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再回首:中国共产党历史新探
1729900000038

第38章 “大跃进”造成的困局与应对(5)

***在会上提出:“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对困难情况透底不够,有问题不愿揭,怕说漆黑一团!还它个本来面目,怕什么?说漆黑一团,可以让人悲观,也可以激化人们向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他还说:“现在处于恢复时期,但与1949年后的三年情况不一样,是个不正常的时期,带有非常时期的性质,不能用平常的办法,要用非常的办法,把调整经济的措施贯彻下去。”

会上,周恩来提议下决心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与会者对此深有同感,大家认为,只有压缩某些工业生产指标和基本建设投资,才能实现财政收支“当年平衡、略有回笼”的要求,使经济逐步恢复正常秩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

陈云在会上作了系统的发言,全面阐述了目前财政经济的困难和克服这些困难的若干办法,中心内容是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重要性。他说,为了满足城市人口需要的粮食,必须把农民的口粮和饲料粮挤出来,不挤农民的口粮、饲料粮,城里的人口就要缺粮。农村的农民饿肚子,城市的人患浮肿病,就是这样造成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减少城市人口,让一部分城市人口回乡务农。

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保证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1962年5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又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简称“五月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常委***、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各中央局、中央各部门的负责人共105人。毛泽东在外地视察、陈云因病赴南方休养,所以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西楼会议以来形成的文件,落实调整国民经济计划的部署,重点讨论中央财经小组提出的《关于讨论1962年调整计划的报告》。这个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民经济形势,认为国民经济存在着粮食供应紧张、职工人数大大超过目前经济水平等八个方面的重要情况,需要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下最大决心,坚决拆掉那些用不着的架子,收掉那些用不着的摊子,进一步精简职工,首先维持简单再生产,然后实现扩大再生产。《报告》在分析国民经济存在的困难情况后,提出三条针对性的措施:(一)国民经济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二)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要争取快,准备慢。(三)大力加强农业战线,努力恢复农业生产。

中央工作会议对中央财经小组的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在对形势作了深入分析和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大幅度调整经济作出了几项重要的决策。第一,进一步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第二,降低重工业产品的指标。第三,对现有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在1961年已经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精减职工800多万人的基础上,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精简职工1000万人以上。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的最大成果,就是进一步统一了党内的思想认识,增加了对国民经济进行伤筋动骨的大调整的决心。这次会议是全党下最大决心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走出困境的转折点。

五、克服严重困难的一系列措施

1958年至1960年的三年“大跃进”是在农业领域率先发动的,1959年起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最突出的表现却又是农业歉收粮食短缺。因此,在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就显得更为迫切。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开展整风整社,以克服群众反映强烈的“共产风”等问题。农村整风整社虽然对遏制“共产风”等“五风”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没有认识到农村出现严重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公社体制本身,必须进行相关政策调整,而是认为“五风”的出现,主要是基层干部队伍不纯,民主革命不彻底所致,因而用集训、夺权、撤职查办等方式,将矛头指向基层干部,不但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而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问题。

要使农村形势出现转机,最关键的是必须调整农村政策。受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11月3日,中共中央用电报将《紧急指示信》发给了生产大队、生产队党总支和党支部以上各级党的组织。

《紧急指示信》的主要内容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必须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坚持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等等。“十二条”是庐山会议以来在农村政策上一个历史性的文件,它标志着农业领域的纠“左”已迈开了实际步伐。

中共中央紧急指示信十二条下发后,农村形势出现好转的迹象。当时,党内有人认为,有了这十二条,政策调整也差不多了,农村的问题就可以大体解决了。为了进一步解决农业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在广州和北京分别召开工作会议。广州工作会议于3月11日举行,由毛泽东主持,出席会议的有中南、华东、西南三大区的中央局书记和各省市自治区书记,简称“三南”会议。北京工作会议同时召开,由***、周恩来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的中央局书记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简称“三北”会议。

3月15日,“三南”和“三北”会议在广州合并召开,史称广州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经过认真的讨论,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条例(草案)》将人民公社的组织规定为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减少了公社的管理层次,同时明确了公社、大队、生产队的责、权、利;强调自留地长期归社员使用,自留地的农产品,不算在集体分配的产量和口粮以内,国家不征公粮,不计统购等等。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意识到,三年的“大跃进”之所以最终造成如此严峻的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几年放松了调查研究工作,对情况不摸底了。在此前的北京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将1961年搞成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广州会议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又一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在会议结束的时候,中共中央就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问题,致信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要求党的高中级干部联系最近几年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从现在起,县以上的党委领导人员,首先是第一书记,要将调查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并订出制度,造成空气。

广州中央工作会议后,从党的领袖到省、地、县各级领导机关的干部,纷纷走出机关,带着《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深入农村,宣传“六十条”,解决贯彻“六十条”时遇到的问题,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对农业六十条草案中关于公共食堂和供给制的内容作了重大修改,实际上是取消了这两项规定,同时对生产大队的山林、社员的房屋和干部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最后形成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这个文件得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1961年农村形势有了初步改观,到1962年,农村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粮食总产量比1961年增长了125亿斤,其他经济作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全国已有四分之一的县农业总产值恢复和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

在贯彻农业六十条的同时,中共中央还决定将过高的工业生产指标降下来。为集中讨论工业问题,1961年8月23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说自己“对工业没有发言权”,因此庐山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由***、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主持的,但毛泽东认同了他们的意见。在会议的第一天,毛泽东召集中央和各中央局的负责人开会安排会议议程时,不无感慨地说:对于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不甚了了。搞社会主义我们没有一套,没有把握。他还说:这次会议如何开,也没有把握,用江西话说就是“蒸酒煮豆腐,不敢称师傅”,只能是“寡妇养仔,众人之力”,大家出主意。

此次庐山会议没有重蹈两年前的庐山会议覆辙,会议中虽然也有不同意见的交锋,有对工作中问题的批评和议论,但大家都是心平气和,没有指责和批判。会议产生了几个好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工业七十条》《高教六十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