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词源(超值金版)
1717600000036

第36章 趣说固定语——因为凝练,所以流传(9)

周武王灭商纣后,封管叔、蔡叔及霍叔于商都近郊,让他们监视殷都遗民,时人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其叔父周公旦辅政,这引起了三监的不满。管叔等四处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会篡夺王位。周公为了避嫌,远离京城,迁居到了洛邑。不久,管叔等人与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反叛朝廷。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讨伐他们,后来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降伏了殷朝余民。周公平乱后,写了一首《鸱》诗给成王,诗曰:“趁天未下雨,急剥桑皮,拌以泥灰,以缚门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未下雨,先剥来桑树皮,混拌些泥浆,将门窗关严实,就不怕别人来进犯了。周公的诗有讽谏之意,成王看了,虽然心里不怎么高兴,嘴上却也不敢责备周公。

围魏救赵,孙膑的战术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此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元帅,大举进攻赵国,并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自知赵国难以抵挡魏军,便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威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兵卒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就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邯郸之围便可自解。他建议田忌轻装行军,并以逸待劳,趁魏军回国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率军进攻魏国。

围攻邯郸的庞涓得知大梁被围,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杀出,魏军猝不及防,被杀得丢盔弃甲,横尸遍野。齐军大胜。后来,人们从这场战役中引申出成语“围魏救赵”,用来指进攻敌人后方的据点或利害相关之处,以迫使敌人撤退的战术。

三十六计都有什么计

有学者将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编成一首诗为: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诗中,除了檀公策外,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心怀叵测,最早形容曹操

“心怀叵测”是指心存险恶,难以揣测,也叫“居心叵测”。其中,“叵”是“不可”的意思,“叵测”即为“不可测”。李白曾有诗云:“叵奈薄情夫,一行书也无。”意思说无可奈何薄情薄义的丈夫啊,一行字的书信也没有。“心怀叵测”一语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相传三国时期,周瑜被诸葛亮三气吐血而死后,曹操想趁此机会去攻打局势不稳的东吴,但又害怕西凉太守马腾趁机袭击自己的都城许昌,左右为难之际,便诏请大臣出计献策。谋士荀攸给曹操献计,建议他以皇上的名义,给马腾下诏书,封他为征南将军,攻打东吴,待把他骗到许昌之后,杀掉马腾,这样就解决了后顾之忧。曹操听后很高兴,大赞此计甚妙,立即着手照办。

西凉马腾接到诏书后,估摸到了曹操的用心,不过他想将计就计,利用皇帝册封的机会,去许昌将曹操杀死。马腾的侄子马岱说:“曹操狡猾得很,心怀叵测。如果叔叔要去许昌,凶多吉少。”马腾没听侄子的劝告,还是执意去了许昌。没等马腾到达许昌,就被曹操的伏兵杀了。

自此,“心怀叵测”就作为人心难测的贬义成语,流传了下来。

贪心反遭戏弄

从前,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他请了一位先生来教儿子读书。财主想在吃饭上多刮点油水,就对教书先生说:“我家里不宽裕,一切伙食从简行事。”教书先生说:“好吧,但简单也得有个标准,咱们写个契约,免得日后费口舌。”

财主欣然同意。教书先生拿来一张纸,写下十六个字,财主一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好,好!”财主满口答应。谁知,第一天中午开饭,教书先生就大喊起来:“怎么只一碟青菜,一点荤腥也没有?”

财主说:“我是按契约办的呀!”教书先生拿出契约一念:“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财主虽不愿意,又怕声张出去被人耻笑,只好每餐一荤一素伺候教书先生。

笑里藏刀,防不胜防

人们处世办事最怕碰到“笑里藏刀”的人了,这类人外表看似和气,内心却阴险毒辣,什么时候说不准就背后捅人一刀,让人防不胜防。不过,此举若用在军事上,以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孙子的三十六计中囊括此计。

此语出自《旧唐书李义府传》:“时号义府,笑中刀。”

唐高宗时,饶阳人李义府是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他平时待人总是温和谦恭,说话也总是面带三分笑,但内心阴险毒辣。

有一次,李义府从别人那里听说监狱中关押着一位长得非常漂亮的女犯人。于是他把看管监狱的长官华正义找来,甜言蜜语地拉拢他,以打动这位监狱长的心,同时希望他能借机把那位女犯人放走。监狱长华正义在他谦和的抬举中答应无罪释放那位女犯人。后来有人借此事控告了华正义。华正义知道后,非常害怕,因为私放罪人是犯法的,他就向李义府求助。谁知李义府却一口否认了此事,同时又怕华正义出卖了自己,就威逼华正义自杀了。而告发的官员王义方也因为告发此事,被李义府暗中给罢了官。当人们得知李义府的所作所为后都非常气愤,说李义府是笑中有刀。

