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59.培养孩子搜集学习资料的好习惯
学习,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薄至厚,逐步积累和丰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知识——即搜集学习资料乃是其中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大家都知道《高中化学》是一门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零碎的课程,许多学生为该课成绩的提高大叫头痛,但李明在高中时曾亲身碰到这样一个例子:
李明的同学张亮,平时除了认真听讲外,并不像其他同学一样在课下赶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学习,但其成绩尤其化学成绩一直是年级700多人中的拔头筹者,后来其化学成绩为全省第一名900分(实行标准分制考试)。很多同学向其讨教学习经验时,他模仿卖油翁说的一句话:“无他,唯积累也!”大家都跟着笑起来。
他这儿说的“积累”就是学习资料的搜集,李明亲眼见他把《中学生数理化》(报)、《高中化学》等资料上的典型例题剪下,粘到一本专门笔记本上,然后进行对比和总结,及至掌握。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遵循其规律则成,反之则败。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抓主要矛盾,对症下药,便可妙笔生花,“法”到“题”解了。
蜜蜂之所以能酿蜜,是因为它辛勤地采集了许许多多的花。如只采一朵,所得就有限。我们要学习蜜蜂的勤奋精神,广泛地收集古今中外知识之“花”,吸取其营养,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酿造出更多更好的“蜜”。
大海之所以宽广无垠,是因为她不厌其烦地接受涓涓细流,哪怕是一点半滴都不肯轻易放过。我们的学习也应像大海一样,尽情尽量地收揽知识的浪花。只有这种坦荡的胸怀,只有这种勤奋的精神,才能汇成知识的海洋。
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先务精而后务博,有余力乃能纵横。”只精不博,常易走进狭窄的死胡同里去。因此,在精学深研的同时,也应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做到厚积而薄发。把别人的东西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将会受益终身。
提炼一公斤紫色染料,需从深水海底采集8000个海螺;获取一公斤胭脂红染料,要在仙人掌上捕捉40000只细小的胭脂虫。这些不争的事实,都表明了善于积累的重要性。
人们点滴真知的积累,又何尝不是在博览广识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吸收的呢?
卢邦在总结“学习十忌”中写道:“八忌笔之高搁,不善积累。”
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曾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浅尝辄止,尝到一点甜头,便不思进取,直到有一天后悔莫及,为时已晚。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要掌握知识,就要积累,就要搜集学习资料,做到触类旁通,成就一番学业。
从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看,学科的渗透、交叉、分化与综合都很迅速,新学科不断兴起。恩格斯说:“科学在两门学科的交界处是最有前途的。”科学知识结构的综合化,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要综合化。
为了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能胜任将来所担任的工作,作为学生必须把知识面拓宽掘深一些。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对数学、力学、声学和电磁学都有很深的涉猎和研究。正因为他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所以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找到了大量石油,在该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先生说过:“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闲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不相干的,也要泛览,比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也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并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些杂七杂八的书。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活跃。”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你掌握了多少知识,也就反映你对外界外物了解通晓多少。现就以恩格斯为例,他能用12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能阅读20种文字,直到70多岁还在学习挪威文。他借助外语知识,广泛地阅读世界各国的报刊书籍,充分利用大量的原始资料来研究多种理论问题,及时有效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集邮者,可以通过一枚枚小小的邮票了解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收藏家,可以通过一件件古老的物品洞悉各朝各代的历史情况。同样,我们对资料的学习、收集、研究,也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并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查漏补缺,使得学习更上一层楼。
知识像鱼网中的鱼,网眼越密,网的鱼越多,鱼网越大,解决的问题愈多,在学习中,我们应将“鱼网”的网眼织得更多更密,才能捞起知识海洋里的一条条大鱼。
要谨记: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细流。
渊博的学习全凭日积月累。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为孩子预备一个资料剪贴本
用一个16开的硬壳书写本,再配上剪刀和胶水,作为提供给孩子的资料剪贴工具,并帮助孩子把有助学习的相关资料进行剪贴、收集。在孩子有空时和他一起翻看,熟悉自己的资料集里都有些什么内容,需要时,便可派上用场,使课堂上的知识得到补充与延伸。
2.将有用的资料为孩子准备着
家长在平常的报刊阅读中,做个细心人,把自己认为可作为资料性的文字,给孩子搜集并保留下来,提供给孩子。凡提供给孩子的资料,最好与孩子一起看一遍,并说明一下搜集它的目的和意义,加深孩子对该资料的印象,然后将资料进行剪贴。
3.协助孩子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分类
资料的搜集、整理,实质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整理,将所搜集的资料分类、建档,有利于需要时的使用。如果将资料长期放置,时间长了,连自己也不清楚你有些什么资料,真正需要时又满世界找。其实,它就在你的资料集里,伸手可得。
习惯60.培养孩子记日记的好习惯
日记,是一条用文字铺成的人生之路,写日记如同生活一般,既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是一件繁琐的事。
有这样一篇报道,在一次高等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有一家杂志社收到了20多份自荐书及相关资料,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过的作品,让人吃惊的是,其中有13份自荐书及作品内容大致相同。调查后发现,这些自荐书、材料、作品都出自于一人之手。惊奇之后有些疑惑:现在的天之骄子怎么了?连最基本的自我介绍都不会写。另据报道,在大学里,很多毕业论文都不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要么是请人代笔,要么是誊抄现成的。不会写假条、不会写求职书、不会写启事……这样的现象时下并不少见。青少年的写作能力十分欠缺。提高写作水平,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已经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了。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就要养成这种写作的习惯,常动手、常练笔。写日记以其随意、自由、轻松等特点成为培养写作习惯的一种便捷、高效的办法。
记日记就是把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情记录下来。
孩子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困难,遇到不顺心的事,可以把这些事写进日记本里,在字里行间渲泄自己的情感,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样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以便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常写日记,还能够促使我们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训练看待问题的方式,同时也是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在他的长篇巨著《人间喜剧》的后记里写道:这一幕幕“人间喜剧”都是生活味道的,它们是我无数个白天和黑夜行走于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笔录。据说,巴尔扎克为完成这部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他几乎走访了整个塞纳河地区。他将每天听来的、看见的都写进日记里,最后形成了几大本极具价值的日记簿,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
