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论语》
1713900000010

第10章 交际的魅力(4)

霍贝斯曾经写道:“眼睛善于观察别人的人,一定疏于观察自己。”一般人看问题,往往会有两套不同的标准,当这个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他们总是会用较宽松的标准来看待;但是,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他们认定的标准,可能就会变得严格许多。

因为大多数人总是喜欢拿着放大镜到处放大别人的缺点,却只会拿着望远镜来检视自己的缺失。这就是一般人“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的心态。

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胡适,有一个别号:胡大哥。

称大哥者,就因为他对人有长者之风。有一段时间,他在米粮库的住宅,星期天总有客人。有人写文章说:“无论谁,学生、共产青年、安福余孽、同乡商客、强盗乞丐都进得去,也都可以满意归来。穷窘者,他肯解囊相助;狂狷者,他肯当面教训,求差者,他肯修书介绍;问学者,他肯指导门径;无聊不自量者,他也能随口谈几句俗话。到了夜深人静时,才执笔做他的考证或写他的日记。”当时的很多学者,在女子面前都是道貌岸然的,但胡适不同,很有人情,到别人家里去,必定与其夫人打招呼,上课见女生衣服单薄,必亲自下讲台来关课室的门窗。在这些对待他人的地方,可以说胡适是十分随和宽容的。但他对待自己,在私德上、立身上又是比较谨严的。当时很多学者,留洋以后都把父母包办的乡下太太丢了,但胡适对江冬秀却始终如一。

现在有一句话,叫做“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做起,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事事走在前面,以行动作示范。这样自然就有力量。相反,自己做不到的,却要求人家做到,自己费好多努力才终于做到的,也要求人家做到,这首先就使人家不佩服,哪能有力量呢?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指责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第四》)清朝申居郧《西岩赘语》里也说:“只顾议论他人,也要看看自己。”如果每个人都检点自己,不苛求别人做起,那就肯定会使社会风气大为好转,人与人之间的纷争,自可消弭于无形之中了。

不听谣言,不传谣言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原文】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第十七》)

【今译】

孔子说:“听信过路人的谣言并渲染传播,这是有德行的人所唾弃的。”

【评注】

朱子曰:虽闻善言,不为已有,是自弃其德也。王氏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道听途说则弃之矣。

许多人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及无关紧要的事实,不停地钻牛角尖,因而导致失败及悲剧。理性的思考能够判断别人所表达的意见是否有价值,如果全盘接收某些自以为是的偏见、成见,或是想当然的猜测之词,是非常危险的。

听到“据说”这样的开场白,理性的思考者会充耳不闻,因为他知道接下来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话。理性的思考者知道,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一定要根据可靠的事实,才会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而不会人云亦云。

历史上许多成就卓越的著名人物都被闲言碎语攻击过。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曾经被人骂作“伪君子”“大骗子”和“只比谋杀犯好一点”。《独立宣言》的撰写入托马斯·杰斐逊曾被人骂道:“如果他成为总统,那么我们就会看见我们的妻子和女儿,成为合法卖淫的牺牲者;我们会大受羞辱,受到严重的伤害;我们的自尊和德行都会消失殆尽,使入神共愤。”……这些人非但没有被批评、辱骂所吓倒,反而保持更加乐观和自信的态度,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就。

黄炎培先生曾经现身说法:“我小时因为穷,为别人鄙视,屡向人家求婚而被拒绝,直到第六家我已故的王夫人家,先岳父王筱云先生赏识我的文章和楷书,才玉成我的婚事。不久在科举场中,我露了头角,贺者盈门,都说早就看出此儿不凡。及后参加革命,遭逮捕,险被杀头,立时声誉骤落,大家又看不起此儿了。适避难归来,稍利事业,乃又受称誉。吾乃大悟,做人做事要时刻力求上进。犹如逆水游鱼,至为艰苦。”

一个人的“名声”往往容易毁于“人言”,常言说的“人言可畏”

