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1473200000014

第14章 大都的经济生活(1)

一、农业

大都地区有较好的自然条件,“水深土良厚,物产宜硕丰”①(胡助:《纯白斋类稿》卷二,《京华杂兴诗》)。粮食作物主要有麦、黍、豆和水稻等。每到春天,大都周围的农村,到处是“穰穰黍麦青”②(迺贤:《金台集》卷二,《南城咏古十六首》)的美丽景象。大都的黍类有糯黍、小黍、秫黍。③(参见《日下旧闻考》卷一四九,《物产》引《析津志》)麦类有小麦、大麦、荞麦:豆的种类更多,有黑豆、小豆、绿豆、白豆、赤豆、红小豆、豌豆等。④(《金史》卷一三三,《张觉附张仅言传》)由于大都有一定的水利灌溉条件,所以水稻种植也有相当的规模。早在金代,就有人引太宁宫(即后来的万宁宫)旁的泉水溉田,“岁获稻万斛”⑤(《元史》卷六四,《河渠志一·通惠河》)。稻田收获量较高,当时已成为权贵豪民争夺的对象。到了元代,随着通惠河的修治,稻田更有所发展。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年),元朝政府因“各枝(即各投下———引者)及诸寺观权势,私决(通惠河上源)堤堰,浇灌稻田、水碾、园圃,致河浅妨漕事”⑥,下令严禁。这件事说明,当时大都西郊(通惠河上源流经之地,即今海淀一带)已有不少稻田。《朴通事》卷下有一处说,“我家里一个汉子,城外种稻子来”。另一处说,老安在城外刘村种田,“到秋他种来的稻子、蜀秫、黍子、大麦、小麦、荞麦、黄豆、小豆、绿豆、豌豆、黑豆、芝麻、苏子诸般的都纳了租税”。这两条记载都说明在大都的粮食作物中,水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后一条记载更把当时大都粮食作物的一些种类都罗列出来了。

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为了解决北方的粮食问题,元朝政府曾在南起保定、河间,北到檀(北京密云)、顺(北京顺义)的广大地区之内,大规模推广水稻,并从江南招募农民前来指导。这样做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全国范围内农民战争迅猛开展,元朝政府极端反动腐朽,很快便停止了。

由于大都城内居民需要大量蔬菜,“治蔬千畦,可当万户之禄”①(《天下同文》前甲集卷一六,黄文仲《大都赋》),因此,大都郊区园艺业比较发达。主要的蔬菜品种有白菜、萝卜、蔓菁、赤根菜和葱、韭、蒜等。果树经营也比较发达,“瓜果饶夏实,枣梨绚秋红”②(胡助:《纯白斋类稿》卷二,《京华杂兴诗》)。

农业生产的其他情况很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粮食的产量是不高的,远远满足不了大都城消费的需要。元朝政府每年都要由江南运来大批粮食,最多时达三百多万石,这固然由于大都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宫廷、官僚机构奢侈无度所致,但也反映出大都周围甚至整个北方农业生产的落后。元代有人讲当时北方农业生产粗放的情况时说:“土不加粪,耕不以时,杷不破块,种每后期,谷麦种子不精粹成熟,不锄不耘。”③(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二二,《论农桑水利》)产量高的每亩一石,低的只有三五斗。大都郊区的农业,总的来说,大概比上面所说的情况好不了多少。

二、手工业

大都是元代北方最大的手工业中心。手工业的种类很多,较重要的有丝织、毡罽、采矿、冶炼、军器制造、修建、酿造等。马可·波罗曾说大都每日有丝千车入城,供制作金锦绸绢等物之用。由此可以想见大都丝织业规模之大。其他一些行业也都差不多。在官府手工业中,分工较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如军器制造业中,制甲、弓、箭甚至弓弦都有专门的机构。但是,由于官府手工业中工匠受到种种压榨,各级官吏又以贪污舞弊为能事,分工和专业化只起了保证某些统治者需要的贵重精致产品生产的作用,并没有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总的来说,官府手工业的生产效率是很低的,劳动力和工时、原料的浪费都是很严重的。