日记虽然是由一篇篇各自独立的小文章组成,但它的作用却不可轻视。日记需要天天写,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练习写作、培养观察力及增强学习效果的很有效的办法。生活中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写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花几个小时还不能完成,普遍感到无话可说。记一个人、记一件事,只写几句话就结束了。原因是什么呢?很明显,他们的脑子里没有“货”,积累太少。没有进,哪有出呢?假如平时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随时注意身边的事,然后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有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库。写起作文来,就不愁没有材料,没有话说,只须信手拈来。要写好日记,就必须留意身边的事,作一千有心人。只要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写文章的速度快了,字数上去了,内容丰富了,质量提高了。从此,写作就不再是刀山火海,而变成了一次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日记是个百宝箱,不仅指它的容量大,装满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更是指它对提高孩子写作等各方面学习能力是一件法宝。
记日记,重在坚持
许多孩子都有过记日记的经历。刚开始还非常有兴致写几篇,慢慢地就变成几天写一篇,再后来就干脆不写了。因此,记日记,关键在于坚持。
徐霞客一生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把当地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各方面情况记录下来,坚持每天动笔,一生中从未间断过。在这些日记的基础上诞生了《徐霞客游记》这部集地理、文学于一体的辉煌巨著。达尔文随船周游世界,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把当天所考察的生物种类记载下来,其中许多内容后来都写进了《物种起源》中。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新知识像潮水一般涌现出来。而且许多东西,我们还来不及领悟,就一闪而过。如果能把这些知识写进日记里,那么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研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孩子们在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用笔说话,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让孩子走出家门,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写日记必须有可写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于家庭、社会,尤其是后者。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让孩子多接触外边的世界,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开阔眼界,增加见识。积累多了,就有话可写,日记内容也就充实、丰富了。
2.督促孩子坚持每天记日记
人的惰性是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的。孩子有时候会因为懒惰而不写日记,家长就应该教育批评并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即使孩子偶尔一次没写日记,做家长的也不能迁就他。
3.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面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指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从书中吸取养分,增加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可以为记日记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素材。
4.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这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日记的最重要、最正确的态度。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充分的自由,不尊重孩子的稳私,私下偷偷地翻看孩子的日记,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导致孩子对日记失去兴趣,或者孩子为保护自己的隐私而可能不再记日记了。
习惯61.培养孩子摘录的好习惯
学习如掘宝,摘录是最好的工具。
攀登高山,就要采摘果实;遨游大海,就要寻找珍宝;学习知识,就要摘录精华。
常常听不少人这样评价时下的青少年:
知识浅薄,能力欠缺,目光短浅,见识少,思维幼稚,精神空虚……究其原因,许多人都认为主要是不喜欢读书阅读面狭窄,涉猎不多,见少识浅。
现在的孩子的知识储备、思想深度、思维水平的确不能使人满意。但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笔者的看法与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多次在学生中对他们的日常阅读情况作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青少年十分喜欢阅读。
他们经常谈的书籍、报刊、杂志不下10种,还包括一些有一定品位的书籍、报刊,如《基督山伯爵》、《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外名著;《读者》、《散文》、《青年一代》、《少男少女》等一批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期刊,还有《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等思想价值较大的报纸。如此看来,孩子们不但喜欢阅读,而且阅读面也较广,涉猎的知识领域比较多。但为什么他们在知识储备、思想见识等方面没多大长进,依旧肤浅、幼稚呢?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孩子是读得广,说得多,却吸收少,没有把他们所说、所听的化为已有,如同孩子进果园,虽置身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环境,最后却收获甚微。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专家认为:阅读要重摘录。
摘录,手脑的合作
中外古今,典章经文,名著大作,精深博大,浩如烟海。我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有所获,学有所成,就必须讲究方法。书山文海,光靠爬得快,游得慢,是不会有多大收获的。
面对大量的书籍、报刊杂志,怎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答案是:摘录。任何一部书、一本杂志、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字字千金、句句经典,其中有些内容有价值,另有些内容可能没有太大的价值。对于前者,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摘抄下来,收集在一起,便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研究、掌握。如果每一次阅读都能摘录出其中的精华,那么,日积月累长期下来,我们就拥有了一笔可贵的财富,可以说是一座座没有杂质的、精华荟萃的宝藏,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摘录,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还能深化我们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对学生提高成绩有巨大的作用。有一位校园诗人曾说:我最初的诗句都来自于我的摘录本。那里面收集了古今中外无数诗坊大家最精彩的吟唱。
有一个一直畏惧写作文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阅读大量的书籍,一边作大量的摘录,每天对当日摘录的句子、文段仔细分析、深刻品味,并尝试仿造写作。后来,他的作文里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文采、有内涵的句子,最后,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摘录不是简单的抄书,它是有选择、有判断地吸取。摘录不仅仅是手的任务,也是脑的责任。读一篇好文章,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筛选出文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或者是新颖独到的观点,或者是精致巧妙的构思,或是流光溢采的语言……然后将这些内容抄写到自己的摘录本上,并反复品读,领会其中的奥妙,化为已有。长期这样,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深度广度、语言表达的能力、知识的丰富程度等方面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摘录,是一条学习的真理
其实,摘录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纵观历史,革命导师、科学大家、文化智者在学习中无不重视摘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