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1538600000024

第24章 社会规范敏感期(0—6岁)(4)

一位妈妈就是这样给孩子讲述的:妈妈肚子里有一颗种子,叫卵子,它长大后很孤单,于是爸爸就给它送来了一个伴,叫精子。精子和卵子在一起很高兴,它们决定找个家。它们找啊找啊,最后终于在妈妈的肚子里找到了一个叫“子宫”的地方,那里很温暖。它们快乐地成长,慢慢地,它们变成了一个有头、有小手、有小脚、有身子的小天使。这个小天使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了10个月。突然有一天,它发现妈妈的肚子里很挤,于是,它就从妈妈的肚子里跑出来了,来到了我们家。那个小天使就是你!

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故事很有意思,也有科学性,因为它让孩子明白了自己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而且与爸爸也有某种联系,所以他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

3.让孩子阅读百科全书

有的父母担心,如果孩子继续追问:“我是从哪里出来的呢?”应该怎么办呢?其实,这时候,父母就可以给孩子看百科全书。儿童百科全书或人体百科书上专门有讲怀孕、分娩的细节的地方。当孩子追问细节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去阅读,因为是图文并茂,即使只看图,再加上父母的指点,孩子也会明白是怎么回事的。

4.借机让孩子了解真相

有的妈妈不是自然分娩而是剖腹产,会在身体上留下疤痕。如果孩子问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让孩子看母亲肚子上的疤痕,然后告诉他:“你就是从这里出来的。”一位妈妈就是这样告诉孩子的,而且还给他讲了一些细节,孩子听了以后非常感动,留着泪对妈妈说:“妈妈一定很痛,我会学乖,不让妈妈生气。”从那以后,孩子真的变懂事了。

所以,如果是这种情况,妈妈就完全借机让孩子了解真相,从而让孩子明白妈妈对他的爱。这样的话,孩子的出生敏感期就会很快过去。

9.审美(1):要求食物、饭菜或用具必须完整,否则就不吃(0—2.5岁)

——那些不完整或不完美的事物会让孩子感到痛苦,要尽量给孩子完整、完美的食物

孩子到了2岁左右时,父母就会发现他的“毛病”渐渐多了起来,比如,食物不是完整的,他就不吃;食物不干净,他也不吃,以往米饭和菜是分离的,突然有一次如果变成了“盖浇饭”,他也不吃;饭碗磕破了一点瓷,他也不吃……如果父母不给他话,硬让孩子去吃的话,他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大哭大闹起来,直到他的要求得到满足为止。其实,这就表明,孩子已经进入了审美的敏感期。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幼儿园下午分加餐时,老师为孩子们分的是面包。当2岁5个月大的小严看着手里的面包时,突然大哭起来:“我不要这个!我不要这个!”

老师回头一看,原来小严手里的面包缺了一点,于是赶紧给他换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面包。接到新面包后,小严立即不哭了,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故事2:

一次,2岁的女儿向妈妈要一块威化饼干吃,妈妈给在递给女儿之前,妈妈就咬了一小口,尝了一下。但是,妈妈这一尝不要紧,女儿竟然大哭了起来。而且,说什么她也不接妈妈手里的威化饼干了。没有办法,妈妈只好给女儿又拿了一块新的。

敏感期分析

2岁左右的孩子,要求食物完整、干净,否则他就不吃;也会要求苹果上不能有疤痕,否则就不吃;也不允许衣服上有脏点,否则他就不穿……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也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也就是说,这是孩子在审美敏感期的自然表现。但是,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于是就容易心烦,甚至认为是孩子毛病多,在找事儿,等等。所以,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反应,从而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其实,孩子的审美敏感期,最早就是从吃开始的。比如,吃东西时会要那个看上去最好的、最完整的、最完美的。如果父母给他掰开了,或咬了一口,那样东西在孩子眼里就不是完整的了,所以,他就会拒绝吃。

随着孩子对吃东西要求的发展,孩子就会把注意力扩展到周围的事物上,比如,穿的衣服不能少一个纽扣,喝水的杯子不能有豁口,玩的东西不能是坏的,等等。这都是孩子在审美敏感期所表现出来的情形。对此,父母要有所了解。

引导小妙招

1.要认真对地孩子的要求

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细腻的心,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因为,这关乎到孩子的成长,关乎到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所以,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去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每一个要求。一旦父母理解了孩子,就会以恰当的方式去帮助孩子。

2.不要认为孩子任性、自私

就像故事2中,那位妈妈把咬了一小口的饼干递给女儿时,女儿死活都不接。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有的妈妈就会认为孩子任性、自私,不愿意与妈妈分享食物,等等。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孩子已经进入了审美的敏感期,从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要求。在孩子看来,那些不完整或不完美东西是无法接受的,因为那会让他感到很痛苦。

