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1325300000052

第52章 大略第二十七(2)

下等的臣用聚敛财物来奉养君主,中等的臣用自己的生命来奉养君主,上等的臣用举荐贤才来奉养君主。

《周易·小畜卦·初九》说:“遵从着道前行,承担起全部的险恶。”

《春秋》赞赏秦穆公,由于他可以改正错误。

士人一旦结交了爱好嫉妒的朋友,贤德的朋友就不会再接近他;君主有了爱好嫉妒的臣子,贤德的人就不会到来。隐瞒公道的人称为欺昧,埋没贤良的人称为妒忌,奉行妒忌欺昧的人称为狡猾诡诈。狡猾诡诈的小人,妒忌欺骗的臣子,是国家的灾难和祸患。

嘴里可以谈论礼义,自身可以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谈论礼义,自身可以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器具。嘴里可以谈论礼义,自身不能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工具。嘴里说得好,自身干坏事,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管理国家的人尊敬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器具,运用国家的工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不富足就无法调养民众的感情,不教育就无从理顺民众的本性。故而,一户人家,要给它五亩宅院,百亩田地,使他们致力于生产,并且不能耽搁他们的农时,这便是使民众富裕。设立各种高等的学校、乡学,教习“六礼”,彰明七个方面的教育,这是用来引导他们的办法。《诗》云:“给人喝啊,给人吃,教育人啊,指导人。”如此,称天下的政事就完备了。由本能够晓得它的末,由左能够晓得右,一切事物,道理即使不同但却是互相依存的。

周武王刚进入殷都的时节,在商容所住的里巷门口设立了标记以彰显他的功德,取消了箕子的囚禁,在比干的墓前大哭哀悼,于是天下人就都趋向行善了。

天下、一国全有才智出众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贤能的人。迷途的人不问道,溺水的人不问涉水的路,亡国的君主刚愎自用。《诗经》上说:“我所讲的是要事,不要认为开玩笑。古人一度有句话:要向樵夫去请问。”这是说要广泛地向各种人问询建议。

有法律根据的就依照法律来办理,没有法律条文可遵从的就按照类推的办法来办理。依据它的根本原则推知它的细节,依据它的一个方面推知它的另一个方面。大凡各种事情,道理即使不同却相互制约着。

对于表扬奖赏与用刑处罚,通达了类推的原理,此后才能有相应的处理。政治教化与风俗习惯相适应,此后才能实行。

八十岁的人,能够有一个儿子不服劳役;九十岁的人,全家都能够不服劳役;残废有病、没有人照顾就不能活下去的,家里能够有一个人不服劳役。有父亲、母亲的丧事,能够三年不服劳役;齐衰和大功之类的服丧,能够有三个月不服劳役。从其他诸侯国迁来还有新结婚的,能够一年不服劳役。

[原文]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于涂,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物,轻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利夫秋豪,害靡国家,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虑亦然。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①者有所窜其手。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

多②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上好羞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③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注释]

①窭(jù)贫寒。窜:措,安置。②多:赞美。③苞苴(bāo jū):包裹。

[译文]

孔子说子家驹是增加君主明察的大夫,比不上晏子;晏子,是个讲究实际的臣子,比不上子产;子产,是个爱护民众的人,但比不上管仲;管仲的为人和立身处世,看重功效而不看重道义,看重智谋而不看重仁爱,是个缺乏礼义修养的人,不能够担任天子的大夫。

孟子三次拜见齐宣王都不谈治国的事。他的学生问道:“为何三次拜见齐王都不谈治国的事呢?”孟子说:“我先要攻破他讲求功利霸道的歪斜的心。”

公行子之到燕国去,路道碰到曾元,就问道:“燕国国君怎么样?”曾元答复说:“他意志卑下,意志卑下的人看重事业,看重事业的人不肯求取贤人的帮助。要是不求举贤人的帮助,他又如何可以成功呢?就像那些被俘虏的氐羌族的人,不担忧他们的亡国,却去忧虏死后不能火葬似的。为了秋毫的小利而去危害国家的事,他都要做,难道是知道治国大计的吗?”

