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川江号子
1450200000017

第17章 南广河号子初探

秦远梁

1957年,地处偏僻川南山区的高县船工、民歌手张清华等数人,带着一部特殊的作品公然“闯进”了北京,在中南海怀仁堂一展风采。在演出中激起全场观众的一阵阵欢快笑声和热烈掌声,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多次予以播送介绍……

这部有着如此魅力的“作品”,正是宜宾的土特产,堪称川南民歌瑰宝的《南广河号子》。

1983年,笔者在搜集、整理、编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高县卷》期间,有幸寻访到了张清华,对《南广河号子》进行了采录、整理、学习和研究。多年来,那悠长的句句唱腔,那粗犷有力的号子节奏,至今犹在耳际萦绕,无时不扣动着笔者的心扉,早有为其撰文之意。但终因怠情,迟迟未能动笔。最近,才在一位诤的敦促下,匆匆拼就成文。现录于后,就教于同行和诸君。

南广河号子是流传于符黑水流经高县和宜宾市境内约100多公里区段内的船工号子。此区段当地人称南广河,《南广河号子》即由此而得名。

符黑水是川江支流之一。发源于云南省威信县,由南向北太川,流经宜宾地区的珙县、高县后,从宜宾市的南广镇(过去属高县辖区)注入川江(即长江)。珙县、高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盆周山区.亦属盆地与云贵高原接壤的过渡地带,其境内崇山峻岭、丘陵平坝并存,符黑水穿流其间,或弯、或直,或宽、或窄,或缓、或急,其状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入江口处怪石林立,河面与江面的落差悬殊,形成险滩乱瀑,故与长江之间船只无法互通。船工们终年生活在船上,与“外江”(即川江)几无往来。就是在这样一条封闭的山区小河水道上,千百年来,船工们一代一代地为生存而拼搏,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和代价。樯倾楫摧,舟毁人亡,葬身鱼腹者有之;劈波斩浪,战胜死神,迎来胜利者有之。《南广河号子》即是由世世代代拼搏在这条小河上的“天才音乐家”们用血、泪、汗水“创作”而成的。同时,它也尽将南广河沿岸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历史、现实及船工们的悲喜哀乐,一一记录于其中,从而能在众多的四川船工号子中独树一帜。

《南广河号子》共由《起篙竿开船》《顺水桡》《走走桡》《懒龙号子》《出斑鸿》五曲组成。为了阐述方便起见,特将这五曲逐一予以介绍。

(一)《起篙竿开船》。

此曲系男声独唱。船起航驶离码头时用。唱词大多以南广河流域的方言俚语即兴编就,内容无所不包。其中的一部分唱词,已在流传中积淀成地方风味、生活气息浓郁的较为固定的词段。唱腔为散板节奏,旋律线起伏较大,且曲随词变,较为灵活。其调式尤为特殊,为 笔者所知,在我国众多的民族调式中,此种特殊调式还是首次见到。笔者权且为其定名为“南广河羽调式”(注:采录时,为便于视唱,故以 记谱)。

(二)《顺水桡》。

一领众和。船行下水或平水区时用。扳桡节奏感较强.常以民间传说或川剧故事人物内容入词。领腔中喜欢糅进川剧、清音、金钱板等声腔因素。且转调频繁自然,常从原调转入向下移低大三度的新调,尔后又很快转回原调,往往在转调后结束全曲。领者喊唱或刚或柔,喧叙、抒情挥洒自如,气和者的号子声相映成趣,劳动气氛浓,富有鼓动性。

(三)《走走桡》。

一领众和。船下完滩进入平水区即将停靠码头时用。扳桡节奏感最强。其基本节奏为 非常有利于用力扳挠的整齐统一。唱腔不十分强调旋律性,近乎呼喊吼叫,旋律几乎只在以“南广河羽调式”中的三个骨干音构成的“三声腔” 中进行(注:在记谱中, 当时是按 记谱的)。

(四)((懒龙号子》(关于“懒”字,笔者认为应理解为“缆”,因拉纤上滩,纤缆如龙)。

一领众和。为拉船上滩时用。领者在船上撑篙喊唱,和者在岸上拉纤同和。散板节奏,词随拉纤情况而变,曲亦随词变。旋律所用调式为一般民族羽调式 (省去微音)”。音乐婉转悠扬而富有感情力量。领者喊唱一句后,和者齐吼号子并同时用力拉纤。领者喊唱实为指挥令,以便齐心协力拉船上滩。领者的喊唱腔极富鼓动性,能极强地激发众拉纤者爆发力量,拉船上滩。

