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带着采儿和晓月已在准备丧事,我和癸郎最后一次拜别爹娘时,我们都哭岔了气,却还是不得不走。
临从后门离开时,我不忍回头看到全府家丁忙碌,府中白绫飘飘,黑纱冉冉,漆黑的棺木已经抬到了正堂……
五十九人间天上
黎明破晓前,我和癸郎已经悄悄地逃出金华府城,骑上哥哥为我们准备的快马扬尘而去。癸郎在马背上一边快马加鞭,一边紧紧地抱着身虚体弱的我。
“安儿!再坚持一下!我们很快就到仙华山了!驾——”癸郎说着,双腿更加用力地夹紧马肚,把我抱得更稳。
“癸郎……你放心,那么苦我都坚持过来了,如今在你身边,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我虚弱地说着,几近昏厥过去。
正午时分,随着癸郎高喝一声:“吁——”我们便到了仙华山麓。
仙华山峰峦如聚,二十一座耸峭的石峰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如擎天华柱,有的奇秀如出水芙蓉,有的亭亭玉立百米,有的似天马行空。二十一座山峰里,东部十峰以少女峰为首,峰高而形奇,以“奇险”见长;西部十一峰以华柱峰为主,粗壮稳健,以“雄”取胜。各峰分布紧凑,森列峭拔,四面成形,美不胜收。尤以少女峰、仙坛峰、玉尺峰、玉圭峰、玉笋峰五峰最为雄伟灵秀。南向崖壑有“第一仙峰”题刻,北瞰群山起伏,梯田层层,锦铺翠叠,尽收眼底;南眺浦阳城廓,农田阡陌,江水村舍,迷离入望。身在此山,可观赏“虽未小天下,一览收吴越”的景色。
癸郎将我抱下马来,眼前纵然是这般桃源仙境,拖着病体,想到因我而被牵连的家人,我再也无心观景。而我扭头看癸郎时,他正盯着远方,似是看景,更似沉思,那种表情里有一种复杂的情绪。
我不禁开口问:“癸郎此前可曾来过?看你神色恍惚,可是想起了一些旧事。”
癸郎忽一把拥过我的腰说:“幸而有你,安儿,让我恍有一种身处冷境、心如朝阳的感觉,此种温情是我此前的人生没有体会过的。想我六岁学艺,十二岁登台,十六岁时风华正茂,三爷却将我送到此地,在宝掌寺居住达两年之久。从繁华的戏台到荒山野谷,起初我不甚明白三爷何意,有一日亮开了嗓子唱戏,回音萦绕,连自己都有一种如梦如醉之感。原来在无人之境,一个人的表演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当我十八岁再次出山登台时,虽是一介戏子,但已初具大家风范。看眼前草木,甚是熟悉,它们也曾记得那个心凉如冰把戏唱尽的少年。你说,莫不是苦心的三爷和这清凉的圣境成就了我?”
“如此说来,三爷对你真是用心良苦,为了你费尽心思……”
“是啊,只是如今,我却叛离恩师而去,切望三爷能够体恤,想到你和你的家人均为我而受累,深感于心不忍,却无有回头之路……”说着,癸郎解下颈上的披风为我披上,忽然用力握着我的手,我感到了一种温暖的力量从指间传递,他搀扶着虚弱的我一步步向山洞走去。癸郎的情绪不再如刚才那般激动,他边走边说:“安儿,你深居闺中,未曾尝过这流离之苦,一定要身体为重——”我对癸郎一笑,用眼睛告诉他只要他在我身边,我什么苦痛都能捱过。
离洞口越来越近了,我的腿也越发酸软,癸郎告诉我:“仙华山上有许多石洞,叫得出名的有通海洞、织绢洞等等,这个织绢洞又名清虚洞,我曾去过,相传昔日轩辕女织绢在此,内有小潭清泉,能治病,人称仙水……没想到有一日,我能与有情人来此避难。”
山中岁月容易过,在我和癸郎眼波如流的默契相对中,一晃就过了十几天。每一天,我们在洞口从朝霞满天看到夕阳西下,在洞里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吃的是粗粮野菜,喝的是山中泉水,虽然生活清苦,但是滋味情浓。倘若这样过完今生,我也无憾了。
在我身体一天天康复起来后,癸郎带我登上了少女峰,此峰传为轩辕少女升天处,极险削,癸郎小心翼翼地扶我攀登至顶。在我们登上顶峰时,突见头顶红光闪烁,照射全身,四周则是苍翠的绿波。我和癸郎竟有幸看到了仙华八景之一的“华柱丹光”,幸福地接受着丹光洗礼。
癸郎指着前方说道:“你看这仙华山东有石宕、宝掌二峡谷,两旁峭壁万仞、石峰连云。谷底枕石漱流,清音曝愿。谷中泉水清冽甘甜,时而怒泻如抛珠碎玉,时而夺地涌突,如沸如扬。由于流水侵蚀,谷两旁岩腹有许多石洞,虽不大,但干燥宜人,相传吕祖谦等人曾读书于山洞中。宝掌陕谷中段建有宝掌寺,传说宝掌和尚曾于此修行直至1072岁而终。由于苍崖夹裕,青溪长流,故谷中常云蒸霞蔚,山色空澄,时有紫气冉冉,神秘莫测。”
我顺着癸郎所指,看到宝掌陕谷中若隐若现的宝掌寺,不禁来了兴致问道:“这宝掌大师所为何等高人?竟在此幽幽峡谷中千岁如须臾?”
