娀氏,与帝喾高辛氏互通婚姻。成汤从有莘氏娶妃,就是这种婚姻关系的延续。
成汤对伊尹非常重视。《墨子·尚贤》上篇说“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中篇说汤使伊尹“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下篇说“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韩非子·说难》谓“伊尹为宰”。
春秋时齐器《叔夷钟》说“伊小臣惟辅”。《吕氏春秋·尊师》称伊尹为“汤师小臣”。伊尹不负成汤的殷切希望,他向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史记·殷本纪》),总结历史经验,并亲自到夏朝去察看情况,又协助汤处理军政大事,为灭夏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汤善于网罗人才,除了伊尹之外,还有夏朝车正奚仲的后裔仲虺,以及女鸠、女房等人,为灭夏做好了准备。
三、商王朝的建立和方国联盟的发展
成汤灭夏是从剪除夏的羽翼开始的。《诗经·长发》对灭夏过程有这样的叙述: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遏)。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所谓“三蘖”,指夏桀的三个主要与国———豕韦、顾和昆吾。在灭“三蘖”以前,汤已经进行了一些征伐。《孟子·滕文公下》说: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葛在今河南省宁陵县③,地距南亳、北亳都很近。《左传》昭公四年:“商汤有景亳之命。”他在景亳与有莘氏结盟之后,首先灭掉的应当就是葛。此后的征伐进行得很顺利,按照孟子的说法便是“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所说汤的“十一征”,其详已不可考,但征伐的主要地域当在今豫东地区。
“三蘖”中的韦是豕韦氏之韦,为彭姓之国,其所筑之城邑当即《吕氏春秋·具备》里的“薄”的。据考证此“薄”即郑州商城之亳地。既然“薄”连用,那么地也当在郑州或其附近。过去多以为汤所伐之韦在今豫北地区的滑县,但它不在汤伐桀的进军路线上,因此不大可能。“韦顾既伐”之韦当在郑州一带。“顾”,过去以为在今山东范县,亦非。顾、雇、扈三字古通。“韦顾既伐”之顾当即《水经注·河水》之雇亭,亦既《左传》文公七年“盟于扈”之扈,杜注:“荥阳卷县西北有扈亭。”《史记·苏秦列传》正义:
“卷在郑州原武县北七里。”是顾当在今郑州荥阳之间。韦、顾均在成汤从北亳、南亳出发伐桀的必经之路上,成汤灭韦顾,就扫清了进军伊洛地区的障碍。
昆吾之居初在春秋时卫国之都帝丘。《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被发北面而噪曰:‘登此昆吾之虚……”杜注:“卫有观在古昆吾氏之虚。今濮阳城中。”《国语·郑语》:“昆吾为夏伯矣。”韦注:“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是昆吾之居初在今河南濮阳,夏末迁于今许昌。成汤灭韦顾之后的进军路线有两种可能。一是从今郑州一带继续西进。昆吾为夏伯,当率众至夏都卫桀。《左传》昭公十八年载二月乙卯“是昆吾稔之日也”,杜注:“以乙卯日与桀同诛。”若此,则当是昆吾与夏桀同在伊洛地区被诛。然而,杜注之说并无确证。依《左传》说昆吾被诛于乙卯日,是否与桀“同诛”,尚不可断定。进军路线的另一种可能是,灭韦顾后成汤率军向南至旧许灭昆吾,然后沿今颍河过嵩山下至伊洛。
成汤和伊尹率军在鸣条之野和夏桀决战。据《尚书·汤誓》篇载,战前,成汤誓师说: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夏桀兵败,后死于南巢。在会战中,成汤不仅掠获许多宝玉,而且想迁走夏社,以示彻底灭夏之义,可能是迫于诸方国的态度,此事终不能行,不得已而封夏之后,保存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殷革夏命之后,社会政治格局出现了新局面,以商为核心的方国联盟在广大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成汤曾告诫诸方国首领,要他们像禹、皋陶、后稷那样“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史记·殷本纪》),表明成汤在诸方国拥有了很高的威望。战国时代的人曾把汤灭夏桀和武王伐纣相提并论,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彖传》)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
灭夏以后,成汤自伊洛地区经泰卷返回亳都。营建郑亳和西亳应是成汤首先关注的事情。近年所发现的郑州商城,夯土城垣长达7公里。城墙横断面呈梯形,平均底宽20米,顶宽5米,高10米。夯窝密集,夯土质地坚硬,工程十分浩大。城内有大型宫殿遗址和居住房基,城外有铸铜、制陶等作坊遗址,在城西郊还发现两个大铜方鼎。城墙内出土的木炭经过碳十四测定得知城墙夯筑时间当公元前1620年前后,这与文献所载夏商王朝交替的时间是一致的。郑州商城使用150年至200年之久才废弃。文献记载汤始都亳,历五代十王,直到仲丁时才迁都于隞,历时当在150年以上,这与郑州商城使用的时间也是一致的。郑州商城北部,在商文化层上普遍发现有东周文化层,城墙的有些部分还经过东周时期的修补,说明东周时此城还被使用。城外发现几批带“亳”字的陶文,证明东周时此城仍名亳。凡此都表明郑州商城即成汤开始所营建的亳都。
偃师商城是成汤时期所兴建的一座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的城邑,后人称之为西亳。偃师商城是1983年发现的,总面积约为190万平方米,城墙一般厚17米。城内有若干条纵横交错的大道。南部有3座小城,宫城居中,四周有2米厚的宫墙,每边长200余米,宫城里有一座长宽各数十米的宫殿基址。另外两座小城分别位于宫城的西南和东北。偃师商城的城墙坚厚、门道狭窄、道路宽长,宫城位于大城之中,并有两小城拱卫。这种建筑形制有浓厚的军事性质。《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下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