3.尽量给孩子完整、完美的东西

当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处于审美敏感期的时候,就应该尽量给孩子提供完整的、完美的东西,不让他的情绪因为不完整、不完美而受影响。

10.审美(2):对自我产生审美要求,女孩对衣着服饰产生浓厚兴趣(3—4岁)

——理解并支持孩子的“臭美”行为,不要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审美观

随着孩子审美敏感期的进一步发展,孩子也会逐渐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也就是会对自我审美产生要求。比如,他会自己去挑选要穿的衣服,尤其是女孩子,会对衣着服饰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女孩子还会偷偷地用妈妈的化妆品往自己的脸上涂抹,甚至还会换上妈妈的漂亮衣服在镜子面前走两步……作为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这种“臭美”行为。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刚刚进入春天,小草才刚冒出个绿头,3岁半的萍萍就穿上了一条夏天才能穿的裙子上幼儿园了,不过里面套了毛衣、毛裤。

萍萍见到老师后,就打了一声招呼,然后就眼巴巴地望着老师。老师从萍萍的眼神中读出了一种期待,于是就开始欣赏她的裙子,然后说道:“呀,萍萍的裙子真漂亮!”听到老师这么说,萍萍很高兴,还用手摸了摸裙子。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萍萍跑了出去,她拉着一个小朋友的手说:“你看我的裙子漂亮吗?”那个小朋友说:“漂亮!”萍萍高兴地乐开了花。突然起风了,风把萍萍的裙摆吹得贴在了身上,她赶紧用手把裙子从身上拉开,但一松手,裙摆又被吹了回来。虽然她努力了好几次,但裙子还是往身上贴,没办法,萍萍只好匆匆地回到了教室。

故事2:

雪芬快满4岁了。最近,妈妈发现雪芬每天早上都在洗手池的镜子前站好长时间。通过观察,妈妈发现,雪芬是在很“用心”地照镜子,她一会儿对着镜子摸摸头上的蝴蝶结,一会儿又摸摸衣服,还不时地把脸往前倾,好像看看脸上是否有脏东西……

她就来来回回做着这些动作,有时候能在镜子前面站上20多分钟呢!妈妈想,要是不催雪芬去幼儿园,她一定能在那里照上半个小时。

故事3:

最近,4岁的小美老是偷偷观察妈妈化妆。星期六上午,妈妈和爸爸外出办事了,就小美一个人在家。

小美并没有因为妈妈和爸爸不在家而感到孤单,她反而很高兴。这不,妈妈和爸爸刚走没多久,她就进了卫生间。然后她就开始化妆,涂脂抹粉。

很显然,她已经偷偷学会了化妆,因为她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画的。比如,她会先把小手洗干净,然后抹油、擦粉、涂眉毛、画唇线、涂口红、用棉签擦去画到线外的口红、用纸巾粘去多余的口红、打胭脂。然后,她再把头发梳理好。

当这些程序都做完后,她还会在镜子面前站一会儿,把镜子里的自己好好欣赏一番……

敏感期分析

在审美敏感期中,孩子突然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追求自身美的感觉,比如,小女孩会对化妆品非常感兴趣,即使她不会化妆她也会乱涂一气。另外,就是对穿衣打扮非常感兴趣,甚至会在大冬天穿裙子。就像故事1中的萍萍一样。还有的孩子会偷偷穿妈妈的高跟鞋,即使拖着高跟鞋,她也要尝试走两步。慢慢地,孩子开始挑选环境,开始欣赏好的艺术作品。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就已经能够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了。

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审美意识,因为孩子在4岁左右建立起来的审美意识将会影响他一生的气质和审美能力。当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就会知道上衣和裤子的颜色应该搭配,就知道口红应该涂在唇线以内……实际上,这就是孩子对环境的审美,他会越来越喜欢比较有美感的环境,喜欢在那种环境里生活。

如果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孩子的审美敏感期实际上是螺旋式发展的。从开始吃东西要求食物、器具等必须完整,再到自身形象的审美,最后到对环境、内在气质、外在氛围甚至是艺术品的审美,等等。这种审美的过程会让孩子变得大方典雅,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气质与个人素养。

有教育专家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的审美状态非常好,他就不会与那些不良的孩子在一起,也不会选择恶劣的环境。所以说,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审美,要尽可能地给他提供更好的条件,而不是破坏孩子的审美需求。

引导小妙招

1.不要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审美观

作为父母要正视孩子的爱美心理和行为,不要强行干涉,否则,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正确审美观的建立。

4岁的女儿最近特别爱“臭美”,不但特别在乎穿衣,而且竟然还偷偷用妈妈的化妆品,但是因为不会化妆,所以就把妆化得很难看。妈妈看到后,就让女儿洗掉,可女儿死活就是不肯。结果,妈妈很生气,就抄起巴掌打了她的屁股几下,而且还一边打一边说:“看你这个样子,跟个小妖精似的,这么小就这样,长大以后还得了啊!”在妈妈的打骂下,女儿终于妥协了,她洗掉了化的妆。

