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究竟缢死于马嵬驿还是东渡日本久津终其天年?根据我国历来史籍记载。答案都为前者。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记载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勒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确凿无疑,而且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婆婆借此大发其财。此后,无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以及清人岑建功所辑的《旧唐书逸文》,都说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驿,与李肇所记载的无甚异辞。《资治通鉴》博采众家之说,记载得较为详细:马嵬驿前,护驾的三军将士诛杀了奸佞杨国忠之后,仍然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还是无效,便要高力士问陈玄礼,原因何在?陈玄礼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玄宗听后,起初不肯割爱,“倚杖俯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但唐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这时就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己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唐玄宗见高力士也站在三军将士一边,知道事已难挽回,只得“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并且“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人视之”。这样才使三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
正典史籍是这样记载,稗史、传奇也如此。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夫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感慨异常,王质夫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是位史学家,他虽然把《长恨歌传》作为传奇来写,但文中所述仍是史实。
在写杨贵妃被缢杀于马嵬驿一节时,他这样记叙道:杨国忠被处死后,“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俎之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例如,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汉学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该书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之前的态度。录之如下:
当高力士奉命来到杨贵妃的住所时,他对她说:“您最后的时刻到了!”
“杨家一门被陈玄礼杀了的事,我刚才已经听说了,陈玄礼是以清廉闻名的武人,平日时常进谏陛下,他没有错,贵妃我比谁都清楚。”贵妃道。
正因为如此,当高力士把杨贵妃引进佛堂,这个老宦官几乎没有用什么力气,就把杨贵妃缢死了,了结了她38岁的一生。
然而也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而最终当了女道士。如20世纪20年代末期,俞平伯在《小说月报》第二十卷二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认为杨贵妃并非死于马鬼驿,死于马前的“峨眉”是另外一个人,很可能是用了掉包之计。因为玄宗回朝,改葬贵妃,但是“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没有找到贵妃尸首,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杨贵妃尚在人间,所谓“贵妃居海上仙山”者,无非是一段曲笔。俞氏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也就是说杨贵妃当了娼女。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解放后,俞氏坚持这观点。周煦良在《晋阳学刊》撰文《〈长恨歌〉恨在哪里?》(1981年第6期)进一步阐述了俞氏的观点。