成语“笑里藏刀”由此而出,比喻表面和善友好,内心却阴险毒辣。

王熙凤笑里藏刀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如此描述王熙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此可见,王熙凤也是一个笑里藏刀的美人儿。

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

成语“先发制人”意即先行下手,采取主动措施制伏对方。语出东汉班固《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秦朝末年,苛捐杂税繁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胜率先起义,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响应。

公元前209年,项梁和侄子项羽为避难逃到吴中。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派人召来项梁,一起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殷通说:“先生的才能远近闻名。对于起兵反秦,您有什么看法?”项梁慷慨陈词道:“现在江西一带都已起义反对秦朝的暴政,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了。先发动的可以制伏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伏啊!”

殷通听了,叹口气说:“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是能干大事的。我想发兵响应起义军,请你和桓楚一起率领军队,只是不知道桓楚现在什么地方。”项梁听了,心中极为不悦,心想自己是将门之后,岂肯甘居他人之下?况且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项梁回答说:“桓楚因触犯了秦朝刑律流亡于江湖,我侄子项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叫他进来问问。”说完,项梁走到门外,轻声嘱咐项羽准备好宝剑,伺机杀死殷通。叔侄俩一前一后走进厅堂。殷通刚叫项羽的名字,就见门外进来一位高大魁梧的青年,手里拿着一把寒光逼人的长剑。殷通一面打量着,一边不停地称赞:“勇士,真是将门虎子啊。”项羽走到他的身边停住,这时项梁给他使了个眼色,项羽马上挥剑杀了殷通。随后,他们又收服了殷通的部下。项梁继任为会稽太守,打出灭秦的旗号,同时,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不久,组成了一支拥有八千人的江东子弟兵,为后来渡江西进、大举反秦打下了基础。

先下手为强故事

上面这段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在《汉书》中项梁对殷通说的“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在《史记》中为“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二者意思相同,都是指先发动可以制伏对方,后发动只能被对方制伏,亦即俗语所说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单刀会传奇》中有:“自古道:先下手强,后下手殃。”《元曲选·谢今吾》也有言:“我今须面圣,先下手为强。”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徐娘半老”说的是女人到了中年,依旧风姿绰约,尚有风韵。此语出自《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据《南史》记载,徐昭佩是前齐国太尉徐孝嗣的孙女,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公元517年,梁元帝萧绎还在当湘东王时,她嫁给了萧绎,两人生有一儿一女。

因为萧绎一只眼睛瞎了,徐昭佩每次与萧绎见面,就只画半边脸的妆,另一半素面,萧绎见此情形就大怒离去。徐昭佩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萧绎每到她房中,总会被她吐一身秽物。萧绎愤恨不已,于是开始疏远她。夫妻俩感情甚为不和。

徐昭佩自恃出身名门显贵,就敢以嘲弄皇帝的做法来发泄心中的苦闷。她在独守空房后,开始找情人,先是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一个风流道士智远,后来又结识了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这时她已是个中年妇女,虽然年轻时确实也是一个光彩四射的大美人,但终究敌不过岁月催人老的事实,妙龄一过,姿色已大不如前,不过仍浓妆艳抹的她,却犹存一点风韵。所以暨季江评论徐昭佩时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来这些情事暴露,萧绎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昭佩因妒而暗下毒手,逼其自杀,最后她只好投井而死。徐昭佩死后,萧绎余恨未消,将其尸体捞起来,遣送回她娘家,并做文章谴责她的淫荡行为。徐昭佩的风流生涯就是以这样的悲剧结束的。

徐妃半面妆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南朝》七绝,它是一首感慨颇深的咏史诗。宋代钱惟演《荷花》中也有“徐娘卷半面,楚女妒纤腰”之说。