因为天气渐渐变冷了,女儿的小脸有点干燥。一天早上,女儿洗完脸后,妈妈让她抹点润肤油,可女儿却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我不抹,我不想当小妖精……”

其实,爱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因为他已经进入了审美的敏感期。如果妈妈不了解这一点,而误解孩子,破坏孩子的审美心理,就难免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审美观。一旦这样,再想纠正自己,让孩子重新审美,就会变得比较困难,甚至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2.给孩子审美的自由

4岁左右的孩子,尤其是女孩,会对妈妈的化妆品感兴趣。也就是说,她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所以她会用密码的化妆品涂抹自己,以满足自己的审美心理。这就要求父母,不管孩子把化妆品涂抹在脸上是丑还是美,都应该给孩子自由,让她尽情地去涂抹,从而保证孩子能够顺利度过审美敏感期。

11.追求完美:对事物、环境比较挑剔,对自己做事的要求比较高(3—4岁)

——允许孩子“任性”,因为他已经从审美发展到了追求完美,尝试给孩子“制造”一个“参照物”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审美敏感期,然后再发展到对事物完美的追求。也就是会由审美敏感期进入追求完美的敏感期。这个时期,他就会对环境,对事物比较挑剔,对自己做事的要求就会比较高。比如,当孩子发现自己画的一张画令他不满意时,他就会重新再画一张;如果他的凳子上有一滴水,他就不会去坐……这些都是孩子在追求完美敏感期的正常表现,父母不要认为孩子是在“任性”。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妈妈给3岁半的儿子买了一提花生牛奶,但是提袋上的两根带子却不一样长。儿子看到后,就哭丧着脸说:“我想让它们一样长,让它们一样长!”

但是,妈妈却认为,两根带子不一样长也不碍什么事,就没搭理儿子的茬儿。这下,儿子可不干了,他大哭起来,非要妈妈把那两根带子弄成一样长的。

没办法,妈妈只好把那根长带子解下来,再比照着那个短的拴上去。儿子看到两根带子一样长了,这才不哭了……

故事2:

最近,妈妈突然发现4岁的儿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比如,以前儿子画画时,并不那么较真。可现在,如果他觉得自己画的哪里不好,他就会把这张画扔掉,重新再画。哪怕这张画已经非常不错了,只是最后一笔落得不太恰当,孩子也会毫不犹豫地把整幅画都扔掉。因为,在他眼里,那幅画就是不完美的。

有一次,妈妈在一旁欣赏儿子画画,就快画完一整幅画的时候,儿子突然感觉某个细节没有把握好,他就自己自语说:“这个点没有点好,我要重新画。”说完,他就把刚才那幅即将完成的画丢掉了,然后他又重新铺上一张新纸,用心地画了起来……

故事3:

4岁的儿子早上穿好衣服后,要下床穿鞋子。他一低头,发现鞋子旁边有一摊水。原来,那是妈妈不小心弄洒的,还没有来得及拖。看到那摊水,儿子说什么也不下床穿鞋子,说地上有水。

妈妈以为是儿子故意找个借口,不愿意穿鞋子。于是妈妈就说:“来,妈妈把你抱到客厅里穿鞋子吧!”儿子乖乖地说:“好!”妈妈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拿着鞋子去了客厅。

孩子穿鞋的时候,妈妈拿拖布把那摊水拖了……

敏感期分析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当然也是孩子的天性。完美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相反,如果在孩子眼里,某种事物或环境是不完美的,他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其实,这就表明,孩子的精神世界正在走向丰富与深入。

虽然,很多不完美的东西在成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甚至还感觉有些美学特征,比如,残缺的美。但是,在孩子的眼里,它就是不完美的,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是很多成人所不具备的。当然,有的成人也具备这样的品质,这些人很可能是理想主义者,但就是这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却让这些人成了科学家、艺术家、优秀教师以及各个行业里杰出的人。可见,追求完美对一些成人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那对于处于完美敏感期的孩子来说,追求完美的心理就更应该得到父母的呵护。所以,为了让孩子尽可能早地度过这个敏感期,父母应该尽量去满足孩子的要求。

引导小妙招

1.要适时地去表扬孩子

孩子在某个时间段会追求完美,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因为孩子自身的能力有限,想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非常焦虑、非常痛苦,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我很笨”、我很差”等等。

这时候,父母就应该懂得去表扬孩子。比如故事2中,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换了一张新纸后仍旧“画不好”时,就可以说:“我看不错,你看,这条线画得很到位,那个点落得位置很正……”这样一来,孩子就会非常受益,会让自己自信起来,从而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从而争取尽可能地把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