元代大都手工业中出现了不少新技术和新产品。例如,丝织业中有纳失失(原来是波斯出产的一种织金绸缎)、撒答剌欺(原来是中亚出产的一种丝织品)等,冶炼业中出现了镔铁(特种钢),酿造业中生产阿剌吉酒(蒸馏酒,就是烧酒)①(阿剌吉是阿拉伯语,原意为出汗,蒸馏酒类似汗珠,故有此名)等。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采用,主要是迁移到大都的兄弟民族工匠带来的。例如,制造纳失失的别失八里局,是由“别失八里田地人匠”②(《永乐大典》卷一九七八一,《局》字。按,此条原注出自《元史·百官志》,而《元史·百官志》中有关别失八里局记载未提及“别失八里田地人匠”事,疑应出自《经世大典》。)组成的。别失八里就是今天新疆吉木萨。同时,这也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分不开的。阿剌吉酒原是波斯、阿拉伯的产物,这一时期传入了我国,大都已大规模进行生产。这是我国酿造史上的一大革命,影响较大。在大都活动过的诗人如朱德润、许有壬等对阿剌吉酒的酿造,都有详细的描写。镔铁生产始于波斯、中亚等地,后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元代大都官府手工业中设有镔铁局,从事镔铁器具的生产。《朴通事》中也提到“着镔铁打”“五件儿刀子”。镔铁刀“价贵于金,实为犀利,王公贵人皆佩之”③(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杂制篇》)。

大都地区的采矿业以煤矿最为发达。宛平县属下的大谷山有黑煤三十余洞,桃花沟有白煤十余洞。煤窑有官办的,也有寺观经营的。煤是大都城内居民燃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专设有煤市,《朴通事》中也有“煤场里推煤去”的记载。大都居民使用煤炉和煤火坑相当普遍,“地穴玲珑石炭红,土床芦簟觉春融”④(尹廷高:《玉井樵唱》卷上,《燕山寒》),以及“暖炕煤炉香豆熟”⑤(欧阳玄:《圭斋集》卷四,《渔家傲·南词》)等诗句,都说明了这一点。宫廷中也用煤。①(《草堂雅集》卷一柯九思《宫词》云:“夜深回步玉阑东,香烬龙煤火尚红。”)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元代铁制煤炉遗物。元代来中国的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伊本·拔图塔等,都对中国人用煤感到惊奇,说明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知道用煤。煤的发现和使用,是我国人民在科学技术上一大成就。大都用煤比较普遍,比起前代来有所进步。

由于大都人口不断增多,燃料供应问题日益突出。元朝末年,政府曾经计划重开金口引卢沟水东流,使“西山之煤,可坐致于城中”,以解决燃料问题。至正二年(1342年)动工修建。这次修治的金口河深五十尺,广一百五十尺,役夫数万。但新河修成后,“流湍势急,沙泥壅塞,船不可行”②(《元史》卷六六,《河渠志三》),元朝政府大规模开采煤矿的计划,结果以失败告终。

三、商业

大都是元代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各地以及外国的许多商品货物都集中到这里,“东至于海,西逾于昆仑,南极交广,北抵穷发,舟车所通,货宝毕来”③(程钜夫:《雪楼集》卷七,《姚长者传》)。马可·波罗极力称赞大都为“商业繁盛之城”,“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力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大都城内有两个主要商业区,一个是城市中心的钟楼、鼓楼周围,另一个是城市西部顺承门内的羊角市。④(角头系“东南西北往来人烟凑集之处”,通常即指市集所在之地(《朴通事谚解》卷上注),元代杂剧中也有此词。)钟楼、鼓楼周围分布着缎子(绸缎)市、皮帽市、帽子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剌(珠宝)市、铁器市、米市、面市等。羊角市有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驴骡市等。《朴通事》和《老乞大》中也多次提到大都的羊角市,可见这在当时是很热闹的地方。除了这两个主要商业区之外,中书省前还有文籍市、纸札市等。在各门外和南城,也有不少集市。除了商业区的店铺之外,还有不少小商贩,穿街走巷,贩卖各种物品:“贩夫逐微末,泥巷穿幽深。负戴日呼叫,百种闻异音。”①(胡助:《纯白斋类稿》卷二,《京华杂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