掩鼻之计——美人心计

成语“掩鼻之计”是比喻因嫉妒而设计害人,它来自“魏女掩鼻”的故事。

据《战国策·楚策四》记载,战国时,楚怀王得到魏惠王所送的一位美女,相貌出众,美若天仙。楚怀王一时间沉溺美色,忘却和冷落了宫中的其他后妃。

王后郑袖因妒生恨,她知道无法强行从魏女手中夺回怀王,于是巧施计谋。她把嫉妒情感掩藏起来,专投魏女之所好,服饰和玩物都挑她喜欢的送去;卧室里的床榻被褥,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装作比怀王还喜爱她。楚怀王十分欣慰,更信任郑袖了,赞叹道:“女人能够让丈夫欢心的,就是她的美色,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现在郑袖明知道寡人喜欢新来的女人,但是她喜欢这个女子比寡人还要厉害,这就如同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呀。”这时,郑袖抓住时机,对魏女说道:“楚怀王喜爱你的美貌,只是不太喜欢你的鼻子,你同他在一起时,要掩住鼻子。”从此魏女见到楚怀王时,就用袖子掩住鼻子,楚怀王不解,问郑袖:“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进谗言道:“魏女是讨厌大王身上的臭味,所以将鼻子捂住。”楚怀王大怒,下令割掉魏女的鼻子,以示惩罚。魏女被割掉鼻子,美色皆无,郑袖重新得宠。“掩鼻之计”即由此而来,后来也用“掩鼻之谗”来比喻用谗言挑拨,陷害。

武则天“掩袖”

骆宾王《讨武曌檄》中有句话:“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说的是武则天工于心计,因嫉妒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陷害他人,设计杀掉异己,取得皇帝宠爱。其中就挪用了“掩鼻”这个典故。

夜郎自大——妄自尊大,少见识

夜郎是汉朝时西南部的一个小国,在今贵州省西北部。“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是指夜郎国的人骄傲自大。用来比喻学识浅薄又妄自尊大的人。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之后,汉武帝受到张骞成功出使西域的鼓舞,又命他出使西南,沟通当时的大夏国。

张骞一行到了昆明滇国和夜郎等地。滇王问张骞等人:“汉朝与我们相比,哪个大?”张骞谦虚地说:“汉朝略胜一筹。”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夜郎时,夜郎王也问了同样的问题:“汉朝与夜郎哪个大?”张骞心里想,夜郎的地盘只及汉朝的一个郡,可夜郎国王因为山高林密,从没有走出去过,还以为夜郎属于天下的大国家呢。于是张骞便向他们介绍了汉朝的情况,但夜郎国的人并不十分相信。

后来,北方匈奴和南方巴蜀不断侵犯边界,汉武帝在镇抚北方的同时,派兵去征讨南方。此时唐蒙应召出征,他向汉武帝建议,要征服南方必须首先结交并镇抚夜郎国,作为进取南方之路。汉武帝采纳了唐蒙的建议,并派他率领一万多人运送大批礼物由长安到夜郎,以便安抚夜郎国,再将夜郎国改为汉郡县。

唐蒙见了夜郎国王后,便向他转达了朝廷意愿,以封侯和把他儿子封为郡守为条件,并赠送了华丽的绸缎等礼物,提出改夜郎为郡县。由于夜郎国王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国土,也不知外界的情形,所以一直骄傲自大,当使者告诉他说夜郎的国土只有汉朝一个郡那么大时,夜郎国王终于同意改为汉朝的郡,配合汉朝的军事行动。

以后,人们就用“夜郎自大”这句话,来形容那些见识浅薄,自大骄傲的人。

夜郎古国

夜郎,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

夜郎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江”,其西是滇国。

临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定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多数人认为,夜郎国的地域主要在今贵州的西部,可能还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区。

吝啬的“一毛不拔”

人们常用“一毛不拔”来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歇后语也有“铁公鸡——一毛不拔”,用铁铸造的公鸡,又怎能拔出毛来。用铁公鸡作比,确实形象。

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有一个哲学家,名叫杨朱,又称杨子,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贵生”“重己”。孟子对杨朱的观点,明确地表示了否定态度。他在《孟子·尽心上》里写道:“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杨朱这个人主张一切为自己,连拔下自己的一根汗毛而造福天下,他都不愿意;而墨子与杨朱正相反,提倡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什么事情都愿意去做,哪怕是磨秃头顶、走破脚跟,也心甘情愿,这是多么难得呀!

后来,人们根据“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引申出成语“一毛不拔”。

绝妙广告语

20世纪30年代,上海“梁新记”生产的牙刷,在100多家同行业厂家中,开始并无显山露水之处。老板印刷了大量的广告说明书进行宣传,也毫无起色。后来一文人赠其四个字,老板茅塞顿开,以之做广告,从此,“梁新记”声名鹊起,生意大发,遂成为上海“刷坛”霸主。原来,为“梁新记”翻身的四个字竟是“一毛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