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演唱专业 邹亚菲
引言
在演唱通俗歌曲的教学中,我们遇到的歌曲类型林林总总,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决定了教学不应该是单一方式,也给教学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研讨。虽然在众多有关歌唱艺术的书籍和论著中,我们能够读到和学习诸如呼吸、发声、共鸣、咬字、情感表达等多种方法,但真正运用到通俗歌曲演唱中似乎显得单一模式化,不能满足演唱的需求,有的甚至是相悖的,例如美声唱法要求喉部完全打开,而通俗演唱则不尽然。这些方法的运用应该是灵活多变,为歌所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甚至要打破一些传统方式为风格化、个性化演唱设置的桎梏。既然是灵活多变,听起来是否很复杂?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掌握有关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去辨别和分析、筛选出最适宜的方法来加以运用。以下就演唱通俗歌曲应该掌握的若干原则给予阐明,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也期待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正。
一、呼吸的原则
呼吸是歌唱的根本,呼吸方法的运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演唱的基本状态。根据不同类型及风格、难度的歌曲表现要求,呼吸的运用和控制是千差万别的,但有一点是必须做到的,那就是满足表现乐句的需求。
(一)吸气宜深宜浅,宜多宜少
一首歌曲是由若干个乐句组成,演唱时应尽量一口气完成一个乐句。演唱中,呼吸的控制具体宜深或是宜浅、宜多或是宜少应视乐句的高低、长短、强弱以及情绪的表现来决定。吸气越深越多,则越能满足时值长、音区高、情绪强烈、有震撼力、冲击力的乐句。吸气深但不多,则能满足时值较短、音区不高、情绪深沉的乐句。吸气浅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宜表现时值短、音区低、情绪浅显的乐句。
(二)吸气并非越多越好,够用就好
想要做到轻松地演唱,必须学会根据乐句的需求控制呼吸。如果吸气过量而在一个乐句中为了不破坏其情绪和意境却无法完全释放时,势必造成气息的堆积而无法轻松吸气,并且会导致再吸气时不能沉下去,这样就会感到呼吸不畅,很难完成好后面的乐句。如果吸气不足,也势必造成不能完整演唱乐句,从而达不到连贯流畅的演唱效果。因此,控制呼吸的过程,应是合理吸气、合理呼气、恰到好处地分配气息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得演唱该轻松时则轻松、该强劲时则强劲,并非总是要吸气吸得多才好,而是够用就好。
(三)恰当释放呼吸肌群的耐力和爆发力
控制呼吸是靠呼吸肌群的协调性动作来实现的,而乐句的高低、长短、强弱、轻重决定了呼吸肌群如何来释放其耐力和爆发力。演唱时,并非所有的呼吸肌群都同时参与到呼气的控制中,而要根据演唱的需要合理地调动呼吸肌群并让这些肌群恰当地施与耐力或爆发力,使乐句得到准确、得体、充分的体现,并且不会显得要么总是轻浮乏力,要么总是沉重费劲,否则就没有强弱、轻重之分了,演唱也就因此失去了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而显得索然无味。
二、发声的原则
通俗演唱的风格多样化、个性化以及演唱者嗓音条件的个体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用嗓习惯,但常见的不外乎归类为真声、混声、假声、气声、喊声、嘶声、噎声、叹声、“海豚音”等。因此具备什么样的发声能力决定了能唱好什么样的歌曲,当然,能完全具备所有声音的发声能力那是求之不得的了,相信只要具备优良的嗓音条件,再经过后天的训练,这不是不可能的。但我想指出的是,演唱发声终归是依靠声带机能和呼吸运动的配合,依靠发出这种声音应有的各个器官的动作的协调一致完成的,因而在我看来,没有发不出来的声音,只有做不到的协调一致的动作。
如此看来,声带机能训练和呼吸训练(即训练发声动作的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声带机能好,呼吸控制得好,加上共鸣运用得好,就能发出想要的声音。关于声带机能训练和呼吸训练的方法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毋庸我赘述,这里,我只重点谈谈获得好品质低音和高音的原则,因为唱好了低音和高音,唱好中音就不难了。
(一)获得好品质的嗓音的原则
