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山在江苏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距城约3.5公里。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晋司徒王珣、王珉兄弟建为别墅,后舍宅为寺,称虎丘山寺。宋代重建为云岩寺,清更名为虎阜禅寺。晋宋之际道生曾在此说法,有“顽石点头”的传说。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临济宗杨岐第五世绍隆住此,创虎丘派,为后世临济宗的主流。虎丘山的文物古迹很多,气势雄伟,风景秀丽。虎丘塔也称云岩寺塔,为五代建筑,平面八角形共七层。塔的砖砌部分饰以彩画,图案精美,为国内较早的建筑彩绘之一。虎丘山脚下的云岩寺二山门,也称“断梁殿”、“双梁殿”,为元代所建,极为优美。古人十分赞誉虎丘山:“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
(十六)径山——径山派祖庭
径山在浙江省余杭县城西北25公里处,因山上有长5公里的东西二径,蜿蜒直上达天目山而得名。山有能仁兴圣万寿寺,简称径山寺。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绍隆派的同门、杨岐派第五世宗杲居此,创“看话禅”(话头禅),世称大慧派(大慧是宗杲的封号),也称径山派。径山有凌霄等七峰,幽清灵秀。原有径山寺,现已废。
此外,河南洛阳市东约12公里的白马寺,称作“中国第一古刹”,也被我国广大佛门弟子尊为“祖庭”和“释源”(佛教发源地)。据传统的说法,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此寺在早期翻译佛经和传播教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寺院规模宏大,寺的后部清凉台,相传原为汉明帝乘凉读书之处,后为印度二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传教之所。寺内现存造像多为元、明、清三代的作品。大雄宝殿的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以及元代“夹!干漆”造像,气韵生动,是一组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驰誉中外的艺术瑰宝。寺内现存的40多方历代碑刻,也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寺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圆形墓冢,分别刻有摄摩腾、竺法兰的墓碑。白马寺东南有白马寺塔,也名“齐云塔”、“释迦舍利塔”。塔有13层,高约25米。玲珑妩媚,挺拔秀丽。按寺内藏存的宋碑记载,此塔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可谓中国第一古塔。现存寺塔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所重建,距今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
§§§第四节著名喇嘛寺
我国黄教喇嘛寺院除达赖喇嘛的驻地——布达拉宫外,以西藏的扎什布伦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青海湟中的塔尔寺以及甘肃夏河的拉卜楞寺六个寺院的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称黄教六大宗主寺。此外河北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雍和宫也很著名。下面分别加以简略介绍。
一、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是梵语普陀罗的音译,意思为“佛教圣地”。相传在公元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接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后屡有修建。至17世纪中叶达赖五世受清朝顺治皇帝的册封以后,在此大力扩建,前后历时近50年始具今天的规模。宫体主楼13层,高117.19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500多米。全部为石木结构。房舍近万间,可容僧众两万余人。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庭院等。达赖喇嘛的八座灵塔的塔身均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极为奢丽。各殿堂的墙壁上绘有绚丽多姿、神情毕肖的壁画。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全部建筑依山势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布达拉宫是宫堡和寺院合一的庞大的建筑群,是我国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都在此举行。
二、扎什伦布寺
在西藏日喀则县南的尼色日山下。藏语扎什伦布的意思是“吉祥须弥山”。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由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根敦主兴建。到明朝末年四世班禅洛桑曲坚掌教后,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喇嘛的坐床之所。以后为历世班禅进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扎什伦布寺依山傍水,巍峨庄严。全寺有4个扎仓(经学院),殿堂数十处。寺内有高达26.8米的强巴佛像,据载,造这座佛像时,用掉青铜22万斤,黄金500斤,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镏金铜弥勒佛像。寺内还有历代班禅灵塔,塔身包裹着银皮。此外,还保存有大量其他的珍贵历史文物。
三、哲蚌寺
哲蚌寺在西藏拉萨市西北5公里的半山坡上。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由宗喀巴门徒嘉祥曲杰兴建。全寺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有上万间房子,有4个扎仓,僧人定额为7700人,寺内大经堂可容8000人,是我国最大的喇嘛教寺院。与色拉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寺西南方的甘丹颇章(宫)为达赖二世至五世住的地方。历世达赖都以此寺为母寺,地位极为重要。拉萨学经的僧人多入该寺果莽扎仓。寺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工艺美术品十分丰富,藏书极多,其中的三部甘珠尔经尤为珍贵。
