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1325300000051

第51章 大略第二十七(1)

[原文]

大略。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出毕行,使仁居守。

聘①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②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指③矣,唯其偕矣,不时宜,不敬交,不欢欣,虽指,非礼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息,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

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注释]

①聘:问候。②役:辅助。③指:通“旨”,美好。

[译文]

大略。

管理民众的人,崇敬礼、尊敬贤人就能够称王天下,重视法制、爱护民众就能够称霸天下,贪财好利、多行诡计就危险。

想要接近四方,不如处在中间最方便。故而君主一定处在天下的中央,这便是礼。

天子的屏墙在门外,诸侯的屏墙在门内,这便是礼。屏墙在门外,是不愿让门里的人看见院外;屏墙在门内,是不愿让门外的人看见门内。

诸侯召见他的臣下,臣下等不及驾车,衣服裤子来不及穿整齐就赶紧走了,这便是礼。《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说:“衣裤颠颠倒倒,是从国君那儿来的人召唤我。”

天子召见诸侯的时节,诸侯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此是一种礼制。《诗经》上说:“我拉出我的车,到那牧地把车驾。向从天子那儿来的人说,就说我将要到了’。”

天子穿画有山形图案的礼服、戴礼帽,诸侯穿黑色的礼服、戴礼帽,大夫穿次等的礼服、戴礼帽,士戴熟皮制的暗红色帽子,此是一种礼制。

天子使用上端呈锥形的大玉版,诸侯使用上端呈圆形的玉版,大夫使用斑竹制的手版,此是一种礼制。

天子用雕有花纹的弓,诸侯用红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此是一种礼制。

诸侯相互会见的时节,卿做介绍人,使自己那些受过礼仪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让仁厚的人留守。

派使者到诸侯国去问候人用珪,去作国事访问用璧,召见人用瑗,与人断绝关系用玦,召回被断绝关系的人用环。

君主要存立仁爱之心;智慧,是仁爱之心役使的东西;礼制,是仁爱之心的全部表现。故而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讲究仁德。此后才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便是如此。

《聘礼》记述说:“礼物丰厚便会伤害德,财物奢侈便会吞没礼。”礼呀礼呀,难道不过指玉帛这些礼品吗?《诗》云:“各种食物味真美,由于它们合口味。”要是不与时节相适合,不恭敬有礼貌,不喜悦快乐,那么就算味道很美,也不符合礼制。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示深度,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淹死;管理百姓的人用准则来表示祸乱,使人不致于失误。礼制,便是此种准则,古代的圣明帝王用礼制来表明天下的祸乱。如今废除礼制,这是在丢掉准则啊,故而百姓迷惑而陷于祸乱。这便是刑罚繁多的缘故。

舜说:“只有我能随心所欲地管理天下。”

那礼制的制定,是为了贤人还有下面的群众的,并不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不过它也是使人成为圣人的一种工具。不过不向人学习是不能成为圣人的。尧一度向君畴学习,舜一度向务成昭学习,禹一度向西王国学习。

[原文]

五十不成丧①,七十唯衰存②。亲迎之礼③:父南乡而立④,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⑤:“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不敢忘命。”

[注释]

①不成丧:父母亡故时不需要子女哭诵的礼节。②衰(cuī)存:父母亡故,子女穿上用麻布制作的丧服。③亲迎之礼:是古婚礼六礼之一,即新郎于预定的婚期之日穿上礼服亲自到女家去迎接新娘回家的礼节。④乡:通“向”。⑤醮(jiào):古代男女婚嫁时,用于婚礼的一种斟酒祭神的仪式。[译文]

五十岁的人,父母亡故时,不必要哭诵的礼仪。七十岁的人,父母亡故时,只需要穿麻布制作的丧服就行了。新郎自己到女方家去迎接新娘的礼节:做父亲的面向南站着,儿子面向北跪下,父亲一边斟酒祭神一边嘱咐儿子:“你去迎接你的贤内助,完成我家传宗接代以祭祀宗庙的事情。你要好好领着你的妻子去孝敬婆母,成为她的继承人,你的行为则要有常规。”儿子答复说:“是,我只怕没有能力办到,绝不敢忘记您的嘱咐。”

