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1755800000016

第16章 与独生子女做心灵的沟通(4)

“这么一点小事你都做不好,将来还能干什么?”

“我说了这么多遍你怎么还不明白,你有脑子吗?”

“你太让我失望了!”

……

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这样的对话,而且父母还一副怒目赤耳的神情。怒目之下,父母是否能够看到一双充满胆怯、恐惧与失落的眼睛?能否感受到一颗幼小稚嫩的心灵在无情的责备中夭折、殒落?

不能否认父母这样的语言背后饱含着一份殷切的期望,一份恨铁不成钢的挚爱。但是,父母的爱究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什么?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深思。

一天,一个4岁的小男孩被父亲急匆匆地送到幼儿园。这位父亲把孩子送到老师手里后一句话也没有讲,带着一脸的焦急与烦躁转身离去。孩子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抽泣着。整整一个上午,孩子都很反常:不是望着窗子外边发呆,就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掉眼泪。老师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摸着他的头,亲切的询问他为什么不开心。没想到孩子扑进老师的怀里放声大哭:“爸爸说我太笨了,笨得没救了!”老师安抚了好一阵子,孩子的情绪才被平抚下来。

随后,这位老师向小男孩的父亲了解了情况,原来早上这位父亲急着上班,而儿子怎么也不能穿好自己的鞋。父亲着急了,随口对孩子讲了一句话:“鞋都不会穿,你简直笨得没救了!”就是父亲焦急之下的一句气话,使得孩子如此难过。

可见,在孩子心中父母的话占有很重的分量,父母对他们的评价更是不容置疑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在抱怨自己的孩子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当父母责备孩子身上的这些缺点时,可曾认真地思考过,造成孩子现在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正是父母一句不经意的话、某个不经意的行为细节影响了孩子,使得他觉得自己软弱无能、一无是处,从而在内心开始萌发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让孩子陷入一种冷漠与恐惧的自我封闭中,从而让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人,永远比别人差。

如果,有一天,当孩子拿着他刚刚画好的一幅画请你看时,希望你能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地欣赏并给予孩子肯定,“这条小鱼画得真好,好像真的在游泳一样”;即便孩子画得很糟,也请你给他一些鼓励,“宝贝,你画得可真快!如果可以画得慢点,这些线条会更清晰,这条小鱼就更棒啦!”

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父母的言行都需慎重。孩子幼小的心灵非常脆弱,父母稍不留意,可能就会深深地伤害到他。与之相反,如果父母能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和赞许,用赏识的目光关注他,对孩子多肯定,少否定,他就会充满自信。

方法22:同情孩子的委屈,感同身受

很少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过委屈。有时,孩子会因为不被他人理解而感到委屈;有时,孩子是遇到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难免觉得委屈……当然,除了引起委屈的原因之外,感受委屈的深浅程度是由孩子的性格决定的。

有的孩子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不太容易感受到委屈,即使受委屈了,也会用有效的办法排解心中的烦闷。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敏感脆弱,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感到委屈,自己也没有办法从心灵的阴影中尽快走出来。那么,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当受到委屈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此时,父母应该同情孩子的委屈,感受孩子内心的无助,并及时疏导他心中的不快,让他尽早回复平静和轻松。

那么,父母如何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呢?

首先,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心情变化,并耐心听孩子倾诉委屈。孩子受到委屈时,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最亲密的人倾诉。此时,父母不要打断他,更不要还没听完就擅自发表意见,而是应该认认真真地听孩子的讲述,让他把所有的委屈倾吐得干干净净。孩子只有把心中的不快毫无保留地说出来,才会感到轻松。当然,听的过程中,父母的表情和眼神都要流露出对孩子的体谅,而不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否则将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情绪。

其次,当孩子倾诉完之后,父母不要马上给孩子讲道理。而是对孩子的委屈表现出同情和理解,可以说:“是让人感到不舒服哦。”或者说:“也别太难过了,一切都过去了。”这样温暖的安慰会让孩子感到心有所依。等孩子心情平静了,父母再给孩子分析一下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后该怎么样处理等。父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促使孩子尽快走出阴影。

最后,有的时候,孩子表现出的委屈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所以,父母弄清孩子受委屈的真实原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的委屈中一定会涉及其他人,如果父母没有弄清原因,很有可能误解对方,也不利于孩子改正缺点。

方法23:谈论孩子喜欢的话题

父母和孩子之间一次愉快的谈话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而谈话如何才能使双方都感到愉悦呢?肯定是谈话的主题是大家感兴趣的。那么,父母若想通过谈话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就要知道孩子喜欢谈论什么,对哪方面的话题比较感兴趣。