就是这个道理。黄炎培先生主张用“不必计较”来对待毁坏人名声的“人言”,要求人们不必把个人的名声看得过重。没有事实根据的“人言”,总是“腿短”的,不会长久站住脚,毁人名声的人也许得逞于一时,但不久定会败露。一个人的品行是客观存在的,它最有说服力。

《论语》记载,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孔子是不可以毁谤的。别人的贤德,像小山坡,还可以跨越过去;孔子像太阳、月亮,是不可能超越的。一个人要自找绝路,那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表现他太不自量罢了。”(《论语·子张第十九》)

人的一生谁都难免要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不论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你千万不要因为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而变得像对方一样失去理智。获胜的唯一战术,就是保持冷静的沉默,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有必要。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甲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乙方带来胜利,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更大的伤害。

退一步讲,在对骂中没有占上风的一方,当众出丑,带来的只是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占了上风的一方,虽然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又能怎么样?只能加深对立情绪,加深对方的怨恨,在旁观者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只好斗的公鸡罢了。

如何为人,对每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人是大难事,也是大艺术。从普通平凡的人提升到不普通、不平凡的人,从不普通不平凡提升到超凡脱俗,再从超凡脱俗提升到鹤立鸡群,独领风骚,这就达到“为人”的最高标准、最高艺术境界。

《论语》用浅显的道理告诉我们在现实中该如何为人,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求人不如求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今译】

孔子说:“君子依靠自己努力,小人依靠别人扶助。”

【评注】

谢氏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

杨氏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亦记言者之意。

一个人活在世上,既不能像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一样的软骨头,也不能像风雨中的落花柳絮,找不到根基,而是要靠自己自立自强。

人,喜欢要求别人,要你正派,要你勤劳,要你这样,要你那样,他就是不晓得要求自己。要求别人,是靠不住的!别人有别人的拥有,别人有别人的性格,别人总不是我。要求别人,到了最后,也都不落实;人,最直截了当的,就是一切事反求诸己。要求自己,依靠自己,实在是人生最好的方法。

西谚说:“自助而后天助。”我们的谚语也说:“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生命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帮你走;自己的命运惟有自己去开创,没有人帮得上忙。你要聪明智慧,你就要多读书;你要事业成功,你就要多集资、积德、结缘,事业自然成功;你要健康,你就必须运动、保健、注意营养,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凡是自我希望什么,依靠别人不一定能够如愿,依靠自己,才有成功的希望。你要学计算机,买了很多最新功能的计算机;你希望考试金榜题名,买了很多的模拟习题。你自己不用功,计算机也好、模拟习题也好,都不能自动地帮你解决问题。所以,凡事求诸己,自给自助,才有人助,自己用功、用心,才能得到多助。

拿破仑一次外出打猎,忽然听到有人呼救,走近一看,原来有人落水了。拿破仑举起猎枪,大声吓唬道:“你再不爬上来,我就打死呢!那人听了,忘记自己是在水中,用尽全力向上岸上游去,经过多次挣扎后上了岸。他气愤地问拿破仑:“你为什么要杀我?”“我要不吓唬你,你就不会拼命向岸上爬,那样你就死定了,因为我也不会游泳!”拿破仑笑着说。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些困境带来的压力和恐惧,对于有几分勇气的人来说,他们把它当作一处考验,想方设法克服并且逾越它;而对于那些懦弱胆怯的人来说,却感到一种无法抗衡的威胁,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克服困难,而是期望借助别人的力量走出困境。因为害怕困难和危险而放弃行动,这只能说明生命的懦弱;而当困难和危险真正降临的时候,除了本能的求生欲望之外,还能清醒地感觉现实的境遇,在漫长的压抑和恐惧感的煎熬中,抓住生命的树枝,使全部的抗争可能性都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才是生命意义的真实写照。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求拜观音菩萨。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偈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你是观音吗?”“是。”那人答道。“那你为何不拜自己?”“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有一首《自立立人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遇事喜欢求人。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遇到困难与其等待观望,不如勇敢地面对。如果人人都拥有凡事求自己的那份坚强和自信,也许人人都会成为自己的“观音菩萨”。

心灵的契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叮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第二》)

【今译】

孔子说:“人不守信用?那怎么可以?大车没有驾车的横木,小车没有驾车的木销,怎能行走?”

