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1000问(超值金版)
1716500000041

第41章 近代史(18)

“三国同盟”包括哪三个国家?

三国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1. 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2. 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3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3. 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条约有效期5年,1887年、1891年、1902年、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何谓“光荣孤立”政策?

光荣孤立政策是19世纪晚期,英国在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和索尔兹伯里侯爵任内奉行的一项外交政策。19世纪晚期是欧洲各大国纷纷结盟争霸的时代。德奥于1879年结盟,意大利于1882年加入,形成三国同盟。法俄日渐接近,最终于1894年签订协约。英国此时却独辟蹊径,采取了置身于这场结盟浪潮之外的立场。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于1880年重任首相后,着手实施他一年前提出的“正确政策”的六项原则:1.在国内建立良好的政府;2.在国外维护和平;3.“使欧洲各强国保持协调”;4.不与他国结盟;5.承认所有国家的平等权利;6.“同情自由”。这六项原则的基本点有两个:一是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协调斡旋,以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欧洲”。二是避免与欧洲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实现“光荣孤立”。因此,英国的协调与孤立政策是相辅相成的。

“光荣孤立”与“大陆均势”政策有何关系?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自击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随时按照本身需要,调整对外关系,弹性的调整和维持均势,使得英国能够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但在进入19世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工业垄断地位,作为“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英国在东方与日本订立了《英日同盟》条约对付俄国。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后因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的英德矛盾又已超过英俄矛盾。这样,英国又于1907年与俄国缔结协约,这表明英国已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

综上所述,“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在其势力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英国在一战前与日、法、俄结盟表明其在实力下降的情况下放弃了这一政策,而一战后又扶德抑法,这一变化说明英国并没有放弃“大陆均势”政策。

“协约国”是如何形成的?

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沙俄为主的国家联盟。还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欧洲国家。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双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最初的协约国是由法国和俄国组成的。英国本来实行的是“光荣孤立”政策,但随着英国的霸主地位被动摇,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建立,英国不甘寂寞,加入了这个法俄协约,形成了一战中协约国的雏形。

协约国集团是在1904—1907年间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基础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别签订协定,在相互承认各自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军事集团,与同盟国集团相对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的有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于1914年、意大利于1915年、美国于1917年参战。中国也在1917年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并派2万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

“三八国际妇女节”有何来历?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殖民地。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保卫世界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问题。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了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

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是谁?

美国人罗伯特·皮尔里(1856—1919)是一个新型的极地探险家,他穷毕生精力以求征服北极点。

1909年4月6日,皮尔里终于了却夙愿,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平常我们说的北极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点是北极地区的中心点。从16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派人到北极地区探险,但是一直没有人到达过北极点。美国探险家皮尔里前后用了22年时间,头三次都失败了,第四次才取得成功。他总结前人的经验,认为北极冬季是最好的探险季节,因为北极冬季冰面坚硬、光滑,冰窟隆和冰间流水少,易于雪橇行进;他把在格陵兰探险看成是实习和练兵,锻炼自己在高寒地区生活的适应能力;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爱斯基摩人,学习他们使用狗拉雪橇及穿着保暖服装的本领,并常同他们一起建造独特的圆顶冰屋,乘雪橇狩猎……这些都为皮尔里成功地到达北极点打下了基础。

经过专家鉴定,确认皮尔里是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探险家,他所到达的地点是 北纬89°55′24″,东经159°。

“布尔什维克”是怎么来的?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音译,意为多数派,指的是苏俄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1903年七八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1905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6—1907年,该党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两派在土地纲领、对国家杜马的策略等问题上继续争论。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把它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派。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名称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面加括号标明“布尔什维克”。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共产党都以俄共为榜样,布尔什维克又成为真正共产党人的同义语。

俄国1905年革命是怎么回事?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没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这场革命的发生主要归咎于几十年来的国家动乱和罗曼诺夫王朝的无能。俄国国内改革不利,以及少数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沙皇指挥失误,导致俄国军队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是最直接的导火线。战后一直有连续不断的军人革命以及革命团体活动。各地方的革命虽然最后被平定,俄国国内也加快改革的步调,但仍不能阻挡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1917年革命。布尔什维克把俄国1905年革命当做1917年革命的先驱。

为什么说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