[原文]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军旅,饰威也。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①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虚之,非礼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知,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禭,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奔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②,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

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③矣。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

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

聘,问也。享,献也。私觌,私见也。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之而无疾,有怨而无怒。君于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于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吊丧不之臣之家。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则食矣,不辟梁肉,有酒醴则辞。

寝不逾庙,设衣不逾祭服,礼也。

[注释]

①杀:等差,区分。②接:通“捷”,迅速。③陷:差错。

[译文]

行,便是依据礼去行动的意思。礼,便是对尊贵的人恭敬,对老年人孝顺,对年长的人敬爱,对年幼的人慈祥,对卑贱的人给予恩德。

赏赐自己的妻室,也应当像在国家范围内施行赏赐一般,惩处身边的臣妾,也就像对天下民众施用刑罚一般。

君子对于儿子,爱他而不形于色,使唤他要正颜厉色,导引他用道义而不能强迫。

礼,顺从人心为根本。故而,即使不见于《礼经》,但只要是顺从人心的,都属于礼的范畴。

礼的概要是:侍奉活着的人,要表示出喜悦的情感;遣送死者,要表示出悲伤的情感;行军练兵,要表示出威武的气势。

亲近父母,不忘故交,按功论功,按劳论劳,这是“仁”的分别对待。给高贵者荣誉,给位尊者尊敬,给贤才以敬重,孝顺老人,谦敬长者,此是“义”的常理。实行这些得当,便是“礼”的秩序。仁,便是爱,故而人们要相互亲近。义,便是理,故而一定实行。礼,便是礼节制度,故而能使事业完成。仁有必定的范围,义有必定的途径。仁,不是在必定的范围内而且按礼的要求去做的,就不是仁。义,要是不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实行的,就不能叫义。君主对臣下施行恩惠却不合理,不成其为仁。合理却又不敢去施行,不成其为义。明察礼仪制度却不协调,不成其为“礼”,协调而没有显示出来,不成其为乐。故而说,仁义礼乐,它们的目的归宿是一样的。君子依据义的准则来处理仁,便是能做到仁;用礼的准则来处理义,就能做到义;制定礼要依据它的根本准则来确定其具体的礼节条文,就能做到礼。这三方面都明白了,就符合治国的总准则。

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称为赙,赠送的车马称为赗,赠送的寿衣衾服称为禭,赠送死者的琴瑟笙竽之类的东西称为赠,赠送的珠玉贝壳供死者含在口中的称为唅。赙和赗,是用来帮助死者家属的;赠和禭,是用来葬送死者的。告别死者时不看到棺材里的尸体,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属时没有达到悲哀的程度,都不符合礼的要求。故而,恭贺喜事时一天要走五十里,而奔丧时一天就要走一百里,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东西必须要赶上丧事,这是很大的礼仪。

礼,是政事的引导。处置政事不根据礼,是行不通的。

天子就位时,上卿上前说道:“天下的担忧为什么这么长远。啊!能排除担忧便是幸福,不能排除担忧便是祸害。”这是进献给天子的第一道策论。中卿上前讲到:“德行与上天匹配而占据下方国土的人,在事发之前就要对事情有所思考,在灾难发生之前就要对灾难有所思考。在事发之前有所思考的称为迅速,迅速事情就能圆满地完成。在灾难发生之前就对灾难有所思考的称为有预见,有预见祸患就不会发生。事情来了之后才思考的称为落后,落后了事情就办不成。祸患来了才考虑的称为困穷,困穷了灾难就无法抵挡。”这是进献给天子的第二道策论。下卿上前讲法:“要严肃慎重毫不懈怠。有时庆贺的人还在堂上,吊丧的人已经到了大门口。灾难常常和幸福紧靠着,人们有时甚至还不晓得祸福产生的缘故。要有预见啊!要有预见啊!千千万万的民众都仰慕着您。”说完就把第三道策论进献给了天子。