丢针的人,找了一整天也没发现,后来发现了,并不是因为眼睛比先前明亮,而是因为他低头细看,心志对于思考也是如此的。

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就算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百姓追求私利的欲望,不过可以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就算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百姓对道义的爱好,不过可以使他们对道义的爱好敌不过他们对私利的追求。不过道义胜过私利的便是管理得好的社会,私利胜过道义的便是混乱的社会。君主看重道义,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崇敬私利,私利就会胜过道义。故而天子不谈论财物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获得还是失去,士不去贩运买卖货物;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殖牛和羊,献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殖鸡和小猪;上卿不放高利贷,大夫不筑场种菜;从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获得私利为羞耻而不和民众争取职业,欢喜施舍而以囤积私藏为耻辱。故而百姓不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也不会手足无措了。

周文王征讨了四个国家,周武王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周成王、周康王的时节就没有杀伐的事了。

赞同富有的人而看不起贫穷的人,加重民众的负担而任意惩处不堪负担的人,这便是邪恶的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刑罚繁多的缘故。

君主爱好义,那么百姓就暗自整饬了。君主爱好富,那么百姓就为利而死了。这两点,是治和乱的叉道。民间俗语说:“想富吗?忍受耻辱吧,道德败坏吧,与故旧一刀两断吧,与道义背道而驰吧。”君主喜欢富,那么百姓的行为就如此,如何能不乱?

商汤由于太旱而向神祷告说:“是我的政策不适当吗?是我役使百姓太苦了吗?为何旱到如此极端的地步?是我的宫殿房舍太华丽了吗?是妻妾嫔妃说情拜托太多了吗?为何旱到如此极端的地步?是贿赂盛行吗?是毁谤的人发迹了吗?为何旱到如此极端的地步?”

[原文]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主道①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

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

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

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则尧、舜已;六贰之博,则天府已。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雨小,汉故潜。

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德至者色泽洽②,行尽而声问远。

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不足于行者,说过; 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也。

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曾子行,晏子从于郊。曰:“婴闻之: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婴贫无财,请假于君子,赠吾子以言,乘舆之轮,太山之木也,示诸檃栝,三月五月,为帱革,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檃栝,不可不谨也,慎之!兰茝稿本,渐于蜜醴,一佩易之,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③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注释]

①道:职责。②恰:融恰,这里是和蔼的意思。③被:接受。

[译文]

上天生育百姓,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置君主,却是为了百姓。故而古代分封土地,建立国家,不是为了让诸侯尊贵;设立官职,区分爵位与奉禄的次第,不是为了使大夫尊贵。

为君之道,在于懂得使用人才,臣下的职责在于懂得事务、处理事务。故而舜治理天下,并不需要为每一件事公布命令,而所有事情都获得成功。

农夫对种地很精通,但不能成为治理种田事务的官吏,工匠商人也是如此。

用贤人替换无德的人,不用占卜就晓得是吉祥的;用安定的国家去征讨混乱的国家,不必等到打仗,就能够晓得必定能胜利。

齐国人想攻打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故而不敢经过卞地。晋国人想袭击卫国,但害怕子路,故而不敢经过蒲邑。

不晓得治国之道就去请教尧、舜,没有财富就去求教于天子的库藏。意思是: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便是尧、舜的治国之道;广博的六经,便是天子的库藏。

君子的学习,就像蛇、蚕脱壳似的,迅速地变化着。故而他们行动时学习,站立时学习,坐着学习,表情与说话的语气也在学习。他们看见好事就做,有疑问马上就问,不把要问的问题拖过明天。

擅长学习的人能彻底探究事物的道理,擅长实践的人能彻底解决事情的疑难。

君子立下的志向坚定,就算是天子与三公来询问政事,也只能依据是非的实情来答复。

君子即使被贫穷所困厄,但不失去他的德行与信仰。君子即使劳苦困倦,但不会苟且偷安。灾难临头,君子也不会忘记平时所讲的话。

没有严寒的季节,就显不出松柏。事情不艰难,便显不出君子。君子没有一天不在坚持他觉得正确的东西。

雨下得小,汉水却依然流入潜水。

能尽量地汇集细小的东西就会变成巨大的,不断积累隐微的就会成为显著的。品德崇高的人,面容和蔼;行为完备的人,名声远扬。

小人不充实内心只去获取外表的美。

讲话不称赞老师的人,称为背叛,教学时不称道老师的,称为背离,背叛老师的人,圣明的君主不接纳,朝廷的士大夫们在路上看到他,也不与他讲话。

在行为上不够踏实的人,往往夸夸其谈;不能坚守信用的人,讲话时总是伪装成很诚恳的模样。故而《春秋》赞美诸侯们相互之间的口头约定,而《诗经》反对诸侯们一次又一次地订立盟约,两者的用意是相同的。

擅长研治《诗》的人不作解说,擅长研治《易》的人不占卦,擅长研治《礼》的人不辅助行礼,他们的用心是一样的。

曾子说:“孝子说的话是能够让人听的,做的事是能够让人看的。”说的话能够让人听,故而能使远方的人悦服,做的事能够让人看,故而能使身边的人悦服。身边的人高兴就亲近,远方的人高兴就依附,使身边人亲近而远方人依附,这便是孝子为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