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1473200000012

第12章 大都的政治生活(2)

三、发生在大都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

作为元朝的政治中心,有元一代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都在大都发生。

在大都新城建造过程中,元朝发动了大规模对南宋的战争。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攻克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南宋小皇帝赵和太皇太后、皇太后投降。元军将南宋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以及一些官员、宫女、太学生等都用船经运河押解到大都。船到通州时,元朝“满朝宰相出通州”①(汪元量:《水云集·湖州歌九十八首》),迎接南宋皇帝到来。到大都后,南宋皇帝等被安置在旧城的会同馆,元朝皇帝和皇后接连在宫廷中的广寒殿等处,举行十次规模盛大的筵席,名为招待南宋皇帝等,实为庆功。后来,封南宋皇帝为瀛国公。随行的南宋官员“高下受官随品从”,都成了元朝的新贵。一千多名宫女则被元朝政府发放出去,“分嫁幽州老斲轮(工匠)”。元灭南宋,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经过长期的南北对峙以后,我国出现了空前规模的统一,而大都也就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首都。

当临安被攻下后,南宋丞相文天祥辗转各地,继续坚持抵抗。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被俘。不久,也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兵马司监狱中。元朝政府多方劝降,威胁利诱,均被拒绝。文天祥在大都先后被关押三年多,写下了《正气歌》等很多慷慨激昂的诗篇。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许给他丞相的职位,但仍为文天祥拒绝。这时,中山(今河北石家庄一带)有人自称宋王,“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大都也有人写匿名信,扬言要烧蓑城苇草,解救文天祥出狱。元朝统治者既看到文天祥毫不动摇,又对他在群众中的影响感到害怕,就赶紧在大都戒严,撤掉蓑城苇草,并把文天祥杀害。②(参见《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文山先生全集》卷一七,《纪年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慷慨就义,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是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都发生了王著杀阿合马事件。阿合马是色目人,善于搜刮,得到忽必烈的宠任,被任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副丞相),实际上总揽大权。他的子侄也都当上大官,“一门悉处要津”。阿合马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擅生杀”,引起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痛恨。一些蒙古族和汉族的贵族、官僚因为受到排挤,也反对他。但是,阿合马深得忽必烈信赖,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几次对他进行攻击,都没有动摇他的位置,阿合马因此气焰日盛,无恶不作。山东益都人王著,一贯“轻财好义”,有胆气,曾经当过小吏,后来从军,当上千户。他“因人心愤怒”,暗地铸造大铜锤,发誓要用它打死阿合马。至元十九年三月,忽必烈出巡上都,皇太子真金从行,阿合马留守大都。王著和高和尚等人合谋,诈称皇太子回到大都作佛事,在三月十七日联合八十多人,夜间进入健德门,一直来到皇太子宫前。阿合马闻讯前来迎接,王著当即用铜锤把他打死。这时其他官员发现情况不对,发军逐捕,高和尚等逃去,王著挺身就捕。过了几天,高和尚也被抓住,两人同被处死。王著死时大呼:“王著为天下除害,今死矣,异日必有为我书其事者。”当时他才二十九岁。①(参见《元史》卷二〇四,《阿合马传》)