四、色拉寺
色拉寺在西藏拉萨市北郊3公里的山脚下。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代表宗喀巴进京,后受封为大慈法王,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为供奉皇帝所赐佛像和佛经,绛钦却杰兴建了此寺。全寺有3个扎仓,僧人定额5500人。大殿内的弥勒像和菩萨像均为铜铸,造型精美。寺内有绛钦却杰自北京带回的金写藏文《大藏经》一部和旃檀木雕十六尊者像一套,另有明代内地织的大慈法王缂丝像一幅,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五、甘丹寺
甘丹寺在西藏拉萨市东60公里达孜县境内的旺古尔山上。为西藏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所建,被奉为黄教的祖庭。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世格鲁派教主甘丹赤巴即居于此寺中。该寺始创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规模之大相当于三个布达拉宫,有两个扎仓,僧人定额为3300人。寺内大殿可同时容纳3000余喇嘛念经。司东陀殿内有宗喀巴肉体灵塔。寺内的赤多康是宗喀巴当年生活居住的地方。寺已毁,今在积极恢复中。
六、塔尔寺
塔尔寺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距西宁市25公里。它是为纪念黄教始祖宗喀巴,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在宗喀巴诞生地兴建的。先后经过400年的兴废修建,成为今天的规模。整个寺院依山势起伏,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组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既有汉式的宫殿,又有藏式的平顶建筑,体现了汉藏建筑传统艺术的融合。气势雄伟,光彩夺目。寺内的酥油花雕、壁画、堆绣被称为该寺的“三绝”,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寺院大小经堂下设四大扎仓,分别研究显宗义理、密宗教义、因明、天文、历算、占卜、工艺、医学、禁咒等。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四大法会,二月、十月举行两个小法会。尤其是正月十五的灯节大会,以展览酥油花雕、壁画、晒佛(将数十丈高的大佛像在山坡上高高挂起)来吸引数以万计的各族群众来寺参观、瞻仰、朝拜,从而使该寺成为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和著名的游览胜地,并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七、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旧称扎西奇寺,在甘肃夏河县城西1公里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曾为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处藏族地区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下辖寺院108所,喇嘛总数达20000名。寺院建筑雄伟,金碧辉煌。主要建筑有扎仓6所、拉康(佛寺)18所、囊欠(活佛公署)18所、讲经坛1座、印经院1所、藏经楼1所、僧舍万余间。喇嘛最多时达3000余人。寺内还保存着为数可观的佛塔、佛像等珍贵文物,以及65000多卷藏语文书、藏史、藏医、历法、音乐、美术、藏经和《佛教大百科全书》等孤本、善本典籍资料。藏文典籍之丰富在全国喇嘛寺中名列前茅。
八、外八庙
外八庙是一组以喇嘛庙为主的大型寺庙群,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外,因称外八庙。这是清王朝为了接待蒙藏各族的领袖人物、联络王公贵族,实现民族团结而兴建的。外八庙一时成为我国西藏拉萨以外的又一个喇嘛教中心。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间不断修建,最后建成须弥福寿之庙,历时达87年之久。原来有寺庙11座,现存7座,即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这组庞大的庙宇依群山而建,高低错落,布局多变,气势恢弘。庙宇造型不拘一格,藏、蒙古、汉等民族的建筑艺术竞放异彩。外八庙大多数都朝向避暑山庄,象征着各民族心向中央,天下一统。在普宁寺“大乘之阁”内有木雕千手千眼佛一尊,从宝座到额首高22.28米,腰围15米,由松、柏、杨、榆、椴五种木料雕刻组合而成,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木雕佛像之一。普陀宗乘之庙是仿照西藏布达拉宫而建的,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内的数十座红台和白台纵横交叉,错落有致,熠熠闪光,辉煌夺目。须弥福寿之庙俗称行宫,是仿照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建造的。这是清廷为第三世班禅前来祝贺乾隆皇帝75岁寿辰而专门为他修建的驻锡之所。
九、雍和宫
雍和宫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原是清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名雍王府。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名为雍和宫,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建为喇嘛庙,这是中国内地城市中最大的一座喇嘛庙。雍和宫建筑宏伟,共有五进院落,红墙黄瓦,色调鲜明,气象庄严。宫内万福阁(万佛楼)的弥勒佛像,身高有18米,地下还埋有8米,共高26米,比例匀称,体躯雄伟,是由七世达赖在西藏组织采伐,进贡给乾隆皇帝的一根白檀木雕刻而成的。佛像左右臂上各有一个花篮,篮内的莲花含苞欲放。佛像的手势称作扶天盖地,象征弥勒佛将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为未来佛的决心。法轮殿的宗喀巴铜像高大魁伟,气宇不凡。每年正月,雍和宫喇嘛都要举行化装的驱鬼舞蹈活动,一般要举行三天,含有驱邪免灾、祈求幸福之意,颇具蒙藏地区佛教活动的特色,北京居民称之为“雍和宫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