《水经注·汲水》引阚骃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偃师商城地望与文献所载完全相合,应即汤的别都西亳。偃师商城地处伊洛地区的中心地带,建筑格局为军事重镇,应当是为镇压和监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而营建的。《叔夷钟》说成汤“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当指西亳而言。
成汤灭夏以后,商王朝正式建立。其中心都邑在今郑州商城,并在东部和西部设立别都以加强商王朝的影响。《诗经·殷武》说: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玄鸟》说:“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在当时方国部落林立的情况下,商王朝可以算是一个泱泱大国了。
商王朝建立后,从成汤到帝辛(纣)的世系排列,以《史记·殷本纪》所记最为详密,其他如《世本》、《纪年》等则都略逊一筹。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于《史记》所载的商先王世系持保留态度,自从有了甲骨卜辞的印证以后,大家才确信《史记》所载是可靠的,当然也有个别地方《史记》所载与卜辞记录相左,但并无关大局。
《史记·殷本纪》排列的商先王世系是:
表中横排者为父子,竖排者为兄弟,兄在上弟在下。从汤至帝辛共31王,与《国语·晋语》、《大戴礼记·少间》等的说法相同。
殷人祭祀先祖的周祭卜辞所记汤以后的先王比《史记·殷本纪》所记少中壬、沃丁、廪辛、帝辛四位,但多出祖己一位。商王朝终于帝辛,故周祭卜辞不可能将他列入,假若加上帝辛,则周祭卜辞所记商先王共29位,与《古本纪年》所说“汤灭夏以至于受(纣),二十九王”相合。一般说来,卜辞所记要比辗转传抄千百年之久的古代文献可靠,但是甲骨卜辞的发现和研究尚处于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卜辞所载商先王世系还需要发掘材料进行再探讨,因此还不必匆忙断定卜辞与《史记·殷本纪》相左的某些是非。
我们如果把盘庚迁殷和武丁中兴作为商王朝早晚时期分界的话,那么,从商先王世系里便会发现王位继承时的兄终弟及多在武丁以前,也可以说兄终弟及是早商时期王位继承的特征。其原因一方面固然在于氏族时代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早商时期方国联盟的需要。为了保持殷人在方国联盟中的支配地位,势必要选择有丰富经验的人物继承王位。这样的人物一般应当是殷王的弟辈而非其子。因此早商时期多兄终弟及,等到“弟终”的时候再将王位传给已经长大了的“兄”之子辈。到了晚商时期,商王朝已经在方国联盟中占有绝对优势,不必担心大权旁落,所以兄终弟及现象越来越少,廪辛以后终至绝迹。到了封建时代,传子制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儿。连襁褓中的婴儿也可登基称帝,这与早商时期的兄终弟及更是大异其趣了。
在先商和早商时期,商族频繁迁徙,总的趋势是自北而南,从今幽燕之地向黄河中游广阔的平原地区发展。在迁徙过程中,商族不断地和周围的部落和方国交往联系,然而真正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还是在成汤时期。商和有莘氏的联盟对于灭夏大业有直接影响。《吕氏春秋·慎大》:“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
在灭夏之前,“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尚书大传》),商王朝建立以后,方国联盟有了很大发展,所谓的“诸侯毕服”、“告诸侯群后”(《史记·殷本纪》),表面看来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是方国部落首领对商王朝的宾服。盘庚的时候曾经这样回顾早商时期的政治格局,说是“古我先后,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尚书·盘庚》)。所谓“旧人”当即卜辞所指包括伊尹、爻戊等的“旧臣”(《英藏》1186)、“旧老臣”(《合集》3522),亦即《叔夷钟》的“先旧”,是诸方国部落的代表人物并在商王朝任职者。成汤及其以后的早商时期诸王正是通过“共政”的形式来联合诸方国和部落的。后来周人演成汤故事颇有成绩,所以他们对于成汤时期的方国联盟很有些精辟说明。周公说:“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
(《尚书·多方》)他认为“简代夏作民主”是成汤和“多方”共同建立的功勋。
早商时期是商代方国联盟发展的典型时期,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这个联盟具有浓厚的原始民主、平等性质。《史记·殷本纪》载: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成汤彪炳民主、平等原则,“欲左,左。欲右,右”,给诸方国部落很大自由。盘庚迁殷时训诰“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此“邦伯”即《尚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的邦伯,指方国部落首领。盘庚是这样追述商王朝与其关系的:
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尚书·盘庚》)
这些人的先辈跟殷人的“先后”是平等的,这些人的错误要由他们的成为神灵的先辈同意,才能降下灾祸予以处罚。盘庚还对这些人说,如果你们不能同心协力,那么殷的“先后”就会责备说:“曷不暨朕幼孙有比!”这个“比”便是商王朝与诸方国的关系准则,也是商王与诸族关系的准则。甲骨文“比”字为二人平臂向前斜举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