禹发现耕地的人两人并肩耕作,就站起来扶着车厢前的横木来表达尊敬;经过十来户人家的小村,也必须要行下车之礼。

祭祀太早,上朝太晚,都不合乎礼。管理民众要是不以礼为根据,动辄就会出错误。

头弯下与腰齐平的“平衡”,称为“拜”,手触到地的“下衡”称为“稽首”,头手都触到地的称为“稽颡”。大夫的臣子,看见天子只“拜”而不“稽首”,这不是提高大夫臣子的位置,而是避免把大夫与国君一样看待。

在乡内饮酒时,一级官员和乡里的人年龄依据大小来排列位次;二级官员和同宗族的人按年龄大小来排列位次;至于三级官员,那么同宗族的人就算七十岁了,也不敢排在他前头。

这便是上大夫、中大夫与下大夫的次第。

祭祀之类吉祥的事,要看重爵位的尊卑;丧事,要讲究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使者奉命问候诸侯,称为“问”。使者奉命送礼物给诸侯,称为“献”。使者以私人身份、为臣之礼拜见诸侯,称为“私见”。

表示言语的美,用“穆穆皇皇”,表示朝廷的美,用“济济”。

作为君主的臣下,只应该谏劝不能诽谤,只可辞职而不可嫉恨君王,能够有不满但不能有愤恨。

君主对大夫,能够三次问候他的病情,三次吊丧。对士,能够问候一次病情,吊丧一次。诸侯,要是不是问候病情和吊丧,是不能到臣下家里去的。

父母安葬之后,君主与父亲的朋友用食物来款待自己,是能够吃的,能够不避开好的饭菜,但要是有酒,要辞谢。

居室的规模不能胜过宗庙,平时穿着的衣服不能胜过祭服,这便是礼。

[原文]

《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和乐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頀》。君听律习容而后出。

霜降逆①女,冰泮杀止。内,十日一御。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礼之中焉。能思虑,谓之能虑。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②。

《易》曰:“复自道何其咎。”

《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良者谓之妒,奉妒昧者谓之交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孽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武王始入殷,表③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善矣。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诗》曰:“我言维服,勿用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

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齐衰大功三月不事,从诸侯不与新有昏期不事。

[注释]

①逆:迎。②人:举荐贤才。③表:旌扬表显。

[译文]

《易经》中的《咸》卦,表示了夫妻之道。夫妻之道,是不能不端正的,它是君臣、父子关系的关键。“咸”,便是感应的意思,它的符号是把高的置于低的之下,把男的置于女的之下,是柔和在上面而刚劲在下面。聘请贤士的仪式,新郎自己去迎接新娘的礼节,都是看重事情的开端。

礼,是人的立身之本,人们应当照着去做。失去了这个立身之本,就必定会跌倒沉沦,陷入错误祸患之中。礼,只要稍微错一点,造成的祸乱就会十分大。礼,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就像秤对于轻重似的,就像墨线对于曲直似的。故而,人没有礼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就不得宁静。

车铃叮咚,马车慢行时,铃声与《武》《頀》之乐相符合。马车急行时,铃声与《韶》《頀》之声相配合。君子听见音乐的节奏,练习行为仪表,此后才能出行。

从霜降时节开始嫁娶,到第二年冰消雪化时就停止婚娶。对正妻,要十天同房一次。

对方坐着,看着他的膝部;对方站着,看着他的脚;回答说话时,看着他的脸。对方站着时,在他前面六尺处看着他,而最远,六六三十六,在三丈六尺之处看着他。

礼仪容貌和感情作用相互构成内外表里的关系,这是适中的礼。善于思索称为虑。

礼,是本末一致,始终相一致的。

礼,是把财物当作行礼的费用的,是以贵贱为根据来制定制度条文的,是以车马衣物的多少来区别上下尊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