(五)《出斑鸿》。

一领众和。为所拉之船即将上完滩并开始最后冲刺直至进入平水区停靠岸边休息这段过程时用。领者有腔无词,节奏短、快而有力。领者、和者基本上是在喊和吼。旋律进行上虽采用省去第五音的民族羽调式,但此时旋律已让位于节奏。此曲是《南广河号子》的高潮所在,气氛和情绪都达到最高点,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极富感染力。当领者、和者吼出最后一声长音号子后,全曲即告结束,其时船已上完滩并驶入平水区靠岸休息了。

从整部号子的曲式构成、调式设计、旋律进行、节奏安排来看,五支曲子处理张弛有序,刚柔得体,或哀婉苍凉,或激越高亢,或诙谐深沉,或悠扬柔美,或粗犷豪放,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民间音乐艺术珍品。它不但具有众多四川船工号子所共有的四川地方特色,还具有其他四川船工号子不可能具有的南广河地方特色。其最突出点,就是“南广河羽调式”在旋律中的运用。

众多的四川船工号子,在调式运用上基本上都属于民族五声羽调式,或五声、六声以至七声调式。即,有的己糅进一些其他音调成分,使其有所变化,但始终未能改变其民族五声调式的基本属性。而《南广河号子》运用的“南广河羽调式”却与众不同,非常特殊。其中《起篙竿开船》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运用“南广河羽调式”的典型范例。该调式从主音开始向上依次构成小三度、小三度、大二度护,大二度、小二度。在这些构成的音程中,特别是从主音向上依次连续构成的两个小三度,使旋律进行产生了与常用的民族五声调式上构成的旋律进行极为不同的特殊色彩。

在这一乐句中.前三拍的旋律给人感觉无疑是在同一宫音高度的调上进行。但随着旋律进入第四、第五拍句末音 后,似乎旋律突然转入宫音向下移低小六度的新调上去了。使人产生一种似乎是普通民族五声羽调式,又不是普通民族五声羽调式的感觉。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调式中构成两个小三度音程的三个骨干音在起作用:当向下进行到“1”时,则好像担当了原调宫音的作用,而“1”则担当了原调主音的作用;但当“1”向下进行时,“1”又马上从原调主音的位置上转换成了新调宫音而产生向新调主音进行的倾向性,并最终进入新调主音而得以解决。全曲一共六个乐句,句句莫不如此。再加配以用南广河流域的方言俚语即兴编就的唱词和衬词,给人以此风格非南广河莫属之感,从而使“南广河羽调式”的特性得以充分体现。写到这里,笔者不得不佩服南广河上的“天才音乐家”们的独具匠心。

至于对“南广河羽调式”定名的问题,笔者也并非凭空臆撰。理由有二:一是笔者在搜集南广河流域即高县地区的民歌时,曾收集到运用“南广河羽调式”或不完全“南广河羽调式”的民歌20余首。只不过这些民歌在运用此调式上,均不及《起篙竿开船》那么典型完整罢了。二是笔者为了查证该特殊调式是否仅仅属于南广河流域所独有,曾对1986年5月版内部资料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进行了较仔细的追踪查阅,仅仅查到在《川江号子》中的“壮壮号子”、“涪江号子”中的“出峭”以及“沱江号子”中的“富江装仓号子”里面,个别小节有近似的旋律片断,但均未构成完整的这种特殊调式。由此看来,“南广河羽调式”确属南广河流域所独有,故敢斗胆为其定名。

《南广河号子》除在调式运用上极其独特外,在巧用方言俚语入词、频繁转调以及多变的节奏处理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顺便提及一点,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编委会1986年5月编印的内部资料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中选编的《南广河号子》,刚好把《起篙竿开船》和《顺水桡》这两曲最具“南广河羽调式”特点的曲子删去了。笔者为此感到遗憾。

总之,《南广河号子》以其独具的南广河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四川船工号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广河号子》确实是四川船工号子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我国民歌宝库中一块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实在值得音乐同行们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注:《南广河号子》歌谱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宜宾地区资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