王著的这一行动代表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同情。一部分汉族地主、官僚也对他表示钦佩,称之为“义侠”。据有人记载,阿合马死后,大都人人欢欣,“贫民亦莫不典衣歌饮相庆。燕市酒三日俱空”②(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九,《义侠行》)。王著杀阿合马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正好在大都,他在行记中对此事作了详细叙述,和我国有关的记载大体吻合。③(郑思肖:《心史》。参见《马可·波罗行纪》,第2卷第84章)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死于大都宫城中的紫檀殿。忽必烈之后,到元顺帝上台(1333年)不过四十年时间,共换了九个皇帝,发生了好几次重大政变。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蒙古贵族各支系之间,不时展开激烈的争夺。其中最激烈的一次发生在元泰定帝死时(1328年)。一派贵族、官僚在上都拥立元泰定帝之子为帝,另一派贵族、官僚在大都拥立元文宗图帖睦尔。双方为争夺皇位展开大规模武装冲突,战火遍及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上都的军队曾先后突破迁民镇、古北口、居庸关和紫荆关等处重要关口,从东、北、西三个方面向大都进攻。东面曾攻陷通州,直迫大都:西边由紫荆关而来的上都军队,抵达良乡和卢沟桥,小股游兵进逼大都南城。大都城十分紧张,京城居民都和士兵一起登城防守,“仍于诸门列瓮贮水以防火”。但是,大都无论人力、物力都较上都雄厚,其首都地位又可资号召,上都军队虽一度取胜,但很快形势便发生了变化。进攻大都的各支军队一一被击败,大都军队转而向上都发动攻势,不到一年时间就结束了这场战争。①(参见《元史》卷三二,《文宗纪一》:卷一三八,《燕铁木儿传》)这是大都在建成后第一次遭遇战火,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受到很大的损失。

元文宗上台后,元朝统治集团更加腐朽,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更加严重。当时有人估计,统治者的各种赏赐支出,“以至元三十年以前较之,动增数十倍”②(《元史》卷一八四,《陈思谦传》),国家财政出现了巨额亏空。于是,便不断巧立名目,增加赋税。加之水、旱等各种灾荒不断发生,人民生活日益穷困。于是小规模的反抗斗争接连出现。没有多久,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就爆发了。

四、大都的阶级关系

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皇帝就生活在这里,中央统治机构也设立在这里。皇帝及其亲族是最大的地主,常常把大量土地赏赐给臣属。在皇帝下面,大小贵族和官僚,数以千计。他们除了得到皇帝赏赐的田产之外,还凭借政治上的特权,巧取豪夺,霸占了大批土地。例如忽必烈的宠臣阿合马,横行霸道,权倾朝野,“民有附郭(大都城郊———引者)美田,辄取为己有”①(《元史》卷二〇五,《阿合马传》)。其他贵族、官僚也都差不多。因此,大都周围,“豪宗巨室,田畴连阡”②(姚燧:《牧庵集》卷二,《游公神道碑》),土地特别集中。元朝政府屡次下令“禁诸王、驸马并权豪,毋夺民田”③(《元史》卷一九,《成宗纪二》),说明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但这些禁令实际上都不过是一纸空文。

皇帝和贵族、官僚,还垄断了其他土地和山林的使用权。元朝政府规定,大都周围五百里以内,除打捕人户(为皇室服役的猎户———引者)之外,“不以是何人等不得飞放打捕鸡兔”④(《通制条格》卷二八,《杂令》)。这个禁令一度还扩展到八百里以内。⑤(参见《元典章》卷三八,《兵部五·违例》)在这样广大的地面上,老百姓没有打猎的自由,违反禁令就要“籍其家(抄家———引者)”⑥(《元史》卷一七〇,《王利用传》)。也就是说,这方圆几百里土地,都成了统治者专用的猎场。皇帝是这样,贵族、官僚也是这样。例如,“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⑦(《元史》卷一七三,《马绍传》)。又如,大都周围许多山林都被“官人每(们)”所占有,“不教百姓每(们)采打柴薪”⑧(《通制条格》卷二七,《杂令》),以致柴薪涨价,百姓做饭都成了问题。

贵族、官僚占有大量土地,却“有恃不输”,把自己应负担的赋役,都转嫁到劳动人民头上。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政府要对大都路的土地进行登记,准备按亩征税。这件事遭到了大小权贵们的纷纷反对,他们用各种方法加以抵制,“那着的人每(们)道:俺是怯薛歹(皇帝的近侍———引者)有,更勾当里差出去了也,么道。推事故说的多有”。结果使这次登记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只好不了了之。他们的势力之大,由此可见。元朝政府也承认,“应当差发(赋役———引者),多系贫民,其官豪富强,往往侥幸苟避”⑨(《通制条格》卷一七,《赋役·地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