童童性格比较孤僻,平时很少说话,父母即使想和他聊些什么也不知从哪里聊起。为了发现童童感兴趣的事物,爸爸每个周末都会带他出去游玩,不是去动物园,就是去博物馆,要么就是去天文馆等适合儿童去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发现童童对海豚比较感兴趣,喜欢谈论海豚的话题。于是,爸爸就常常带他去海洋馆看海豚,还买来一些海豚玩具,并且,爸爸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海豚的资料,以便每次讲给童童听。时间一长,童童没有以前那么孤僻了,而且一谈到海豚,童童都两眼放光,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通过谈论孩子喜欢的话题,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和在乎。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愿意走进我的世界,爸爸妈妈喜欢我。这样,父母和孩子有了良好的互动,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不是什么难事了。那么,父母具体该如何实施呢?

首先,充分地了解孩子,才能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喜欢谈论什么。有的父母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和孩子似乎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这样,如何能了解孩子喜欢的话题?加上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量的增大,喜好不断在更换,父母稍不留意,就捕捉不到孩子的兴趣所在。所以,父母要常常和孩子聊天,只有“聊”才知道他喜欢聊什么。父母只要多和孩子保持轻松的对话,就总能找到可以与孩子共同谈论的话题。

其次,用讨教的方式和孩子谈论他喜欢的话题。比如,孩子喜欢军事类的话题,但是妈妈对军事一窍不通,这是不是就聊不起来呢?当然不是,妈妈完全可以把自己当做学生,可以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那是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孩子都愿意当小老师,他会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妈妈。妈妈只要表现出愿意了解的样子,下次,孩子会主动找妈妈聊天。

另外,有一个话题是任何孩子都感兴趣的,就是父母小时候的经历。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把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事情讲给孩子。孩子在与父母一同分享这难得的回忆时光时,自己也得到了一份成长和体悟。

方法24:要知道如何跨越亲子间的代沟

父母和孩子成长的时代不同,各自的思想观念、对新事物的理解、对社会万象的看法都不一样。差异性原本是社会多元化的正常体现,但是,这种差异放在家庭生活中就很容易变成矛盾。因为,父母总是想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想法,并服从自己的意愿。而孩子这个独立的个体又不会轻易服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碰撞一旦多起来,双方心理都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这就是所谓的“代沟”。

是不是父母错了?也许父母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错,但是沟通方式一定错了。张爱玲曾说过一句话:“小孩子不像大人这么糊涂,父母大都不懂子女和青年的特点,并时常健忘,父母过来儿童时代后,便把儿童时代的心理忘得干干净净。”这句话说明了父母不理解子女的心理。恰恰是因为这种不理解导致了代沟的出现。那么,父母该如何跨越亲子之间的代沟呢?

首先,父母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要固守自己的思维习惯。比如,现在的初高中生都人手一部手机,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当学生的时候,都尽量想着如何排除外界干扰,而现在的孩子想着如何与外界多联系,所以,会对孩子要求买手机的事情表示反对。其实父母的想法没有错,但是,在这个时代,手机是最普遍的通讯工具。父母不是坚决不给孩子买,而是提醒他不要让手机和短信干扰了学习。所以,当父母不是固守着“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如何如何”的观念,就会理解孩子很多的行为只是以时代为背景的体现。只有父母理解孩子了,代沟就不容易产生。

其次,面对孩子的任何问题,父母采取的态度应该是疏导,而不是堵塞。当孩子的行为、思想让父母觉得不能理解的时候,父母不要一上来就批判孩子的思维多么荒谬,这只会让孩子感到反感。而是,先听听他的想法,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让他自己去判断自己的想法、看法是否正确。只要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用疏导的方式,孩子一定不会和父母建立所谓的“代沟”。

方法25: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想法

任何孩子都希望能在父母面前畅所欲言,但是有的孩子是因为天生胆小,不敢自由表达想法,有的孩子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受到了约束而无法坦诚表露。而一个能够自由表达想法的孩子,内心不但是敞开的,性格中也渗透着勇敢和坚定。

妍妍是一个比较胆小的女孩。一次,妈妈带她逛商场,就要离开商场时,妍妍拉住了妈妈的手,小声说:“妈妈,再玩一会儿吧。”其实,她是被柜台里漂亮的洋娃娃吸引住了,妈妈看了出来,但没有直接说,因为,她想让女儿自己表达。于是,妈妈就和她在柜台前来回转悠。最后,妍妍终于忍不住了,低声说:“妈妈,我……我想买一样……东西。”

妈妈说:“买什么?说话别吞吞吐吐,想要什么就说出来。”

妍妍顿了顿,鼓起勇气说:“我想买一个洋娃娃!”