“我在这寺中曾听师父讲过,宝掌和尚乃中印度人,他出生时左手握拳,直到7岁削发为僧时,手掌才展开,故名宝掌。宝掌和尚在魏晋间东游中国,到蜀中峨眉山礼普贤菩萨,其后留住于大慈寺。他经常不吃不喝,每天念诵《般若》等经千余卷,有人为他写诗曰:‘劳劳玉齿寒,似进岩泉急;有时中夜坐,阶前鬼神泣。’一天,他对僧众说:‘吾有愿住世千岁,今年六百二十有六。’宝掌和尚曾游五台山,徙居衡山华严寺、黄梅双峰寺、庐山东林寺。再到梁都金陵会见达摩祖师,扣问禅宗旨意。梁武帝佩其资历深厚,请入内庭问道。宝掌有偈语说:‘梁城遇导师,参禅了心地;飘零二浙游,更尽佳山水。’不久顺流东下,游遍名山。唐贞观十五年,宝掌大师周游两浙后,至仙华山,对其奇秀幽绝之景色赞叹不已,颂有“行尽支那四百洲,此地偏称道人游”之句,遂结庐为庵,于此修行直至唐显庆二年1072岁而终。”
“从前安儿只知癸郎演绎世间百态,技艺惊人;精通诗词曲赋,文采斐然。却不知癸郎对佛教和历史文化竟有如此探究……”我惊叹地望向癸郎,“敢问宝掌和尚与这宝掌寺有何渊源?”
“宝掌和尚后来居住浦江宝岩,与僧朗禅师相友善,每当互通消息时,宝掌和尚便派遣白犬驰往,朗禅师也以青猿为信使,传递消息,宝掌和尚有《题朗禅师壁》诗曰:‘白犬衔书至,青猿洗钵回。’宝掌和尚所经之处,后来都成为著名佛寺。唐高宗显庆二年正月初一,宝掌和尚在手中塑他自己的像,到九日像塑成后,使问弟子慧云:‘此肖谁?’慧云回答:‘与和尚无异。’于是,宝掌澡浴更衣,趺坐谢世。宝掌大师在中国生活了约四百年,但僧史中缺乏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慧云的门人宗一曾刻石记载他的经历。后人为宝掌寺藏经楼题联云:
此地是宝掌道场,越千年法宇重光,应识前因后果;
何处觅英公遗迹,看万卷藏经罗列,无分往古来今。
“宝掌和尚离尘出家,精勤修行,严持戒律。举止威仪,如同高山顶上虬劲的青松,肃然挺立于霜雪之中。虽名闻利养、喜怒哀乐的八风轮番吹袭,都不能动摇他励志修行的德操。由于他是在佛陀入灭后九十多年才出生人世,所以常叹息自己没有能够亲自听闻佛陀的言教。于是,他不顾寒冬酷暑,废寝忘餐,殚精竭虑研读佛陀宣讲的经、律、论三藏,依教奉行,历练不殆。他还期望能学到教外别传的禅宗,为了这个目标,他发足外出,最终来到东土震旦寻找真谛,参访圣贤知识,广受教益。有雅士为千岁和尚谨作赞词曰:
怀悲愿,露古颜,孤筇直过万重关。竿头风月滩滩别,足底烟霞处处闲。
称幽兴,唯此山,惊回龙梦出潺湲。奇石蟠松无限意,双峰绝顶许谁攀?
“我因为住在深山两年,闲暇之余详阅《古会稽记事》、《法苑珠林》、《雁荡集》等书目,将其中有关千岁和尚宝掌大师生平行实的内容记录下来,供苦修道行的后人以宝掌和尚为榜样!”
“癸郎,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想我初识癸郎就被癸郎的行侠仗义所感动,今日更被癸郎的学识广博精益求精而折服……倘若今生不得与君识,那我此世岂不且空过?”我幸福得快要晕倒。
“安儿!你于我而言莫不是如此珍贵!天下之大,眼观形色,想我碧癸从未对哪个女子动心过,唯有你,绍兴相见,共吟钗头,那时我便蠢蠢欲动,想与你结发白头……”癸郎双手紧紧抱着我,见我浑身冷汗淋漓,自责道:“娘子大病初愈,我却在此与你谈古论今,实在该死!咱们快回织绢洞去,娘子好生休息,我生火煎药,痊愈后咱们还须赶路!”
“癸郎,我们此番真的要去西藏么……你看这仙华山宛若人间天上,我们何不在此躲避久居,两个人逍遥自在……”我伏在癸郎怀里,想到家中正在为我办丧事,抑或迎来灭府之灾,心中万般难受。
“安儿,我知道你故土难离,双亲难叛,奈何如今我们已走投无路……我也留恋这仙华美景,我也想与娘子在此厮守逍遥,可这里不是我们的容身之地,只有去到那遥远的西藏,那里的人文风情与中原大地完全不同,也再没有人会认出我来,如此,你我方可免遭官府抓捕之祸。”癸郎说着更加紧抱住我,“只是苦了娘子背井离乡,从此要与我隐姓埋名浪迹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