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婚姻确实向人们昭示了婚姻有可能多么宽松,同时多么牢固。终其一生,金岳霖都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最好的朋友。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一起,隔院毗居,同饮同食,同悲同喜。梁思成遇到学术上的任何问题,常常请教金岳霖;跟林徽因吵架,也搬出金岳霖来评理调停。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故去以后,金岳霖还跟梁思成的儿子住在一起。梁从诫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陪伴这个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亦无后人的大哲学家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梁思成说:“人家讲‘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但是我觉得‘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林徽因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少女时代起,她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人,同时翻译西方文学、创作剧本、发表小说;学了建筑以后,在设计和测绘方面也多有建树,与梁思成一起完成了许多建筑学著述。虽然穿着窄身旗袍、体弱多病,但她爬起古建筑穹顶来却根本不成障碍。金岳霖到他们家去,常常看见林徽因和梁思成爬在自家屋顶上,为野外测绘练基本功。金岳霖当即作了一副藏头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联中嵌了这夫妇二人的姓氏,上句打趣梁思成,下句奉承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被肺病折磨半生的林徽因去世了。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碑上移来她生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圈;知己金岳霖为她组成治丧委员会,悉心料理后事。她的墓碑上写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张爱玲:名动上海滩,不染红尘焦火气
张爱玲一个才华令人惊艳的女子,她的魅力即使在她离开之后,依旧让人久久难以忘记;关于爱情,她的诠释亦如她自己的爱情那般教人刻骨铭心。
张爱玲出身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长女。不过张爱玲的童年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妈的监管中成长。或许这是导致后来张爱玲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深,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不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记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没有后悔。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告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更是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而令她神魂颠倒的男人却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对胡兰成的爱,正如同她在书中所写的那样“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抗战胜利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到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字。
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在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的,也有以抒发情感著称的,然而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十八春》则能让大众读者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西洋学堂教育,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
张爱玲的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她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
张爱玲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却在美国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三毛:万水千山走遍,情遗撒哈拉
一个真真正正的奇女子,用她的文字让读者和她一起游遍万水千山。她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却一生流浪了54个国家。
三毛生性浪漫,3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1989年,三毛在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时,她用上海话告诉张乐平:“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在青少年时期,三毛便显现出她的不平凡。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出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广博的阅读面促进了三毛对人生的思考。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她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顾福生的悉心教导为三毛的人生别辟一番洞天。1967年,三毛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里,先后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欧洲期间,三毛在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等地漫游。这些独特的经历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关于三毛成长的青少年时期的文字主要是在《雨季不再来》(1976年7月出版)。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珍妮的画像》里那个缥缈的歌声一直困扰着她,“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要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但“我再不要做一个河童了,我不会永远这样沉在河底的,雨季终将过去……我会说,看这阳光,雨季将不再来。”(《雨季不再来?雨季不再来》)字里行间所透露的纯挚情怀和异质美感,别具一种奇特的亲和力。人类深思默省存在的意义,灵魂的归依,命运奥秘的探询等问题的写实意蕴蕴涵其中。这些作品构成奇女子三毛生命的一个阶段,亦是日后成熟的三毛的基石。
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这也许是一种更高的技巧和风格。
三毛在西班牙期间,结识了西班牙青年荷西,当时还只是中学生的荷西向她求爱,遭到拒绝。但荷西并不气馁,要她等待6年。随后,三毛有了一个恋人,但这个恋人不久就去世了。她悲伤苦闷、绝望甚至想自杀。有一天,她无意中翻看一本美国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正好介绍撒哈拉沙漠,那粗犷、广漠的、闻名于世的大沙漠,立即吸引了她。为了摆脱个人生活的不幸,向大自然寻找安慰和刺激,她决心去撒哈拉沙漠。
这时除了她父母的鼓励以外,还有一个朋友,不阻止三毛,也不笑话她,更不拖累她。他,默默地收拾了行装,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工作,安定下来,等她单独去非洲,他好照顾她。这个朋友就是爱恋她达7年之久的荷西,这时的荷西已是全西班牙仅有的28个潜水员中的一个了。荷西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三毛,使她决心跟荷西浪迹天涯,他们在沙漠中结了婚。
三毛与荷西共同生活了6年,这是一段神仙眷侣般的婚姻。他们在沙漠中安了家,相亲相爱地生活。在神话般的撒哈拉大沙漠中,在和土著人的接触中,三毛变得生气勃勃,她是那样地热爱生活和人类。她禁不住拿起搁了10年的笔,重新开始写作。这一段生活应该说是三毛一生中最充实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她创作的旺盛阶段。这时期她的作品有《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沙漠观浴记》,等等,其风格大大有别于她前期作品的伤感低沉,洋溢着“健康、豁达、洒脱不羁”的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但正当三毛的生活和创作都展现蓬勃生机的时候,命运的风暴颠覆了她和荷西共同营造的幸福之舟。1979年深秋,在帕尔马岛,荷西因潜水意外丧生。三毛痛苦地说:“他等了我6年,爱恋了我12年,诀别时没有跟我说一声再见。我所有的感情都随荷西而去。”
荷西的死成为三毛心中无法忘怀的痛苦,“我坐在地上,在你永眠的身边,双手环住我们的十字架。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轻轻划过你的名字——荷西·马利安·葛罗。我一次又一次地爱抚着你,就似每一次轻轻摸着你的头发一般地依恋和温柔。我在心里对你说——荷西,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一句让你等了十三年的话,让我用残生的岁月悄悄地只讲给你一个人听吧!”荷西逝世后的时期可以说是三毛生命的回归时期,在荷西死后三毛数度回到台湾。
荷西死后,家人和朋友都希望三毛再婚,希望她能拥有自己完整的、美满的婚姻。但是这样一位情感丰富的女子,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不能再嫁并不意味着三毛可以任凭感情没有寄托,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1990年,她与王洛宾发生了一段真挚的忘年情,甚至只身跑到乌鲁木齐和王洛宾共同生活。
天意弄人,短暂的一生,三毛一直在渴望真正的爱情,可是真正的爱情却一直没有眷顾她。前半生没有找到,后半生找到了也不能接受。吉普赛式的衣裙,黑发分成两把垂落的麻花辫,如同她的爱恋,她的衣着也带着一份流浪的风尘。直到1991年1月4日清晨,三毛终于用她决绝的方式给无数热爱她、热爱她文字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背影。那朵顽强绽放在撒哈拉沙漠上的奇葩,至今还是人们难忘的梦里落花……
有人说三毛自杀是因为内心的迷乱;有人说三毛的死与《滚滚红尘》没有赢得金像奖最佳剧本奖有关;有人说三毛之死是去赴爱人荷西之约;有人说三毛死于江郎才尽……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我们都知道这个传奇女子,一直在淡淡的人间烟火中,苦苦追逐着心灵深处的爱恋。凭着这一爱恋,三毛最终为读者留下了《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倾城》等不朽著作,这也是三毛作为作家的成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