杨贵妃是死于马嵬驿,还是逃出当了“女道士”,抑或东渡日本,看来要解开此谜,还需要历史学者的共同努力。
明代权妃:死因扑朔迷离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统一王朝。它建于1368年,至1644年灭亡,先后经历了16个皇帝,共272年。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扫灭群雄,建立朱明王朝后,为了屏藩皇室,翼卫朝廷,维护其统治地位,洪武初年即封建藩王。朱元璋死后,皇室内部的争权斗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以建文帝“削藩”违反祖制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以武力从自己的亲侄儿手中夺取了最高统治权,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为了杜绝争权的隐患,巩固皇位,永乐初年即限制藩王的权力,并五次千里出师,远征漠北,打击了蒙古贵族的侵扰破坏,使明帝国达到了全盛时代,并为其后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明史·成祖本纪》云:“(朱棣)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充满了对朱棣的赞美之辞,但对他的暴戾恣睢却不置一词。在永乐八年(1410年)发生过一件诛戮后宫的惨案,明成祖几乎杀光了他的朝鲜籍妃子并殃及数以千计的宫人,其中起因则是为了成祖所宠爱的权妃之死。
关于权妃之死案,说法主要有两种,不尽相同。
其一,病逝之说。权妃是朝鲜人,《明太宗实录》明确记载朝鲜权氏得封贤妃,全称为“恭献贤妃权氏”。由于她“姿质稼粹,善吹玉箫”,品貌不俗,故女官王司彩宫词曰:“琼花移入大明宫,旖旎浓香韵晚风。赢得君王留步辇,玉箫嚎亮月明中。”(见《明宫词》)由此深得成祖宠爱。后随成祖北征,病逝于临城,葬在峄县(当时未迁都北京)。
权妃虽然病死,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完结。据朝鲜史籍《李朝世宗实录》之说,宫内有个商人出身的吕氏借此事泄私愤。她曾想和另一个朝鲜籍吕姓的宫嫔结拜为姊妹遭拒绝而生恨。于是商人出身的吕氏在成祖面前诬告,说权妃是吕姓的宫嫔把毒药放在茶中毒死的。成祖大怒,不问青红皂白,当即诛杀了那个吕姓的宫嫔及宫人、宦官多达数百人。事后不久,商人出身的吕氏自以为得计,和另一宫人鱼氏私通宦者,被发觉后自缢而死。成祖大发淫威,亲自审讯,连坐者达2800人之众。许多朝鲜籍的妃子大多成了冤死之鬼,牵连此案被杀者共达3000人以上。宫妃的佣人也被抓起来,直到成祖死后才释放。其中一位韩妃的乳母金黑被遣送回朝鲜,由于“金黑之还,乃得其详”,朝鲜官方史籍才对这桩暴行有了较详细的记载。
其二,为吕氏毒杀之说。居《李朝太宗实录》记载,与权妃同来中国的吕氏,虽得封婕妤,但仍忌权氏之宠,勾结宦官,从一银匠家里借得砒霜,伺机掺进茶里毒杀权氏,遂有永乐八年(1410年)十月随征归至临城的不幸变故。此事本无人知,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因两宫宫婢吵嘴泄密,才真相大白。明成祖对吕氏及其宫人、宦官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尽杀吕氏及宫中之人。结论很清楚:吕氏嫉妒权妃,暗下毒手。
两处记载截然不同,何种结论更为可信?因缺乏旁证材料,所以至今只能作一些可能性分析。
据《李朝太宗实录》记吕氏毒杀权妃一事,与《明太宗实录》及《李朝世宗实录》记载权妃以疾去世的说法并不矛盾。此种意见认为,慢性砒霜中毒死亡与病死不易区别。若权氏是因持续饮用有砒霜的茶致死,在随征途中是很难被查出来的,故实录也只能记其得病而亡。《李朝太宗实录》记该事时间是永乐十二年(1414年),距吕氏案发仅一年之隔。事后由明朝太监尹凤及通事元闵生向朝鲜国王汇报,此时正值权妃其兄永均在明朝,明成祖召见他并告知吕氏案的情况。永均归朝鲜后,亦向国王证实了元闵生的报告。相比之下,《李朝世宗实录》所载时间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已崩,且不说前已定案,就其源自韩妃之乳母金黑的口述,也值得怀疑。如果金黑出于对吕氏的同情,隐瞒真情,信口只说吕氏被害是因为商人出身的吕氏的诬告(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那么,吕氏造成的谋杀案就要说成是成祖制造的冤案了。