“好啊!”妈妈爽快地答应,并让妍妍把洋娃娃领会了家。从此以后,妍妍无论有什么想法,都会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说明他说话时无所顾忌,更很少有害怕、担心和忧虑心情,这也说明孩子足够勇敢。而勇敢又是一个人能够主动获取幸福和成功的必备前提,因此,父母要通过鼓励孩子自由表达来培养他的大胆、坚定、果断的性格。

那么,父母该如何与孩子互动呢?

首先,在孩子犹豫的时候,父母要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像妍妍,妈妈看出了她的心思之后,并没有代替她讲出来,而是鼓励她自己说出来。当妍妍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妈妈爽快地答应就是在肯定孩子的举动,这也是为什么妍妍从此之后能够畅所欲言的原因。因此,父母应该对正在徘徊的孩子说:“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不用担心。”当然,父母也要用事实告诉孩子,他的担心是多虑的。

一个3年级小男生,从农村转到城市里上学。一天,老师让男孩站起来回答问题,男孩不敢开口,担心被同学笑话,而老师鼓励说:“没关系,大胆说出来。”结果,男孩一开口,农村口音就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老师立刻引导全班同学要承担起帮助新同学的责任,同时,鼓励他多表达,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老师用自己的举动告诉小男孩不要多虑。所以,孩子在表达之后,无论对错,父母都不能过度否定孩子。孩子说对了,父母要给予肯定,孩子说错了,父母要说:“嗯,你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很好,不过,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此一来,孩子就不会因为自己的坦诚表达而有心理压力。因此,当孩子尝试着自由表达的时候,父母要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勇敢表达。

方法26:不拿孩子与别的孩子比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从出生就有不同的体貌特征,而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也各有不同。由于后天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孩子的各方面习惯和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可以说没有可比性。

但是,很多父母都习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比较,经常会说一些类似“你看,人家小枫就是比你学习好”、“小楠就是比你懂事”、“人家这孩子怎么就比你勤奋呢”的话。而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愿意父母拿自己和其他人比较。孩子的这种心理很正常,正如父母也不愿意听到领导拿自己与同事比较,或者长辈拿自己与其他兄弟姐妹比较。因为比较本身就是对其中一方的轻视,而且也不利于被比较者之间的友好相处。所以,父母要明确看清孩子自身的特点,只有理智看待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才不会陷入比较的误区。

那么,父母平常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拿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如果把孩子比作小鸟,把其他孩子比作小鱼,如果常常对鸟儿说“你看人家小鱼能在水里游,你怎么就不能”的话,纯粹是给孩子增加无谓的压力。此时,孩子是不是要对父母说一声:“因为,我的父母是鸟儿,不是鱼。”每个孩子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有的孩子就是在某方面特别擅长,在某方面特别不擅长。父母要看到自己孩子擅长的一面,然后帮助他发挥出来,而不是用别人的优势打击孩子。

第二,找出自己孩子不如他人的原因。有时,父母总是看到孩子做人做事呈现出的现象,而不会究其背后的原因。

玲玲性格比较内向,见人也不太说话。妈妈总是对她说:“你看丹丹就是比你有礼貌。你要向人家学习。”时间一长,玲玲不但没有变得更有礼貌,而且不再和丹丹交往了。原来,玲玲特别厌烦妈妈拿自己和丹丹比较,为了让妈妈少比较,干脆不和丹丹交朋友了。

父母都以为一句比较的话能激励孩子改过自新。事实并非如此。父母要知道,比较的话一般只能起到反作用,而真正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因素?还是父母的榜样做得不好?还是教养方式出现问题?找到原因,并想办法努力帮助孩子改进才是父母真正该做的事情。

方法27: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合理的坚决说“不”

孩子对父母提出的要求,一般除了物质要求外,就是行为支配。

比如,当孩子对父母说“我想买个新书包”、“我想去旅游”、“我要买个笔记本电脑”之类的话时,都是在物质方面提出自己的要求,父母是否满足孩子,是由家庭经济情况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决定的。

当然,无论家庭的经济条件多么好,都不要在物质方面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只会增加孩子的欲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而孩子对父母的要求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有的孩子会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要求父母为他做这做那。