【评注】

朱子曰:轨,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辊,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就是也。

两千多年前,孟子也曾讲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自闭、唯我独尊的老迈帝国,而是沉着面对世界竞争的少年中国。中国要在这旷古不遇的列国大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坚守本民族千年传承的道德践履,尤其是守信用这条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

所谓守信用,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古代的圣贤哲人对守信有诸多阐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为证明,证验之意。“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就是说人说话要算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讲守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孔子也多次讲过诚信,如:“信则人任焉”,“朋友信之”,“敬事而信”,“言必信,行必果”;孟子论诚信:“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墨子也极讲守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守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

有位知名的学者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名赴德留学生在毕业时成绩优秀,他决定留在德国找工作。拜访许多大公司后,他都被友好地拒之门外。留学生最后只得去一家小公司求职,但也照样被礼貌地拒绝了。

这下,留学生不干了,他大声说:“你们这是种族歧视,我要控告你们……”对方还未等他把话说完,便对他说:“请您小声点,我们去别的房间谈谈好吗?”两个人走进隔壁一间空房,小公司人事经理递上一杯水之后,从留学生的档案袋里拿出一张纸。这是一份记录,上面记录留学生乘坐公共汽车时曾经3次逃票。留学生看后十分惊讶,也十分愤怒,心里不禁嘀咕,“就为了这点小事而不肯聘用我,德国人也太小题大做了”。

说到这里,知名学者列举了一组数据,称德国人抽查逃票被查到的概率通常是万分之三,即你逃票一万次,只有3次可能被发现。那位留学生居然被查出3次逃票,一向以信誉著称的德囤人.对此自然不会等闲视之。

《没有信誉就没有一切》的文章中说:“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有力量的社会,不但要考虑每一个人,而且还要为他们建立必要的档案。这个必要的档案并不是黑档案,而是能够向有关方面证实你的可信度的。这样,银行才可以借钱给你,商人才敢与你做生意,别人才能与你合作,公司才好聘用你,当然你也可以分期付款购房购物……只要有证据表明你是一个信誉良好的人,信誉就是你的通行证,你就可以受人尊敬地通行于这个文明社会。如果你不讲信誉呢?只要你敢欠钱不还,或者你敢乘车逃票、撕毁合同、偷税漏税、化公为私、说谎欺骗人,总之,只要你敢有一次不讲信誉,你就会上了没有信誉者的黑名单,你就会失去许多许多的机会。银行当然不可能借钱给你,再没有人愿意跟你合作,邻居都要躲着你,哪家公司都不愿雇用你,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你在这个文明社会就难以立足。”

康德打算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启程前,他曾写信给彼特斯,约定好3月2日上午11点前在彼特斯的家中见面。3月1日康德到达珀芬。第二天一早康德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家。彼特斯家住在离小镇19公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之间有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发现桥坏了。康德下车看了看,河虽不宽,但河水很深且结了薄冰,桥中间已经断裂,不能通过。

康德焦急地问:“附近还有其他的桥吗?”

“有,先生,”车夫回答说,“在上游10公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

“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

“我想要12点半。”

“如果我们走前面这座桥,最快在什么时间能到?”

“40分钟之内。”

于是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里,车夫看着疑惑不解。这时康德向农舍主人问道:“请问您的那间小木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农夫很吃了一惊。心想:“我这破旧的木屋,这么简陋,怎么会有人要呢?”

康德看出农夫的疑惑就说:“您不用疑惑,您愿意还是不愿意呢?”

“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然后说:“如果您能马上从小木屋上拆下几根长木条,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就把木屋送给您。”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

马车就这样快速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着,10点55分的时候康德终于感到了彼特斯的农场。在门口迎接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真准时。”

康德为了信守约定,不惜花费200法郎重新修桥,这体现了他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