连贯流畅、明朗圆润、声线集中、方向稳定、穿透性强、色彩丰富、具有“芯”的特征是好品质嗓音的主要标志。演唱时,保持发声管道的畅通和相对稳定、保持气息的连贯流畅和控制自如是得到好品质嗓音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调整发声管道的长短、粗细和走向,就能改变嗓音的色彩、声线及其方向。一般来讲,我们总是希望色彩明朗、声线集中、方向向前,这样才会有好的穿透性,使声音能够最大限度地被话筒吸收,唱起来也会轻松许多,听起来会更加悦耳。使声线集中起来的主要方法就是使声音尽可能多地进入头腔,穿透前额,听起来仿佛是从眉心这个位置唱出来的,而此时的声音已经具有了向前的方向性。简单地讲,保持气息支点和共鸣焦点的稳定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对抗性动态平衡,是获得好品质嗓音的关键,而气息支点的最佳位置是在下腹,共鸣焦点的最佳位置是在鼻根上方的眉心。
(二)低音的原则
演唱低音时,声带闭合的力度很弱,阻气力自然不如演唱中高音时那么强,气息容易漏掉,所以会觉得气息不够用,于是就大量地吸气,呼气也就很重了。在这种情况下发出的低音实际上是沉闷、混浊的,还会因为呼气太重而造成音准的偏差,这往往是由于为了追求低音的音量,唯恐人们听不见而导致的。殊不知音色不好,音准失控,音量再大有什么用呢?倒不如不要这样的低音。正确的方法是吸气适量,减弱气息支点与共鸣焦点的对抗,呼气时不要用太大的力冲击声带,使声带的振动频率刚好达到发出准确音高的值即可。此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使声线通过调节发声管道的走向集中起来,让声音更加清晰明朗,保持一定的穿透力,再经过话筒的放大,听到的就是好品质的低音了。因此演唱低音时,但求音色、音准、音的穿透性,而不求音量。
(三)高音的原则
演唱高音时,声带虽然闭合得紧密,但单凭声带自身的阻气力还难以完全达到与发出这个高音所需要的呼吸支点推气力的抗衡,也即是说,音越高,推气力和阻气力之间的对抗越强,以增加气息的压力,才能使声带的振动频率提高加快到准确的值。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增加阻气力呢?这仍然是要通过调节发声管道的走向来获取。要尽量使声音管道经过鼻腔进入头腔前额,这里是形成阻气力的另一个关键点,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共鸣焦点。难怪我们时常看到众多演唱者在唱高音时,总是鼻根与眉头紧凑在一起,其原因就是为了形成更有力的阻气,使共鸣焦点的阻气力与气息支点的推气力形成有效的对抗,这种对抗越强我们所听到的音就越高。在这种状态下,所发出的高音是集中、明亮、坚实、极具张力的,而不会是爆炸式的、吼叫式的。因此,若能获得推气力与阻气力强度越大的对抗,就能获得越高的好品质高音。
三、共鸣的原则
共鸣的功能主要是放大、修饰和美化嗓音,共鸣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共鸣器官是否打开以及打开的程度。腹腔、胸腔的共鸣能使嗓音变得厚实稳重,喉腔、喉咽腔、口腔、口咽腔的共鸣能使嗓音变得圆润饱满,鼻腔、鼻咽腔、头腔能使嗓音变得清晰明亮。这些共鸣腔体通过呼吸运动把它们贯通起来,这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发声管道。演唱时,如能做到保持发声管道通畅和相应的稳定、气息流量和压力调控自如,并适时调整各个共鸣腔体的大小,就能唱出音量不等、力度不等、色彩多变的歌声。
演唱不同类型不同情感的歌曲,包括处理不同的乐句,所需要的音色和音响应是有相应变化的,这就需要相应的共鸣腔去发挥作用。无论演唱什么歌曲,都是以表达情感主题为目的。对歌曲的认知和如何去表达情感主题,是演唱者对音色运用的一个导向性思维,有了这个导向性思维,演唱时就会自觉地去发挥各个共鸣器官的作用,从而获取想要的音色。因此,如何运用共鸣器官,关键在于演唱者对于歌曲的诉求是怎样定位的。
四、咬字的原则
表达文字是歌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区别于其他音乐表现形式的根本,怎样咬字吐词才能准确表达情感主题和形成演唱个性,成为演唱中的另一个关键。通观芸芸歌手,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人在语言的表达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也以此呈现出自身的风格及个性。那么,究竟该如何咬字吐词才是适宜的呢?
(一)清晰准确
演唱是把语言放在有旋律和节拍的音乐中进行倾诉的行为,清晰准确必然成为咬字吐词的第一原则。没有清晰的语言如何能够表达清楚歌词的含义?又如何能够发挥得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没有准确的发音口型也势必影响发声管道和共鸣器官作用的正常发挥,“依字行腔”、“腔随字走”、“字领腔行”正是指出了准确发音的咬字和行腔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注重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