至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商人出身的吕氏、宫人鱼氏因私通宦者,畏罪自杀,明成祖在审讯知情者时,大家相互诬指,株连甚广,再次造成了宫廷喋血。然此事已与权氏、吕氏案没有什么瓜葛了。此外,明成祖晚年宠爱苏州王贵妃,本想立她为后,但因其红颜薄命,早年去世,“帝甚痛悼,遂病风伤心”。(见《李朝世宗实录》)无疑,这一沉重打击,过分的伤感,使成祖身心俱损,克制能力极差。此外明朝宫禁极严,稍有出格便必咎无宥。更何况重刑逼供,岂能不殃及无辜。
虽然时迁境移,明成祖与朝鲜诸妃的恩恩怨怨早已了结,但是,权妃被毒杀案的真相究竟如何,客观公正的评论还有待于将来进一步查实考证。
弘光帝为何将疑似“王妃”折磨致死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不久,河南道监察御史陈潜夫向朝廷报告,称发现了与弘光帝朱由崧失散多年、流落民间的王妃童氏。据说童氏为了躲避兵乱,隐姓埋名住在河南一个叫做宁家庄的地方,她的哥哥某日与邻居秀才为了一头牛的归属起了争执,互相对骂,她哥哥一时气急,口不择言说:“你以为我们是微贱不足道的人好欺负,我妹妹乃是南朝天子的皇后,现暂居民间,他日入了皇宫,就灭你一族。”旁边看热闹的人听了觉得很惊愕,就上报给了县令,县令又上报给河南道监察御史陈潜夫,事情很快就被报到了南明朝廷。
得知这一消息后,手握重兵、南明四镇之一的刘良佐特地派妻子去接童氏,兼而验证童氏的身份真伪。童氏告诉刘良佐的妻子,她今年36岁,19年前,她随做裁缝的母亲到前福王朱常洵的王府,售卖女红衣饰给王府的宫女,福王的世子朱由崧很喜欢她,把她留了下来,两人生了一个儿子叫金哥,后来因兵乱分散逃难,到处迁移,与朱由崧相失已有数载。如今朱由崧做了皇帝,她希望能够恢复昔日的身份。
刘良佐的妻子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丈夫,根据她的判断,认为童氏确为王妃,并非江湖骗子。于是,童氏被从河南送到南京,一路上,闻知消息的地方官员都以皇室礼遇接待童氏,这也令童氏有些飘飘然,认为自己不久就要成为皇后了,未免有些得意忘形,脾气也开始大增,有时候看到饮食不合自己的意,她甚至把桌子都给掀了。然而奇怪的是,弘光帝对于这一消息却表现得很冷淡。童氏抵达南京之后,弘光帝并不亲自见她,而是派遣锦衣卫冯可宗前去查证童氏的真伪。童氏提供了许多细节,包括她进入前福王府的准确日期,以及爆发兵乱后的流散过程。看到一切都能对得上号,冯可宗也相信童氏就是真正的皇妃,于是把审讯记录呈上给弘光帝看。
但弘光帝只看了一眼,登时就勃然大怒,叱道:“朕元配黄妃,续配李妃,安有童妃者?”原来,朱由崧在做郡王的时候,曾娶妃黄氏,只是黄妃无子早死,后来娶妃李氏,李自成率军攻克洛阳的时候,李妃死于难中。明代的典制,亲王郡王立妃都要上报朝廷,由朝廷派员进行册封,方才符合礼制。黄妃和李妃都是经过朝廷正式册封的王妃,并没有册封过童妃,弘光帝据此理由,认为童氏是假冒的,斥为“妖妇”,当即撤了审讯不力的冯可宗的职,改派东厂的屈尚忠接手,命令他采用最残酷的大刑严审。童氏在备受酷刑折磨后精神失常,数日后死在了地牢里。
关于童氏的身份真伪,几乎所有的史书都十分肯定地指出,她确为妃子,只是对她的出身有不同的描述。有人认为她是周王府或邵陵王府的宫人,朱由崧从洛阳逃出以后,曾与她有过一段情,并怀孕生子,随后失散。还有人说,她其实是周王朱恭枵的世子的妃子,她误以为在南京登基的是周世子,所以想来做皇后。清人陆圻的《纤言》还说,童氏到南京时怀有身孕,被关押狱中期间曾经产下一女,不久即死,数日后童氏亦死。
不过不管怎么说,弘光帝的做法却令南明的官员和百姓感到大惑不解,因为所有人都相信童氏确实是王妃,包括首辅马士英以及权臣阮大铖。人们不知道朱由崧为什么不亲自面见童氏,辨别真伪。于是,一个可怕的想法出现在南明官员及百姓的脑中——从洛阳逃出来的朱由崧,一直以来都只是以印信向众人证明自己的世子身份,如果他是一个骗子,是在兵乱中偶然获得了王印,那么他肯定不敢面对真正的王妃,所以他急着灭口。虽然这样的猜测毫无来由,却有不少人愿意相信,人们虽然嘴里不说,心里却对弘光帝身份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